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6個

  在這個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都努力去尋找他們想要的機會,如果找不到時,他們就自己創造機會。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篇1:成功就是努力的做一個凡人

  一段陳道明老師發飆的視訊在微博火了。一向給人沉靜、儒雅印象的陳道明在北京衛視《傳承者》節目現場,頗為嚴厲地教育幾位年輕人。幾十個來自山西稷山的農村孩子表演了一出高臺花鼓,擊鼓與雜技相結合,人數眾多難度頗大卻整齊劃一,贏得滿堂喝彩。但幾位青年評論員點評時卻不認可這一傳統文化節目。有人說“這樣的表演對這些孩子將來生活並無益處。”有人說“這樣的表演沒有看點,缺乏個人英雄主義”。

  陳道明老師說了兩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又頗有感觸:“你們一定要努力,但千萬不要著急”。“每一張臉都是不一樣的,你們都獨一無二”。

  這兩句,我特別的認同。

  關於努力

  這是一個快餐式的年代,大多數的人心浮氣躁的匆忙著,被現實捲入功利的漩渦之中,理所應當的認為稍作努力就能取得成功,思維邏輯自然也變成了急於求成。到了愛做夢的年紀卻忙著長大,到了該戀愛的年紀卻忙著結婚,到了該努力的時刻卻忙著享用努力後的成果。

  我剛工作不久,師弟給我打來電話,大倒找工作的苦水,表示找工作階段心情壓抑。我表示理解,因為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和他七七八八的說了一通,突然間,他說了一句“師姐,你現在混到什麼地步了,是不是什麼領導了”,“啊?”我一臉茫然,“怎麼會?我才畢業多久,就是一黃毛丫頭,好多地方都不懂,好多東西都是以前沒有接觸過的,還處於摸索階段。”“啊?還沒晉升呢?得要多久呢?晉升要很難麼?不是很快麼?“一連串的問句狂轟亂炸,我還來不及回答,他又開始擔憂起未來。擔憂自己什麼時候能夠升職加薪。依他的邏輯,努力和升職是直接的因果關係,但他似乎忘記了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積累。

  “厚積薄發”,這是我入職以來領導對我說過的一句話,我到現在也不敢忘記。當時的我初入職場,有些茫然失措,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裡。有一天,領導遠遠的抱著一摞書向我走來,對我說了一句”這些書,你慢慢看,厚積薄發。”那時候,每天晚飯後,就是攤開書本,挑燈夜讀。就這麼堅持著,我找到了職場方向,不再迷茫了,那種感覺就好像在一場大霧中尋找到了回家的方向一樣,令人欣喜。

  還記的大學的英語課,老師給我們播放了一個電影——《阿甘正傳》,奔跑中的阿甘,將一切拋之於身後,不計較努力,不計較結果,只是一如既往的向前衝,向前跑。智商只有75的阿甘,把自己僅有的智慧、信念、勇氣孤注一擲,憑著直覺在路上不停地跑,跑過了兒時同學的歧視,跑過了大學的足球場,跑過了炮火紛飛的越戰泥潭,跑過了乒乓外交的戰場,跑遍了全美國,最終跑到了他的終點。簡單堅持,認真地做、不計較結果的努力,這就是阿甘精神。阿甘精神完美的詮釋了那句名言,“踏實一些,不要著急,你想要的歲月都會給你。”

  關於平凡

  很小的時候就聽過”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就像沒有兩個相同的人“。很多人將平凡與平庸劃了等號,其實二者完全就不在一個頻道里。生得再平凡,也是限量版,紅花綠葉,各有奇妙。平凡和偉大一樣令人自豪。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得一絲不苟就是一種境界。很多雞湯告訴我們,你一定要成功,要怎樣,讓多數人覺得平凡就是一種失敗,我們要絢爛,要特別,就是不要平凡。

  這種想法大錯特錯,成功和平凡並不衝突,更不是非此即彼。即使是再成功的人,再偉大的人,也終將歸於生活中的平凡者,不能面面俱到,常常顧此失彼,有遺憾,也有缺失。平凡不是平庸,而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條顛撲不破的處事真理。平靜做人,甘於平凡。平淡也好,曲折也好,絢爛也好,黑暗也好,以一顆平常心,淡泊的面對一切的盛開和凋零,這一種安之若素的態度,包含了多少的通透與睿智。

