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拳的內容簡介

  紅拳是陝西關中西北一帶以及四川成都等地盛行流傳的古老拳術。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紅拳的源流

  紅拳是陝西關中西北一帶以及四川成都等地盛行流傳的古老拳術。作為中華武術中主要的代表拳種之一,它自成體系,內容豐富,普及面廣,在中國武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近幾年來,我國曾出版兩部最具權威的較為全面的大型武術辭典:一部是由馬賢達主編的《中國武術大辭典》,另一部是由張山、裴錫榮主編的《中華武術大辭典》,其中都將紅拳列入編撰的主要內容。民間武林盛傳的的大小紅拳、二路紅拳、關西紅拳、關東紅拳、太祖紅拳、梅花拳、大小燕青拳、太祖拳、抹闖炮拳等均屬於紅拳拳系。

  解放後,國家體委出版編寫武術教材及長拳比賽套路,也都曾邀請紅拳名家參加編寫和討論工作。

  在解放後歷次的全國武術比賽中,以習練紅拳為主的陝西武術隊在原陝西隊主教練,現為西安體育學院副教授的邢派紅拳掌門人楊寶生先生的率領下,多次奪得全國集體總分第一名。楊寶生、龐志傑、高西安、王發元、張仙萍、楚鳳蓮、趙長軍、郭良等人多次取得或蟬聯個人全國全能冠軍和單項比賽前兩名。在漫長的歷史沿革歷程中,紅拳已成為中國武術中影響較大的拳系之一。

  紅拳的流傳區域十分廣闊。一九八0年,我國著名地武術教育家楊寶生副教授根據國家體委下達的“挖掘整理武術遺產”的精神和工作要求,逾期半載,行程十萬裡,對紅拳拳域進行系統的社會調查,取得的研究成果表明:紅拳拳域陝、甘、寧、青、新、川、鄂、豫、晉、皖等十省***參見1982年武漢體院學報武術專輯***。

 

  紅拳不但在國內統傳廣泛,而且在原蘇聯中亞五國吉爾吉思、哈薩克的十萬陝甘回民中也有相當程度的流傳。我國知名歷史學家、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國傑先生一九九一年作為訪問學者去蘇聯中亞五國訪問考察,帶回一個驚天動地的訊息,首次向國內作了披露:在原蘇聯中亞五國,散居著十萬陝甘回民,是清同治年間西北迴民起義後流落原蘇聯中亞五國的後裔。王教授對二百年來流落異國他鄉陝甘十萬回民從風俗、文化、體育等各方面進行全面考察。一九九六年又再度赴中亞五國考查,得知中亞五國回民中流傳的武術仍是起義***、楊文治所傳授的“回紅拳”。白彥虎是陝西涇陽今蔣流鄉蘇塘王村人,自幼師從紅拳名師楊文治習武,以刀術著名,在帶領西北三十萬回民反擊清軍中,一直使用單刀,此刀一直隨白彥虎終生。

  紅拳因民族而異有“回紅”、“苗紅”等之區別,又因地域不同而有川紅、隴地高紅、關東紅、關西紅等說法,又因各紅拳宗師傳授在各地形成不同的流派***如川傳紅拳又有三原派和直隸派之別等,請參見拙文《川傳紅拳的源流》一文***。餘自幼身居古都西安,從武四十餘載,曾從數位紅拳名師學藝,也在各地多訪紅拳名師交流。八十年代在延安林業部門任林業工程師,參加國家三北防護林設計及資源調查、地方誌編撰、農業區劃等工作,曾在查閱檔案資料時,悉心收集有關拳譜及武術史料,對紅拳源流、內容及技擊特點潛心研究。曾聞先師有云:紅拳立意命名,乃取其勢工行美,繁華藻麗之意。

  紅拳乃偽託傳為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創編,流傳後世有三十六手。以陝西紅拳套路最多,故有“紅拳出關中”之說。陝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和文武盛地之一,其特定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和地理位置,造就了紅拳這一特有的拳種及其獨特的勁力、功架和形態行氣。

