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姓的來源介紹

  崔姓主要源於姜姓,另有滿族、回族、蒙古族等改姓之說,族人多尊崔季子為得姓始祖。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崔姓源出

  1、出自姜姓。以邑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資料所載,炎帝神農氏後裔,西周時齊國國君丁公伋的嫡長子季子曾食採於崔邑***今山東省章丘市***,子孫以邑為氏,是為山東崔姓。

  2、出自少數民族崔姓。① 滿族人姓氏中有崔姓,鐵嶺北部女真阿都歌千戶崔咬住、崔完者,以崔為姓。滿族老姓包括:崔穆魯氏、崔佳氏、崔珠克氏。② 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得姓始祖

  崔季子。相傳炎帝神農氏為少典之子,因居於姜水***渭水支流***之濱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後人有姜姓呂尚,字子牙,人稱姜子牙,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今山東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時為齊丁公。

  季子名德興,生卒不詳。炎帝五十六世孫,齊丁公伋四子***嫡子***。丁公卒後季子應繼君位。但季子仁愛賢良,孝悌有加,舉賢讓國於庶兄叔乙。季子攜家人隱居景色秀麗之崔邑,後以邑封姓,其子孫隨為“崔”姓。史稱“崔氏始祖”。齊丁公伋另一支系子孫以諡號為姓“丁”,故,齊丁公伋為“崔”、“丁”兩姓先祖。

  崔姓遷徙分佈

  先秦時期,崔姓一直為齊國的卿大夫,活動在山東地區。秦漢時期,崔姓發展很快,成為 崔姓分佈河北地區的大族,以此為源地向四周播遷,大凡崔姓尋祖,都要追到河北的清河和博陵二郡望。崔姓自西漢至宋,官宦不絕。魏晉至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崔姓居首位,連國姓李氏也屈於其後,可見崔姓的輝煌。尤其在唐朝崔姓最為顯耀,為宰相者出自清河的有11位,出自博陵的12位。宋朝以後,崔姓分佈更為廣泛。宋朝時期,崔姓大約有3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8%,排在第四十三位。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北、陝西、河南,這三省崔姓大約佔崔姓總人口的54%,其次分佈於山東、廣東、安徽、江蘇四省。河北為崔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崔姓總人口的24%。當時的冀、豫、秦地區為崔姓聚集中心。明朝時期,崔姓大約有35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8%,為明朝第六十六大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蘇、山東、山西、河北,這四省崔姓大約佔崔姓總人口的73%,其次分佈於江西、河南兩省。江蘇省的崔姓人口約佔崔姓總人口的24.6%,為崔姓第一大省。全國的崔姓人口流動從北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北部魯冀晉、南方江蘇兩塊崔姓人口聚集區,崔姓重心向東漂移。

  當代崔姓的人口已達到420多萬,為全國第五十八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崔姓人口呈下降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北、河南,這三省的崔姓佔崔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佈於遼寧、山西、黑龍江、江蘇、陝西、吉林,這六省的崔姓又集中了32%。全國形成了關內魯冀豫、關外黑吉遼兩塊崔姓聚集地區。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間,崔姓人口流動由東南部向華北、華中的回遷十分強勁,東北的崔姓迅速增長。崔姓在華北和東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崔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魯豫晉、冀京津、黑吉遼、內蒙古大部、陝西大部、甘肅東端、鄂皖蘇北段,崔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4%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5.4%,居住了大約7l%的崔姓人群。在甘肅大部、寧夏、陝西南端、內蒙古中西部、川渝北段、湖北大部、皖蘇中部、雲南中部,崔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0.6%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4.6%,居住了大約14%的崔姓人群。

  崔姓姓氏文化

  郡望

  清河郡:據《新表》記載:崔良的十五世孫崔意如為秦朝大夫,因功被封為東萊侯,他生二子,老大崔業字伯基,西漢時襲東萊侯,居清河東武城***當時歸清河管轄***。自此有清河郡望,在此崔業派生出六支崔氏,即清河崔氏南祖房、清河崔氏許州鄢陵房、清河崔氏鄭州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崔氏青州房。崔氏在東漢末已是大姓望族,名列士族行列,在講究士族門第的社會風氣下,被列為一等大姓,即崔、盧、王、鄭。崔氏後裔繼承和弘揚優良家風,使崔姓由晉至唐近700年長盛不衰。

