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歷史沿革

  東營市是山東省地級市,成立於1983年10月,是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東營市建市前的歷史主要沿廣饒、利津、墾利3縣歷史追溯。廣饒縣位於市域南部,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縣;利津縣位於市境西部,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以永利鎮升置利津縣;墾利縣境大部系黃河新淤地,1943年在中共墾區抗日民主政權的基礎上建立墾利縣。至建市前,三縣的建置、隸屬迭次變更。

  夏代至殷末,東營為季艹則氏、逢伯陵、蒲姑氏居地。

  西周至戰國時期,市域內已成陸部分均為齊國地。秦代屬齊郡。

  西漢時期,境內屬千乘郡和齊郡。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首置廣饒縣,屬齊郡。廣饒縣境分屬2郡5縣之地,即千乘郡之千乘縣、琅槐縣;齊郡之廣饒縣、巨定縣、利縣。利津南部之地屬千乘郡之漯沃縣、蓼城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 2年***,廣饒曾一度被封為侯國。王莽新朝時,市境屬建信郡。南部為千乘縣、琅槐縣地,西部為施武、延亭縣地。

  東漢初期沿西漢建置。漢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以千乘郡改為千乘國。永元七年***公元95年***改千乘國為樂安國。市境屬樂安國。南部置利、益、博昌3縣***廣饒、巨定、琅槐3縣廢***,西部置有蓼城縣***漯沃縣廢***。

  三國時期,屬魏國青州樂安國博昌、利縣、蓼城縣地和冀州樂陵國漯沃縣地。

  西晉時,復置廣饒縣,屬齊國。市境西部部分屬冀州樂陵國漯沃縣和青州樂安國蓼城縣。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市境先後為後趙、前燕、後燕、前秦、北魏等國屬地。其行政建置,皆相因襲,市境屬青州齊郡和樂安郡、冀州樂陵郡。

  隋朝,初期罷郡存州,實行州縣兩級行政,開皇三年***公元583年*** 移千乘於廣饒,廣饒縣名改為千乘,屬青州。十六年***公元596年*** 廢漯沃縣置蒲臺縣,轄永利鎮,屬棣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 復改州為郡。青州改為北海郡,棣州改為渤海郡,市境分屬之。

  唐朝,復改郡縣制為州縣制,又在州縣之上設“道”,市境南部先屬河南道乘州千乘縣,後屬河南道青州千乘縣。市境西部屬河北道棣州渤海縣、蒲臺縣。

  宋朝,初廢道制。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 在州縣之上設定“路”。廣饒縣地屬京東東路青州千乘縣。利津縣地先屬河北路,後屬河北東路濱州渤海縣。金朝統一北方後,仿宋制,實行路、州***府***、縣三級行政。金熙宗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改千乘縣為樂安縣,屬山東東路益都府。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 以永利鎮升置利津縣,屬山東東路濱州。

  元朝統一中國後,首設行省。市境南部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府樂安縣,西部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濱州利津縣。

  明朝,廢除行省,設定直隸區和承宣布政使司,下設府、州、縣。市境南部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樂安縣,西境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濟南府濱州利津縣。

  清朝,實行省、府、縣三級行政,市境南部屬山東省青州府樂安縣。西部屬山東省濟南府利津縣和沾化縣***區域性***,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改屬武定府。

  中華民國時期,1913年廢府實行省、道、縣三級。市境南部屬山東省膠東道樂安縣。1914年,民國政府改定全國重複縣名,樂安縣更名為廣饒縣。1915年改屬淄青道。1927年廢道,直屬山東省。市境西部初屬山東省岱北道利津縣、 沾化縣地,1915年改屬濟南道,1928年直屬山東省。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市境大部為日本軍隊侵佔,境內政權割據分立,政區不統一。其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有1939年後成立的益***都***、壽***光***、臨***淄***、廣***饒***四邊縣政府,隸屬清東督察專員公署;1940年建立的廣饒縣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2月撤銷***;1941年初建立的廣北縣行政公署,1943年改稱廣北縣政府;1941年9月建立的墾區建設委員會,1942年改稱墾區行政委員會,1943年4月改稱墾利縣政府,隸屬清河區行政公署。1944年以後,以上均隸屬渤海行政公署。

  國民黨建立的政權:1938年10月,國民黨山東保安十六旅建立廣饒縣政府,只存在4個月;1938年2月,國民黨地方遊擊部隊劉景良進駐利津城,建立國民黨地方政權,歷時僅11個月。日偽政權:1937年12月,日軍第一次侵佔利津城,建立偽政權。後日軍主力撤走,偽政權為國民黨劉景良部摧垮。1939年,日軍二次侵佔利津城,再建偽政權,隸屬偽山東武定道。1939年2月,侵佔廣饒的日軍組織偽廣饒縣政府,隸屬偽山東青州道。

  解放戰爭時期,利津與墾利縣同屬渤海區第四專署。1949年四專署改稱墾利專署。1945年,廣北縣、四邊縣撤銷,建立廣饒縣政府,隸屬渤海區清河專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0年5月,撤銷渤海行政區,市境內廣饒、利津、墾利均隸屬於惠民地區行政公署。1956年,墾利縣建制撤銷,墾利、利津合併為利津縣。1958年,沾化、利津合併為沾化縣。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合併為淄博專區,境內廣饒縣、沾化***含利津***縣、縣級孤島人民公社屬之。1959年,孤島人民公社撤銷,恢復墾利縣。1961年,沾化、利津縣分置,惠民地區與淄博市分開。境內廣饒、利津、墾利及沾化區域性隸屬於惠民專區。1983年10月東營市建立。

  東營簡介

  東營市是山東省地級市,成立於1983年10月,是黃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位於山東省東北部、黃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帶,東經118º5´,北緯38º15´。

  東營是古代大軍事家孫武的故里。山東地方代表戲曲呂劇的發源地。中國第二大石油工業基地勝利油田崛起地。被評為中國“六大最美溼地之一”。

  1983年10月15日,召開東營市成立慶祝大會,東營市正式掛牌。

  東營區位優勢明顯,東臨渤海,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北靠京津唐經濟區,南連山東半島經濟區,向西輻射廣大內陸地區,是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節點、山東半島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處於連線中原經濟區與東北經濟區、京津唐經濟區與膠東半島經濟區的樞紐位置。

 

 的人還:

1.淄博市歷史沿革簡介

2.白雲山歷史沿革介紹

3.舟山歷史沿革簡介

4.從嚴治黨的歷史沿革

5.山東歷史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