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真名叫什麼名字

  相信大家都對孔聖人孔子都十分之熟悉吧!那麼你知道他的真名叫什麼嗎?如果你想知道,那麼就和小編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答:孔丘。

  基本資訊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道德思想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精選故事

  1、仲孫何忌問孔子的弟子顏回:“如果說一個字,對仁德、智慧都有好處,你能不能說給我聽聽?”顏回說:“說一個字對智慧有好處,莫過於‘預’字;說一個字對仁德有好處,莫過於‘恕’字。這就是懂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所謂“預”就是“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說明未雨綢繆的重要性;所謂“恕”就是包容與豁達,恕可以讓家庭祥和,也可讓社會和諧,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尤其需要我們多多遵循恕道。

  2、孔子到廟堂參觀,看到一種傾斜易覆的器皿,守廟的人說是宥坐之器。孔子說:“我聽說宥坐之器,虛則欹***傾斜***,中則正,滿則覆。明君常將它放在自己的座右。”孔子讓弟子注水,果然如此。孔子嘆道:一切事物哪有滿而不覆的道理呢?”弟子問:“敢問有保持滿而不覆的辦法嗎?”子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道也。”

  3、子貢去見孔子。孔子說:“我們的學說難道有錯誤的地方嗎?為什麼我們淪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子貢說:“夫子之道至大也,所以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是否可以降低一點標準呢?”孔子說:“優秀的農夫耕耘卻不能保證獲得好的收成,優良的工匠擅長技藝卻不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夠修明道業,用法度來規範,用道統來治理,但不能保證你的學說會被世道所容……”人當盡人事而聽天命,居一求缺,當下不就是自得其樂嗎?今人普遍求全、求滿,古人卻懂得求殘、求缺,天地尚不能久,何況人乎?

  4、晏嬰是與孔子同時代的政治家,為孔子所敬重。一天,晏嬰的車伕回家後,他的妻子要求離婚,車伕不解,其妻說,我今天在門縫中看到你駕車經過門口,晏嬰那麼矮,做了宰相,名震諸侯,還是那麼樸實無華、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僕役,卻意氣揚揚、傲氣沖天,你這樣沒有出息,所以我要離婚。車伕聽了這番話,就謙虛謹慎、發奮圖強。晏嬰知道後,也努力培養他,後來車伕官拜大夫。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禮,別人也越尊重他,從而能做到全始全終,所以孔子由衷地說:“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