  博陵郡

  汞陽郡

  堂號

  清河堂:以望立堂。

  汞陽堂:以望立堂。

  陽丘堂:以望立堂。

  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夠開口吟詩。傳說唐朝崔顥遊黃鶴樓,在樓上題了一首詩,文情俱佳。後來李白也遊黃鶴樓,見到崔顥的詩,便不敢在上面題詩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博陵堂:博陵以陵名而轉為郡名,始於東漢。《後漢書·桓帝紀》載:“***和平二年***五月辛卯,葬孝崇皇后於博陵。”東漢本初元年置博陵郡,治所在蠡吾,即今天的河北蠡縣。漢桓帝延熹元年***158年***博陵郡徙治安平,即今天的河北安平縣。漢獻帝建安年間,罷博陵郡,歸於安平縣。西晉武帝泰始元年,置博陵國,治所仍在安平。宋人歐陽忞著《輿地廣記》中說“晉改博陵為博陸。”北魏復改為博陵郡,隸屬於定州。當時的定州管領中山、常山、鉅鹿、博陵、北平五郡。博陵郡轄饒陽、安平、深澤、安國四縣,治所在安平。直至北周,少有變更。隋時,廢北齊在安平所設博陵郡。唐杜佑《通典·州郡·博陵郡》中說:“煬帝初置博陵郡,後改為高陽郡。大唐為定州,或為博陵郡。”自唐以後,博陵之稱專屬定州。

  崔姓家族名人

  崔駰:東漢文史學家,涿郡安平***今屬河北省安平縣***人。少與班固、傅毅齊名,曾為府掾,後改主簿,著有《達旨》等,有“儒家之林大才子”之稱。其子崔瑗,官至濟北相。為著名書法家,工章草,其書“點畫精微,神變無礙”,人稱“草賢”,著有《草書勢》。

  崔鴻:字彥鸞,東清河鄃***夏津縣古時稱鄃縣***人。約生於北魏孝文帝***471—499年***初,卒於北魏孝昌年間***525—527年***。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著名史學家。撰《十六國春秋》一書。

  崔顥: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唐代大詩人,官至司勳員外郎。早期多閨情詩,詩風浮豔,晚期詩風慷慨豪邁,後人輯其詩成《崔顥集》。

  崔述:大名***今屬河北省***人,清代歷史學家,考據學者。字承武***1740-1816***,號東壁,河北大名人。乾隆舉人。曾任福建羅源、上杭知縣。任職期間,興利除弊,為人稱道。30歲後,因見群經的傳記、註疏多與原經文有出入,由懷疑而進行考據,辨別真偽。他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於經。對戰國以下的書,都以為不可全信,因而專攻古史。對近代史學界懷疑古書古事的風氣,頗有影響。所著書以《考信錄》為主,包括《三***信錄》、《豐鎬考信錄》、《洙泗考信錄》等,近人匯印為《崔東壁遺書》。

  崔琦:***1939年— ***,河南寶丰人,華裔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現任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

  崔悅,字道儒,清河人。崔林曾孫,崔巨集的祖父。劉琨的內侄,劉群、盧諶、溫嶠的舅表兄弟。盧諶法鍾繇,崔悅法衛瓘而俱習索靖之草,皆盡其妙。與盧諶俱為劉琨司空從事中郎,後為段末波佐史。沒石氏,仕石虎,官至司徒左長史、關內侯。石虎末崔悅為新平相,為新平郡人所殺。

  崔致遠,字孤雲, 是韓國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個人文集的大學者、詩人,一向被韓國學術界尊奉為韓國漢文學的開山鼻祖,有“東國儒宗”、“東國文學之祖”的稱譽。晚年歸隱,不知所終, 有詩文集《桂苑筆耕集》。

  崔護,博陵安平***今屬河北***人,唐代詩人,官至嶺南節度使。其詩《題都城南莊》,有句“人面桃花相映紅”千古傳誦。

  崔乃鏞,***1681-1754***,字伯璈,號餐霞,陝西同官縣陳爐人,清康熙辛丑***1721***年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

  崔子忠,北海***今山東萊陽***人,明代著名畫家。擅畫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畫。與陳洪綬並稱“南陳北崔”。

  崔述,大名***今屬河北***人,清代歷史學家,考據學者。字承武***1740-1816***,號東壁,河北大名人。乾隆舉人。曾任福建羅源、上杭知縣。任職期間,興利除弊,為人稱道。30歲後,因見群經的傳記、註疏多與原經文有出入,由懷疑而進行考據,辨別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