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苓的功效和作用

  茯苓,又稱玉靈、茯靈、萬靈桂、茯菟。 是擬層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樹根上,形如甘薯,球狀,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內部粉色或白色,精製後稱為白茯苓或者雲苓。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介紹下,希望可以幫到大家哦。

  

  脾虛洩瀉帶下

  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滲溼,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洩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朮、山藥等配伍。有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

  痰飲咳嗽

  痰溼入絡,肩背痠痛茯苓既能利水滲溼,又具健脾作用,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溼,停聚化生痰飲之症,具有治療作用。可用半夏、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治痰溼入絡、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殼同用。

  心悸、失眠等症

  茯苓能養心安神,故可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與人蔘、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抗癌

  臨床常用治療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潰瘍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屬脾虛溼盛、痰飲內停、溼熱壅結者。

  小便不利水腫等症

  茯苓功能利水滲溼,而藥性平和,利水而不傷正氣,為利水滲溼要藥。凡小便不利、水溼停滯的症候,不論偏於寒溼,或偏於溼熱,或屬於脾虛溼聚,均可配合應用。如偏於寒溼者,可與桂枝、白朮等配伍;偏於溼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於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耆、白朮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

  伏苓的附方

  ①《本經》: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幹,利小便。

  ②《別錄》:止消渴,好睡,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

  開胸腑,調髒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

  ③《藥性論》: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

  主肺痿痰壅。

  治小兒驚癇,心腹脹滿,婦人熱淋。

  ④《日華子本草》:補五勞七傷,安胎,暖腰膝,開心益智,止健忘。

  ⑤《傷寒明理論》:滲水緩脾。

  ⑥《醫學啟源》:除溼,利腰臍間血,和中益氣為主。

  治溺黃或赤而不利。

  《主治祕訣》雲,止瀉,除虛熱,開腠理,生津液。

  ⑦王好古:瀉膀胱,益脾胃。

  治腎積奔豚。

  ⑧《藥徵》: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頭眩煩躁。

  伏苓的古籍記載

  《廣雅》曰:伏神,伏苓也。

  《史記·龜策傳》曰:伏苓,在兔絲之下,狀似飛鳥之形。新雨已,天清靜無風,以夜燒兔絲,去之,即篝燭此地,***徐廣曰:{?騫}籠也。蓋然禍獰?籠罩其上也。篝音溝。***火滅,即記其處。明即掘取,入地四尺至七尺得矣。伏苓者,千歲松脂,食之不世。

  《齊書》曰:陶弘景,永明中上表辭祿。許之,賜以東帛,敕所在月給伏苓五斤、白蜜二升,以供服餌。

  《淮南子》曰:下有伏苓,上有兔絲。***伏苓,千歲松脂也。菟絲生其上,而無根,一名女羅也。***

  《抱朴子·內篇》曰:任子季,服伏苓十八年,仙人玉女往從之,面體如玉澤。

  《範子計然》曰:伏苓,出嵩高三輔。

  《神異經記》曰:西北荒,有人飲甘露,食伏苓。

  《典論》曰:潁川郄儉,能闢榖,餌伏苓。初,儉至市,伏苓價暴貴數倍。

  《典術》曰:伏苓者,松脂入地,千歲為伏苓。望松樹赤者,下有之。

  《神仙傳》曰:秀眉公餌伏苓,得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