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環境日書法作品
世界環境日為每年的6月5日,它的確立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態度,表達了人類對美好環境的嚮往。我國書法家為了表示對這一日子的支援,也創造出不少優秀的作品。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書法碑刻墓誌
刻石留名在古代是一件盛事,其待遇有如凌煙閣上的功臣畫像,故而在漢唐時代會有那麼多的人去為樹碑立傳營營不已。在唐代,據說誰家官宦子弟如果不能為亡祖亡父請到有名書法大家書碑,簡直要冒不孝的罵名,於此可見當時人的務虛不務實。這種對身後名的狂熱追求,今天是很少有人為之了。
印刷術的不發達又是個理由,記得初到西安碑林時,原以為是步入書法聖地、觸目琳琅了,殊不料跨進第一室卻是一屋子陳列有序的石刻《十三經》。論書法不見得有多美妙,論文獻到是收羅齊全,與其說是陳列書法精品,不如說是一座石質書庫。想來古代沒有印刷條件,刻經又有各種流派紛爭不已,有此一套全經以為標準,不但可以捶拓翻印,也可以提供標準本,少卻許多口角,其佔風氣之先是毋庸置疑的了。
在紙帛尚未大量應用之際,無論從氣氛的莊嚴肅穆和應用的便利易得而論,刻碑都是獨一無二的。很難想象有人會在一方古板的豐碑巨石前放浪桃達,也很難想象還能找到比刻‘石拓紙更好的傳播方法,正是基於這種種理由,故從碑刻、墓誌直到題名,書法依賴於刻石之風不稍衰,直到清末民初的新式學堂會館,也會照老慣例樹石一方誌事記盛。幾千年來的流風習俗,乃至要在現在各處大興建造碑林,可見這種形式的生命力旺盛。
我們目前看到的碑書大多是拓本。從書法創作拓本完成,經歷了書稿、書丹、修描、刻鐫、摹拓、裝裱等六七道工序,如果再加上石刻屢經風侵雨蝕的時代沿遷,則其間的轉換更其複雜,與墨跡的構成簡單相比,碑刻書法的總體效果無異是趨於博大精深、雄渾奇肆一路的。
由於材料的規定、碑刻書法中轉次數多,而且它缺少毛筆那種一以貫之的柔軟性格,因此它的細膩微妙處顯然不如墨跡。我們在欣賞碑刻書法時,也就更多地偏向於追索磅礴大氣與古拙的格調,試圖在其中獲得一種歷史的、上古的遙遠啟迪,並將它融入既有的審美經驗之中。我們所面對著的,不只是單一的書法,而是合自然、歷史、社會與審美價值觀為一體的藝術綜合體,石刻材料的存在,是這種綜合所必不可少的物質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