  紅拳起源於陝西關中,有史籍可考:《少林拳法》載有:“元時覺遠上人訪白玉峰於陝西、蘭州,入寺授大小紅拳、擒拿等。”;清朝《清稗類鈔》中載有“大小紅拳”;《少林宗法》第四篇載有:“涇原***今陝西涇陽、三原一帶***有高某***即指高三***,精於猴拳,擅技擊,善用腿,輕功絕好。”

  據中華書局1915年出版尊我齋主人《少林拳術祕訣》第十章載有:“李鏡源旋隨母赴沔陽***今陝西勉縣***省舅氏,途中遇陝人高某***即指高三***,言談甚洽。高乃陝之技擊最著者。”

  《咸陽縣誌》載:“高三砸盤功,精子拳。”陝西地方誌編撰的《高三史略》記載:“道鹹年間,關中並出‘三三’,紅拳大盛,高三為魁。”

  紅拳自清道光、咸豐年間,關中並出“三三”***即三原鷂子高三、臨潼黑虎邢三、潼關餓虎蘇三***,使紅拳從功法、套路、技擊形成較為完整的拳系體系。此三位紅拳家,大膽吸收其他拳種技法,打破因循守舊的傳統觀念,勇於探索,在反覆實踐的過程中,揚棄糟粕,三人成為紅拳開派大師。三人之中以鷂子高三創立高家拳流傳最廣,成為紅拳中的主要流派。

  高三,原名高佔魁,字鴻齊,為陝西渭北重鎮三原高家堡人,曾在峪口清麓寺拜少林寺園淨長老為師,習少林拳。曾三訪少林寺,遊歷河南、山東及江南各省,遍訪名師,習練少林、通臂、花拳、猴拳***子拳***等。學成歸來回陝,與邢三、蘇三、通臂李四,將少林、通臂、燕青、翻子拳溶入紅拳,並吸收南北多家拳法之長,承紅拳撐斬八法之變,閃展巧擊之功,跤法步打之祕,創造出了一種專門記錄紅拳各色打法、習練進跤的母子拳種,即九拳。言九者極數,九拳喻其手法精於實用,再無超越之意。實指九組連手而言。

  紅拳的內容

  邢派紅拳,突出百手排子及八大步法。邢三為了彌補偏持跤法或有不逞之失,變管跪勾撻而為閃展走擊,管走兼用研使八大步法不僅有乾坤步者,東出而西入,東流而西轉,似日月的形象,活潑無定體也,且有月兒步、三角步、玄字步等八種步法。

  蘇派紅拳,則突出翻子拳法及地躺拳。

  三家各有特色,且拳架有高、中、低三類。史書記載:自“三三”對紅拳推陳出新,迅速普及,紅拳大盛。紅拳拳域西傳甘涼兼濟、寧、新,南跨秦巴以至川楚,北蹈流沙以出榆關,東向宛洛至晉皖。 達十餘省。

  由於高三多次下江南和西北各省傳藝,聲譽最高,使高家拳成為紅拳的主要流派。邢派紅拳流傳於咸陽、渭北、寶雞地帶,蘇派紅拳僅限於潼關、華縣、大荔等地。

  紅拳門經歷代宗師創研、實踐及兼收幷蓄,內容十分豐富:僅徒手套路有100餘套,由紅拳、翻子、通臂、花拳、地躺、硬劈***炮拳***、九拳等七大類拳組成。主要有大紅拳、小紅拳、中紅拳、老紅拳、粉紅拳、太祖紅拳、長小紅拳、二路紅拳、關西紅、關東紅、月明紅拳。在其套式結構、姿勢、打法、起收姿勢、勁力風格上約定為一,沿習至今。如紅拳門起勢為十字手***鸚哥架***。從起勢即可辨其為本門拳類。在套路排趟上,已由大小紅拳和關西紅之二排段增多至月明紅拳之十排段。

