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中醫養生方法

  中醫養生講究時令季節,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養生妙方。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1、要勒於運動

  春季是運動鍛鍊的最佳季節。春光明媚,空氣清新,暖風拂面,萬物勃發。這種環境有利於人體吐故納新、行氣活血。由於寒冷的冬季.人們多在室內活動,室外活動很少,因而體溫調節中樞和內臟器官的功能亦有不同程度下降,肌肉和韌帶長時間不活動,更是萎縮不展.收編無力。進人春季後就應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選擇適宜的戶外活動,如散步、旅遊、練氣功、釣魚等。這些戶外活動,可以使你充分享受到空氣中游離雙動的負離子.它們有利於骨骼的生長髮育。

  2、要美容保健

  春天,人們不僅應該從健康的角度加以注意,美容方面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因為天氣漸暖,室外活動增多了。養生保健網專家認為,陽光、空氣及環境氣候均能引起面板的可見性改變。為了避免面板老化,春季儘可能不要長時間在陽光下攀晒,戶外活動應先塗上防晒油、潤膚劑.並注意補充水分。水是美容佳品,春天一定要多喝些水。飲水的方法是:早晨空腹或飯前宜飲水,而睡前不要喝水,以免引起眼皮腫脹,進而發展成眼袋。飲水以礦泉水和鮮果汁為最佳,清淡的茶也是很好的飲品。

  3、要懊避風邪

  中醫認為,“風者,百病之始也”。意思是,許多疾病的發生,常與風邪相關聯。春季養生保健的關鍵是要避風。現代醫學亦很重視氣流***即風***與鍵康的關係,因為氣流的變化可影響人的呼吸、能量消耗、新陳代謝和精神狀態。適度氣流使空氣清沽、新鮮,對健康有益,而反常的氣流則有害於人體健康。由於春季多風的作用,加劇了空氣與面板的熱量交換,使體內的熱量過多散失.造成人的抗病能力下降。因此在春季一定要注意防避風邪。

  4、要精神愉快

  春季調攝精神,應合於春天大自然萬物生髮的特點,“使其志生”,即通過調節情態,使體內的陽氣得以硫發,保持與外界環境的協調和諧。春應於肝.在志為怒,表現為稍受刺激則易怒,因此在精神修養上要做到心腳開闊.情緒樂觀,遇事戒怒。“怒”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因為怒不僅傷肝,而且還可傷心、傷胃、傷肺。從而導致各種疾病,所以怒是所有人最忌諱的一種情緒。

  5、要保暖防寒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熱的過渡時節,正處於陰退陽長,寒去熱來的轉折期。此時陽氣漸生,而陰寒未盡。由於冷空氣的活動,氣候多變,溫差幅度很大。因此,“春捂”即“春不忙減衣”是順應陽氣生髮的需要,也是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穿著一方面要寬鬆舒展,另一方面要柔軟保暖,體弱年老之人尤其要注意保暖,當心“春寒傷人”.室溫最好保持在15℃以上,睡眠時也要蓋稍厚一點的被子以不出汗為原則。

  6、要早睡早起

  春天氣溫回升,春風輕拂,使人面板腠理逐漸舒展,迴圈系統功能加強,面板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負荷增加,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一種鎮鎮、催眠作用,使身體睏乏.民間稱之為“春困”。克服“春困”的最好方法就是順從人體的自然變化規律,遵守春季養生保健知識指南原則:要早睡早起,保證一定的活動時間及睡眠。清晨起床,鬆解衣釦,散披頭髮,放鬆形體,在庭院中漫步,呼吸新鮮空氣.使思想意識、靈氣生髮不息。

  春季飲食養生原則

  春季不宜食肝臟

  高濂的《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有“春不食肝,為肝氣旺,脾氣敗;若食肝,則又補肝,脾氣尤敗甚,不可救。又肝旺之時,不可以死氣入肝,恐傷魂也”之說。是因為春季本來肝氣偏旺,若食肝,則肝得補,肝氣更旺,脾受克必更甚而弱,且肝旺之時食肝,不但傷脾,而且因死氣入肝而傷魂***根據五行的對應,魂出於肝***。在春天,肝的功能尤其活躍,必定會有大量的尚未分解的有毒物質,所以春季還是少食肝為妙。而且,動物肝臟的膽固醇含量很高,食後會使血脂升高,高血脂的人更應該少吃或不吃肝。

  忌黏硬生冷,肥甘厚味,少食多餐

  由於受春季旺盛的肝氣的影響,本來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就欠佳,若再食用黏硬生冷、肥甘厚味之類不易消化之物***如年糕、雪糕、油膩的、辛辣味重的***,都會使脾胃進一步受到損害,運化不良,氣機呆滯,而容易生痰、生溼,產生疾病。

  溫補陽氣,助陽升發

  春天,在飲食方面,要遵守《黃帝內經》裡提出的“春夏養陽”的原則。就是說,春天人體的陽氣應該與自然界的陽氣一同升發,故在飲食方面,宜適當多吃些既能溫補陽氣又能幫助陽氣升發的食物。根據性味原理,應吃一些味辛性溫,入肺經的食物。溫能補陽,辛能發陽,入肺經又可以使皮毛的汗孔開啟***因為肺主皮毛***,有助鬱熱發散。而且初春多風寒,辛溫的食物能解除、驅散體表的風寒邪氣,更有助於人體陽氣的生髮,如韭、蒜、蔥。但是,對於陰虛或陽盛體質的人來說吃這些東西並不適合。有胃病的人,辛溫食物對胃黏膜的刺激較大,也要少吃。

  清解鬱熱,補充津液

  明代養生家高濂的《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中說:“去冬以來,擁爐薰衣,啗炙炊飲,成積至春,因而發洩,致體熱頭昏,擁隔涎嗽,四肢倦怠,腰腳無力,盡冬所積之疾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漫長的冬季,人們為了躲避嚴寒的侵襲,喜歡睡暖床,蓋厚被,吃熱氣騰騰的飯菜,有的人還喜歡喝些酒來禦寒,體內蓄積了較多的鬱熱,輕者會頭昏,煩悶,咳嗽,痰多,四肢重滯;嚴重者會得溫病,甚至形成內臟的疾病。怎麼辦呢?對策就是飲食清淡,多食果蔬。如山藥、萵筍、蔥、韭菜、蒜、豌豆、薺菜、茡薺、菠菜、芹菜、香椿、馬齒莧、馬蘭頭、油菜、櫻桃等。可以吃些低能量、高植物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如豆製品、魚肉等。多吃些辛溫的食物或者多運動發汗,促進體內血液迴圈、新陳代謝以散熱。

  護肝養顏,少酸增甘

  在春天,肝氣本來就偏旺,中醫認為,五味入五臟,酸味入肝,此時若多吃酸味食品,就會更加增強肝氣的升發,使本來就偏盛的肝氣變得亢盛而損傷脾的功能。所以,春季要少吃酸味的食物,多吃些甘味的食物。因為甘味的食品入脾,能補益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