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竇炎的中藥方

  額竇炎可分為急性額竇炎和慢性額竇炎。急性額竇炎為急性化膿性鼻竇炎,即鼻竇黏膜的一種急性化膿性感染。急性額竇炎未能及時處理或治療不當,使黏膜嚴重破壞,失去正常功能,可變為慢性炎症。下面由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方一,

  用冬瓜仁60克,蘆根30克,水煎,早晚服;

  方二,

  青茶葉2克,開水沖泡,加入蜂蜜1湯匙,頻飲.、

  方三,

  夏枯草15克,菊花10克,開水泡,當茶飲.

  方四,

  麻黃、辛夷、甘草、茶葉各等量,水煎後過濾,每日3次點鼻。

  方五,

  魚腦石粉9克,辛夷6克,細辛3克,冰片O.9克,共研細末,每日3次吹鼻。適於急性額竇炎者。

  方六,

  麥門冬、石豪各5克,知母、黃芩、梔子、百合各2克,辛夷、枇杷葉各2克,升麻l克。每日2次水煎服。

  方七,

  蘆根30克,銀花、黨蔘各20克,黃芩、薏苡仁各15克,敗醬草12克,甘草6克。水煎,每日1劑,2次分服。

  方八,

  辛夷、蒼耳子各15克,白芷10克,細辛5克,薄荷3克,冰片1克。前5味共研細末過篩,再取冰片研細拌勻,裝瓶密封。

  用時取0.3-0.5克用棉花包好,塞入患側鼻孔中,每次1-2

  方九,

  蒼耳子10克,辛夷6克,鴨跖草10克,薄荷6克,桑葉10克,蘆根10克,白芷6克

  方十,

  黃柏10克

  制用法:取水100克,將黃柏浸漬24小時後,過濾去渣,煮沸消毒即成。以浸液滴鼻,每日3-4次。

  額竇炎病因

  1.竇源性感染

  鼻竇竇口較細小,一旦發生狹窄或阻塞,竇腔的通氣引流既受影響也易於蓄膿,或演變成慢性炎症。且各竇的竇口竇壁相鄰較近,一個鼻竇發炎易使相鄰鼻竇受累。

  2.鼻腔源性感染

  ***1***急性鼻炎:是鼻竇炎常見病因,可能由於兩者黏膜連續便於炎症侵入鼻竇。

  ***2***鼻腔其他疾病: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黏膜肥厚,鼻腔的腫瘤和異物及鼻變態反應都可堵塞竇口,使鼻竇通氣引流受阻而發炎。

  ***3***汙染物經鼻腔進入鼻竇:如游泳、跳水、潛水的方法不當,或游泳後用力擤涕,使汙水進入鼻竇發炎。此種感染多由厭氧菌引起,臨床症狀一般較重。

  ***4***鼻腔內填塞物留置時間太長;區域性刺激和汙染,以及竇口的通氣引流受阻而致發炎。

  3.鄰近組織感染

  4.血源性感染

  5.創傷源性感染

  外傷如骨折、異物存留及血塊感染等;氣壓損傷由氣壓驟變引起,多見於額竇上頜竇。

  6.全身因素

  如免疫功能降低、糖尿病、營養不良、維生素缺乏等。

  額竇炎臨床表現

  1.全身症狀

  可有食慾不振、煩躁不安、畏寒發熱、便祕、失眠、精神萎靡等症狀。

  2.區域性症狀

  ***1***鼻部症狀鼻塞:患側持續鼻塞,可為鼻腔黏膜腫脹或鼻分泌物蓄積於鼻腔阻塞所致;流涕:鼻分泌物為黏膿性或膿性,以上午較多,常與頭位引流有關;嗅覺減退。

  ***2***額部流膿瘻管若有額骨骨髓炎,可形成額部流膿瘻管,多位於額竇前壁及其底部,該處骨壁中含有骨髓。

  ***3***頭痛若額竇引流受阻,可出現頭痛,可有三叉神經分佈區反射性頭痛。額竇炎頭痛症狀,開始為全頭痛,以後逐漸侷限在患側眼眶內上角和前額部。疼痛有明顯的時間規律,每天晨起後發作,漸加重,中午最重,午後逐漸緩解,至晚上頭痛消失,次日重複發作。觸壓眼眶內上角有明顯壓痛。

  額竇炎檢查

  1.區域性紅腫

  多出現於兒童,額部及上眼瞼紅腫。

  2.壓痛和扣痛

  患側額竇前壁或底壁有壓痛或叩擊痛。

  3.前鼻鏡檢查

  可見黏膜充血,中甲前端黏膜多有紅腫或有息肉樣變。中鼻道前上方有膿性分泌物。上頜竇炎的膿液多在中鼻道的後下方,篩竇炎可見中鼻道與嗅裂存有膿性分泌物,可資鑑別。

  4.頭位試驗

  前鼻鏡檢查未見膿性分泌物時,可用1%***收縮中鼻甲和中鼻道黏膜,然後保持頭正中位5分鐘,再次檢查鼻腔,看中鼻道有無膿液出現。伴有上頜竇炎時,可先行上頜竇穿刺沖洗,將膿液清除,然後再行頭位性引流,以判斷額竇炎的存在。

  5.額竇X線攝片

  取鼻額位和側位,比較雙側額竇透光度,判斷其中病變。雙側額竇大小不對稱屬正常情況,與診斷額竇炎無關。發育良好的額竇可有骨隔,亦屬正常現象。

  6.CT掃描

  採用冠狀面和軸位掃描,可顯示額竇大小及範圍、前後骨壁情況和竇腔內膿液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