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冉閔是誰

  冉閔是十六國時期冉魏政權的建立者,被稱為冉閔大帝,死後被追諡為武悼天王,他的後人也稱他為平皇帝。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歷史上冉閔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上冉閔的簡介

  冉閔***?-352年***,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人,十六國時期冉魏政權建立者,350年-352年在位。以勇猛著稱。350年稱帝,國號大魏,史稱冉魏。352年冉閔突圍不遂,為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斬於遏陘山,後被追諡為武悼天王。冉閔後人的墓誌上稱冉閔為“平皇帝”,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冉魏政權給冉閔上的諡號。

  冉閔殺胡令的故事

  “閔知胡之不為己用也,班令內外趙人,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職悉拜牙門。”這就是震驚內外的閔冉殺胡令。關於這件事情的史料記載有很多,眾說紛紜,看法、評價不一。要想真正瞭解整個故事的發生始末,就必須完全還原當時事情發生的背景。但是,歷史是不可複製的,我們只能靠史料記載的細碎字句,來推敲故事發展的細枝末節。

  或許是應了“贏者為王,敗者為寇”的道理,關於“殺胡令”事件的記載,無一不在批判冉閔的凶狠殘暴,冷酷無情。誠然,不論男女老幼,斬殺二十餘萬胡人,血洗城池這樣的做法確實心狠手辣了點,但是在這血腥的故事背後是否還有什麼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呢?

  生為漢人,卻長於胡人間的冉閔,其實一直在胡和漢之間遊走,心思飄忽不定,左右搖擺。一則石虎曾寵愛於他,待他不薄;再則自己是漢人,身體裡流著的是漢族血統。就在他搖擺不定之際,胡人對他心生猜忌,意欲除之。孫伏都率兵三千於殿中,他感覺自己的性命受到了威脅,決定先採取行動。原本並未打算全城屠殺,但是,當“與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的命令下傳之後,胡人競相逃出城去,他才在衝動之下頒佈“殺胡令”。當然也有人評價說,這不是他的莽撞之舉,而是為了鞏固之後的地位的計謀。

  不管怎麼說,這種毫無道德毫無仁心的種族屠殺,都無法逃脫歷史的制裁。

  冉閔是怎麼死的

  一代戰神冉閔死於公元352年,即冉魏政權建立兩年,他本人登基為帝兩年之後。在華夏曆史的長河中,冉閔的生命與他千辛萬苦建立的王國一樣,宛若一顆轉瞬即逝的流星,為漢族復興留下了短暫卻輝煌的瞬間。

  公元352年的一天,與塞外遊牧民族戰鬥已久的冉閔已人困馬乏,面對長期受戰火荼毒而一貧如洗的百姓,冉閔於心不忍,於是,將城中僅有的軍糧分給百姓,自己獨自帶著麾下的一萬步兵外出徵糧,這一去,便永遠沒有再回來。在外出途中,冉閔所部忽然遭遇鮮卑十四萬鐵騎的包圍,一時間,黃塵滾滾,殺聲震天,鮮卑大軍自四面圍殺過來。

  雙方兵力懸殊,冉閔心中明白,這是背水一戰,除了拼死突圍,別無他途。狹路相逢,兩撥人馬一經交戰便殺得昏天黑地。在忠心護衛的部下的掩護下,冉閔勇猛盡顯,揮舞兵刃連殺敵將三百餘人,拼殺出一條血路。朱龍戰馬疲憊陣亡,一萬部眾最終寡不敵眾,冉閔亦傷重被俘。此一戰慘烈異常,冉魏將士戰至最後一人,無一倖免。鮮卑大將慕容恪活捉冉閔後,喜出望外,急忙將他獻與國主慕容俊。慕容俊嘲笑冉閔只有僕下之才,不配枉稱天子。

  冉閔不卑不亢,回敬道:“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尤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乎!”慕容俊大怒,施以鞭刑,而後將冉閔送至龍城,處斬於遏陘山。據說冉閔死後,山中草木皆枯,蝗災旱情驟起,持續半年之久。慕容俊大驚失色,遂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閔為武悼天王。當日天降鵝毛大雪,漫山遍野白雪皚皚,宛如縞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