多元文化養育的太極拳

  太極拳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遺產,她自身的產生與發展,汲取了民族文化主脈的滋養,她的特質也包含著民族文化的多元要素。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

  一、《易經》的陰陽之理。

  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指出,太極拳是以動靜之機,陰陽之母,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的變化為基礎。《易經》講:“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在這裡指陰陽變化是宇宙萬物的規律。太極陰陽平衡學說,既是研究宇宙萬物運動規律的自

  然法則,也是習練太極拳應遵循的行為準則。拳論說,“人體處處皆太極”。這就是說,人體處處都要有陰陽變化,陰生陽,陽生陰,陰陽互濟,相生相長,相

  互轉化。習練太極拳的每個拳式、每個組合,都要體現這種陰陽相合的太極結構。因此,我們在練拳做動作時,就應注意關注陰陽的平衡,動與靜、剛與柔、上

  與下、開與合、升與降、內與外、虛與實、含與展、快與慢等等,都必須在太極拳動作中有所展現。習練太極拳的關鍵在於領悟陰陽、動靜和開合等變化,方能盡顯拳術之妙道。對太極拳的陰陽可以理解為剛柔,也可以理解為動與靜、虛與實、進攻和退守、開與合、化與打……這是在不同角度和不同層次上對陰陽的表述。

  二、《老子》的哲學。

  太極拳“以柔克剛”、“捨己從人”和“引進落空”之綱要出自老子的《道德經》。“以柔克剛”包含了以靜制動和以弱勝強等特性。王宗嶽的《太極拳論》說:“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老子說:“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道德經》76章***。而“捨己從人”則是太極拳用於技擊的精華所在,它是“四兩撥千斤”的終點,又是起點。因此,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告誡我們說:“本

  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捨己從人”有兩層意思,其一是“從人”,“以奇用兵”***《道德經》57章***;其二是“捨己”,能“載營魄抱一”***《道德經》l 0章***。“從人”指戰術,“捨己”講實質。

  三、儒家的中庸之道。

  孔子說:“極高明而道中庸。”中,正也。指持中、中和、適中;庸,常也。指常規。中庸,指處理事物的度,是一種方法和哲理。中庸是儒學哲理思想的核心體系,其主要觀點為中和、持中、適中、和諧,主張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度,適可而止,不偏不倚,不太過,也無不及。這個度即為中庸,也包括為人處世在內等等。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不偏不倚,不疾不隨”,“無過不及,隨曲就伸”等等理念就是中;鬆靜自然,似鬆非鬆,將展未展,一切以平常姿態對待就是庸。我們在平時行功走架過程中,身必須中正安舒。中正者,不偏不倚,無過而無不及,神自然得中之謂也。安舒者,百骸自然舒適,不緊張用力是也。太極拳視立身中正為第一要素,行拳走架與推手都是以保護自身而破壞對手的平衡為依據,立身中正不偏,方能支撐八面,靜如山嶽,動若江河。在太極拳修煉中,如何體悟中庸之道呢?“對稱”練拳或“平衡”練拳就體現了中庸之道。也就是開中必須有合,撐中必須有斂,前去之時必有後撐,務必實現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後,有左必有右,如此等等。

  四、孫子的用兵謀略。

  《孫子兵法》所揭示出來的用兵之道與太極拳推手和散手是拳兵同源,唯理一貫。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說:“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對應於《孫子兵法》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子兵法•軍爭篇》說:“凡用兵之法,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武禹襄在《太極拳論解》一文中講:“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至。”在與敵人交手的過程中,一旦感知對方有發勁的徵兆,我在順勢接定彼勁的前提下迅捷地後發先至,使其自行跌出,這也就是所謂“力從人借,機由己發”,亦是“以彼之勁,擊彼之身”。亂中求勝的太極拳“亂環訣”日:“亂環術法最難通,上下隨合妙無窮。陷敵深入亂環內,四面於斤著法成。手腳齊進橫豎找,掌中亂環落不空。欲知環中法何在,發落點對即成功。”

  此說對應於《孫子兵法》的“紛紛紜紜,鬥亂而不可亂;渾渾沌沌,形圓而不可敗也。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治亂,數也;勇怯,勢也;強弱,形也。故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卒待之。”其理較為相近。《孫子兵法》又指出:“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太極拳技擊中,姿勢、動作、用意和運勁,各有虛實。知虛實而能運用,雖實為虛,雖虛為實,以虛化實,以實化虛,以實擊虛,避實擊虛,指上打下,聲東擊西。或者先重而後輕,或者先輕而後重。隱現無常,沉浮不定,使敵不知我虛實,而我處處找敵之虛實。他實我則虛之,他虛我則擊之。隨機應變,聽其勁,觀其動,待其機,攻其勢。正如武禹襄太極拳論所說,“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有此虛實”。通過兵法就不難理解前輩留下的太極拳“虛實訣”。訣曰:“虛實實虛神會中,虛實實虛手行功。練拳不諳虛實理,枉費工夫終無成。虛守實發掌中竅,中實不發藝難精。虛實自有實虛在,實實虛虛攻不空。”

  五、中醫的經絡和穴位學說。

  如要做到太極拳要求的“以心行意,以意行氣,以氣行身”和“鬆、靜、輕、靈”,以柔化為主的運化,只靠單純的肌肉動作是不行的,它只是一種姿勢的完成和力的表現,當然這是運動的基礎。如要做到柔化輕靈,就要由經絡與穴位的運化來完成,也就是上述的經絡平衡、完整和內外環境的反應功能。太極拳對衝、任、督、帶四脈的作用較易得到解釋,也較為重要。