  紅拳在套路編排上與其他拳種相比有兩點明顯的區別,就是有打手的母子拳和拳帽。

  九拳是紅拳母子拳,他是紅拳宗師有鑑於套路向表演化發展,大有以勢掩法、擊法有失的考慮,所創造的一種專門記錄紅拳各色打法、習練進跤打手的母子拳種,其套路有小母子九、鐵工九、高家九、邢家九、時興九、九花、花九、老母子九、四九拳等九個套路。以上套路以鐵靠子九拳為代表,套路編排先兩拳攻防,手腿並用,以虛待實,向後進身靠打。四九拳:頭撐、二斬、三捅、四棚、六纏腰、七貼金、八掏腮、九三捶、十撩陰、十一雙撐、十二栽捶、十三二龍戲珠、十四掏捶、十五丁捶、十六雲裡顯聖、十七鳥龜罩臉、十八順手牽羊、十九判官脫靴、二十牽捶。

  紅拳門有拳帽,亦稱拳序,為一種特殊形式的套路,它是擷取紅拳典型手法、組勢,濃縮而成精幹,短套路如六合、飛雀、風火、麻手等拳序。

  紅拳拳法立論,以古代陰陽學說為指導思想,有拳譜記載:打手要言、套路勢法歌訣多采用七字歌言,用西北方言土語寫成,如無名氏之打手歌,神手史寶龍拳法,八卦步法,梅花樁法,李幫彥拳法。

  紅拳門器械套路有紅門刀、槍、棍、劍、鐗、鐮、錘、鞭以及紅拳獨有的器械--烏椎爪。器械中突出以棍、鞭為主,主要有母子棍、盤龍棍、達摩棍、白蛇棍、八仙棍、加槍棍、陰手棍、黃龍棍、琵琶棍等。鞭法有太師鞭、定唐鞭、黑虎鞭。刀法有二龍刀、四門刀、連環刀。槍法有小金槍、六合槍等。此外還有雙刀、雙鐗、春秋刀、九節鞭、流星錘、三節棍、梢子棍、虎頭鉤、虎叉等。

  紅拳的技擊特點

  紅拳經歷代宗師研練改進,不但姿勢工美,身步靈活,節奏明快,而且突出了技擊性。其實戰操練有跑拳、跑棍、排手。練功方法主要有十大盤筋***功***、踢樁、拿鼎、舉石擔,以柔功為主,素有“腿不盤柔,筋不盤軟,不予教拳”之說。大小紅拳與二路紅拳為紅拳門入門基礎訓練套路。拳術特點是多翻臂,折腰,變化機巧,拳勢繁華豔麗,武勇雄強,動作見稜見角,非常細膩。紅拳門打法講究以步制人,走打為主,刁打巧擊,鑽身貼靠,踩退審進;身法講究擰腰沾挎,伸肩探膀與扁身雀勢;手法以撐斬勾掛,纏攔沾挎為主,始終貫徹練習之中,總括為十六字訣:撐補為母,勾掛為能,化身為步,刁打為法。

  其技擊以八法為規,形成了紅拳拳械打法核心的體制。手法有:撐、斬、勾掛、纏、攔、沾、挎;步法有:弓、馬、偷、奪、歇、躥、蹤、退;棍法有:封、摩、揭、挑、搬、提、裙、攔;槍法有:封、閉、捉、拿、擼、提、纏、還;刀法有:提、扎、撩、砍、滾、摩、擒、拿;鞭法有:遮、攔、蹤、橫、領、劈、刁、打。

  需要特別強調說明的是,我國拳法流派繁多,紅、洪雖音近,實屬兩個不同拳種。唐豪先生在《偽託十八羅漢手》一文中稱閩粵之洪拳,乃“洪門假託少林傳習的一種拳術”,純系南拳之屬,其淵源與清末反清祕密結社有關。

  綜上所述,紅拳是一個普及面廣的傳統拳系,是我國武術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繼承和發展必須遵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方針,方能發揚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