  做個平凡的愚者,做個大智若愚的凡人。

  關於成功

  努力和平凡,都是一種態度,如果二者你都學會了,你就成功了,這才是真正的勵志。

  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篇2:三個貧困孩子的艱苦奮鬥

  第一個貧困的孩子

  這個孩子家裡窮徒四壁,他每天都要提著小筐去撿那些從拉煤車上掉下的碎煤。為了得到一個果腹的麵包,他請求老闆讓他擦拭麵包店的窗戶。這個工作幹完了,他又開始忙著尋找另外的工作。他星期六早晨去賣報,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向那些坐馬車旅行的人兜售冰水和檸檬水,到了晚上,還要為報社寫關於各處舉行的生日宴會和茶會的新聞。這時他才12歲,從西班牙來到美國還不到6年。13歲那年,他離開學校,到一家公司當了一名清潔工,逐漸結識了一些名人,開始有了自信和雄心。這個孩子就是後來在美國新聞史上最成功的雜誌編輯博克,創辦了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婦女雜誌《婦女家庭》。

  第二貧困的孩子

  這個孩子出生於蘇格蘭,父親以手工紡織亞麻格子布為生,母親則以縫鞋為業。後來,他們一家人實在混不下去了,不得不移居美國。在美國,他到紡織廠當過童工、燒過鍋爐、在油池裡浸過紗管、送過信。送信期間,由於苦練出高超的電報技術,他被一家鐵路公司聘為職員。在這家公司工作的10多年中,他非常勤奮,得到了晉升,但仍然不算富有,第一次參與股票投資的時候,家裡的全部積蓄不超過60美元。他與母親商量,以房屋作抵押來貸款,方才買到了共計600美元的股票。他就是後來聞名世界的鋼鐵大王卡內基,與洛克菲勒、摩根並立為當時美國經濟界的三大巨頭之一。

  第三貧困的孩子

  這個孩子出生在匈牙利一個普通小鎮,年幼時衣食無憂,但自從父親去世後家境每況愈下。母親改嫁,他和繼父關係不好,這使他吃了不少苦頭。17歲,他由海上偷渡到了美國。最初,他想當個軍人,不料屢屢碰壁,幾經輾轉終於當上了騎兵。但戰事很快結束了,他留在了紐約。後來到了美國西部,他做過騾夫、水手、建築工人、碼頭苦力、餐廳跑堂和馬車伕,然而沒有一樣是他感興趣的。日後,他在圖書館找到了一份差事,每天為圖書館工作兩小時,換取可以任意借閱圖書的便利。他就是後來美國新聞界的旗手、驕兵普利策,以他名字命名的“普利策”新聞獎,至今仍是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

  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篇3:每一天的努力都是凝聚

  小時候父親做的一件事情,一直到今天還讓我記憶猶新。

  父親是個木工,常常幫別人建房子,每次建完房子,他都會把別人廢棄不要的碎磚爛瓦撿回來,或一塊兩塊,或三塊五塊。有時候走在路上,看見路邊有磚頭或石塊,他也會撿起來放在籃子裡帶回家。久而久之,我家院子裡多出了一個亂七八糟的磚頭碎瓦堆。我搞不清這一堆東西的用處,只覺得本來就小的院子被父親弄得沒有了迴旋的餘地。直到有一天,父親在院子一角的小空地上開始開溝挖槽、和泥砌牆,用那堆爛磚左拼右湊,一間四四方方的小房子居然拔地而起。父親把本來養在露天到處亂跑的豬和羊趕進小房子,再把院子打掃乾淨,我家就有了全村人都羨慕的院子和豬舍。

  當時我只是覺得父親很了不起,一個人就蓋了一間房子。那時我家窮得幾乎連吃飯都成問題,但我父親沒有放棄,日復一日撿磚頭碎瓦,終於有一天有了足夠的磚頭來造心中的房子。

  後來的日子裡,這件事情凝聚成的精神一直在激勵著我。在我做事的時候,我一般都會問自己兩個問題:一是做這件事情的目標是什麼,二是需要多少努力才能夠把這件事情做成,之後就要有足夠的耐心,因為磚頭不是一天就能撿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