  為什麼要“兩腳之間距與肩同寬,兩腳尖微扣”呢?從技擊的角度而論,兩腳之問距與肩同寬,就可以進退自如;腳尖微微內扣,才能力從地起,落地生根。從養生的角度來說,只有兩腳之間距與肩同寬,才能開啟人體大腿內側的三條陰經,即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與足厥陰肝經;“兩腳尖微微內扣”,大腿外側的三條陽經,即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也隨之開啟。穴位在人體的幾個大部位是起到穩定重心和重力作用的關鍵所在,同時還有對人體周圍場勢的控制和反應的作用。人體的幾個大部位***頭、肩、肘、手、胯、膝、足***,還有胸、背、腹、腰,都應找出相應的穴位,結合生物力學的觀點,形成區域性重心作用,再由多個區域性重心與人體總重心相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有機結合的運動體系,再結合人體周圍形成的場勢,從而形成對內外環境的防備反應體系。誠如鬆肩與肩井穴有關,鬆胸與膻中穴有關,墜肘與少海穴有關,鬆腰與腰俞穴有關,裹襠與會陰穴有關,鬆手掌與勞宮穴有關,鬆腳掌與湧泉穴有關。利用經絡和穴位來完成太極拳的功理法要求,結合生物力學的重心、重力與支撐和作用與反作用等的力學關係,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平衡、穩定身法和步法要求,協調太極勁路和技法的運用等等。

  六、道家的吐納導引之術。

  太極拳是內外兼修之法,既練外,又練內。所以,太極拳的內功修煉結合了道家的吐納術和導引術。道家特別重視氣對養生的作用,認為氣聚則生,氣亡則死。同時認為,人生之初,寓於胎胞,無口鼻呼吸,任督二脈相通,無有隔閡,臍通母體,受先天之氣***元氣***,謂之“胎息”。試圖通過返本還源,迴歸嬰兒狀態,使呼吸歸根,保先天之氣,同生命之本。太極拳講究意念引導,氣沉丹田;

  講究心靜體鬆,重在內壯;講究神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謂之“內三合”。

  太極拳的虛實開合,都應與調息密切配合,開呼合吸,收吸發呼,升吸降呼,從胸式呼吸自然過渡到腹式呼吸。太極拳注重意念,用意不用力,以心行氣,

  以氣運身,“身動心靜,氣斂神舒”。

  七、佛教的禪意和“圓融”。

  修佛須坐禪,練功須站樁。二者都需要摒棄雜念,意守內心。而太極拳則可以理解為移動的樁和移動的禪。無論是坐禪還是站樁,初學者欲達心無旁騖,妄念不生,的確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坐禪與站樁是一種極靜的狀態,對於常人來說,往往越是安靜,越容易雜念叢生。如果不能領會禪與樁的內在精神,許多人反而會為此心生更多的苦惱。能否解決這一問題,取決於如何對待這些浮生的雜念,比較有效的方法就是坐禪的外化雜念。比如佛教的“去執”,和太極拳經上講的“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要輕靈,先須去掉身心和本力包袱,包袱不去,何談輕靈。要知道,練太極拳的過程,即是去掉身心和本力包袱的過程,“減去一分本力,就會增加一分內功:’,也是源於佛教的“去執”過程。要練好太極拳,就得領會“鬆、靜、空”。玄光法師說:“先求鬆,要身心俱鬆;次求靜,要動中求靜,身不亂動,心無雜想;再次求空,要身心輕靈,心如太虛長風,無掛無礙,身如行雲流水,動轉活潑。練拳還得講究‘從形求意,得意忘形,形神俱妙,妙合天心’四個步驟。”

  八、綜合吸收了各家拳法之長。

  戚繼光是明代著名武術家,抗倭名將,他總結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間著名拳法而精選了其中三十二式編成拳術套路,陳王廷吸收了其中二十九式編入自己的拳架,甚至陳氏《拳譜》和《拳經總歌》的文辭也仿照戚氏《拳經》,由此足見其影響之深。

  陳長興傳給楊露禪的武術***當時沒有太極拳之稱***與陳長興之後的陳家溝武術傳承不一樣,雖說是懸案,但也可說明太極拳是吸收眾家拳法之長的傳統武術。清朝咸豐年問,河北永年人武禹襄,他遠法王宗嶽,近師陳清平,通過對拳譜的研究和本身的練拳體驗,創編了因其拳式強調虛實開合的“開合架太極拳”***現稱“武式太極拳”***。

  武禹襄還依據心得體悟,撰著了《十三勢行功要解》、《太極拳解》、《太極拳論要解》、《十三勢說略》、《四字祕訣》、《打手撒放》和《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論和習拳要旨,把太極拳昇華為練意練體養氣***蓄神***三者相結合的高階拳術。清末河北定縣人孫祿堂精通形意拳與八卦掌,民國初期又叩拜郝為真為師習練太極拳,他博採眾長,融會貫通,獨創孫式太極拳。其特點是進退相隨,動作舒展圓活,敏捷自然,轉變方向時多以開合相接,故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由此亦可證明,太極拳並非一人所創,而是由前人不斷開發、總結、整理、創新、發展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