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歷史沿革簡介
常德,古稱"武陵",別名"柳城",是湖南省省轄市,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常德市歷史沿革,希望能幫到你。
常德市歷史沿革
30萬年前,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代的遺蹟40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
澧縣城頭山遺址的發掘證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這時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製和陶器製作技術。距今7000多年的石門皁市下層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這時期生產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製的斧、鑿等砍伐用具和魚網墜,並已掌握了原始製陶技術,生產簡單的飲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鄉湯家崗遺址,反映了常德當時以母性為主導地位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鄉劃城崗遺址,是常德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的有力證明。這時期生產工具大為改進,石器鑽孔、切割和拋光技術比較成熟,陶器普遍採用慢輪修整。
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區城東建築城池,設黔中郡,迄今2200多年曆史。秦代,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恢復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漵浦縣***又遷往臨沅縣。順帝陽嘉3年***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現鼎城區韓公渡鎮城址村***。
三國時,常德市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
唐代,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
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常德之名始於北宋;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
元代,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
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佈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
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清代,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嶽常澧道。至清末,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現臨澧縣***、永定五縣。
1914年,湖南省政府廢除府、廳、州,保留“道”,嶽常澧道改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隸澧州各縣由武陵道直轄,道治常德。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銷“道”制,僅存省與縣兩級,常德各縣直屬省管轄。
1935年,國民政府在沅陵縣設立湘西綏靖處,將19個縣綏靖縣劃為5個行政督察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專員兼任駐地。
1936年,國民政府正式設立專員公署,石門、臨澧、澧縣劃在第二區。
1937年湖南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區,第二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沅江、漢壽、澧縣、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個縣,專員公署治所由慈利縣遷往常德縣。
1938年11月,第四區從常德遷往澧縣,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也稱常澧區專員公署。
1940年,湖南省調整行政區劃,行政督察區第二區改為第四區。
1943年11月,日軍糾集7個師團約10萬人進攻常德,王耀武率七十四軍參加會戰 。他率主力在常德東北地區與敵激戰,常德被日軍陸、空軍及坦克優勢火力猛攻16天,全城夷為平地 。堅守常德城的部隊是七十四軍五十七師,57師固守常德18天,全師僅餘數百人 。王耀武率五十一師反擊,在友軍的配合下,經過6天激戰,終於收復了常德城,常德血戰一時被廣為傳頌 ,這就是著名的“常德會戰”。
1949年7月中旬至8月初,第四行政督察區各縣先後獲得解放。8月4日,南下途中組建的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及全體工作人員抵達常德城。常澧專署為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澧縣、臨澧、慈利、桃源9縣。8月中旬,各縣相繼成立人民政府,並分別於8月5日和8月15日建立常德市、津市市,成立人民政府。8月28日,常澧區更名為"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行政專員公署***簡稱常德專署***。
1955年2月16日,根據省人民政府已改為省人民委員會的通知,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專員公署改為湖南省常德專員公署。隨後,各縣市人民政府都改為人民委員會。
1962年12月30日,國務院424號檔案批准,恢復益陽專區,益陽市及益陽、桃江、南縣、沅江、華容、安化六縣劃歸益陽專署管轄。
1966年3月,常德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成立,代替常德專署行使職權。4月10日,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撤銷,成立常德專區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11月,其名稱改為常德地區抓革命促生產領導小組。1968年2月28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行使原專署職權。3月至9月,各縣***市***先後成立革命委員會,取代人民委員會。
1979年3月24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撤銷,常德地區行政公署成立。1979年11月至1980年12月,各縣***市***撤銷革命委員會,恢復縣***市***人民政府。
1988年元月,國務院以國函18號檔案批准,撤銷常德地區,建立省轄常德市,實行市領導縣體制。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函22號檔案通知,撤銷常德地區和常德縣,設兩區,原常德市改為武陵區,原常德縣改為鼎城區,兩區行政區域不變,津市市為省轄縣級市,省政府委託常德市代管。1988年6月20日至24日,常德市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正式成立常德市人民政府,選出正副。
截至2014年,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常德市共有19個街道、103個鎮、97個鄉、4個民族鄉。
名稱由來
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在鼎州設常德軍,後升州為常德府。此名取材於《老子》“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和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為戒焉。”其義為上行德政,下安本分,謂之常德。“常德”之名始於此。
常德市歷史簡介
常德,古稱"武陵",別名"柳城",是湖南省省轄市,湖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環洞庭湖生態經濟圈核心城市之一,也是長株潭3+5城市群之一。位於湖南北部,江南洞庭湖西側,武陵山下,史稱"川黔咽喉,雲貴門戶",是一座擁有二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湘西北鐵路樞紐城市。
常德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首屆魅力城市、國際花園城市、全國交通管理模範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中華詩詞之市等稱號。
常德市現轄武陵區、鼎城區、安鄉縣、漢壽縣、桃源縣、臨澧縣、石門縣、澧縣,共6縣2區,以及代管1縣級市津市市。
常德綜合實力位居湖南省前列,經濟總量常年保持湖南前三甲,常德正致力於打造成為省域副中心城市,並全面發揮湘西北地區中心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和生態宜居城市的職能。
看了常德市歷史沿革的人還看了:
1.從嚴治黨的歷史沿革
2.中國共青團的組織簡介與歷史沿革
3.重慶的歷史沿革
4.舟山歷史沿革簡介
5.白雲山歷史沿革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