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顯求經的貢獻是什麼
法顯、義淨和玄奘法師一樣,都是以大無畏的精神,為法忘身,冒九死一生的艱險,為求真理而百折不撓,那麼你瞭解法顯求經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法顯求經的貢獻,希望能幫到你。
法顯求經的貢獻
法顯西行的目的原在尋求戒律,當時北印度佛教律藏的傳授, 全憑師師口傳,無本可寫。他到了中印巴連弗邑摩訶衍僧伽藍才抄得最完備的《摩訶僧祇眾律》***其本傳自祇洹精舍***;又抄得《薩婆多眾鈔律》一部***即《十誦律》***約七千偈,這都是當時所通行的本子。此外還得著《雜阿毗曇心》約六千偈,《方等般泥洹經》約五千偈及《摩訶僧祇阿毗曇》等。法顯後來又在獅子國***斯里蘭卡***抄得《彌沙塞律》,又得著《長阿含》、《雜阿含》和《雜藏經》,都帶了回來。這些都是中土舊日所無的大小乘三藏中的基本要籍。其《涅盤》一經,首唱佛性***即如來藏***之說,而又不許闡提成佛,儲存經本原來面目,更為可貴。他在建康道場寺和佛馱跋陀羅共同譯出的有下列五部:《摩訶僧祇律》四十卷、《僧祇比丘戒本》一卷、《僧祇尼戒本》一卷、《大般泥洹經》六卷、《雜藏經》***勘同《鬼問目連經》一卷***。
這些譯本,由法顯在場共同斟酌,譯文都很樸素而傳真,別成一格。此外,舊傳他還共佛馱跋陀羅譯出《雜阿毗曇心論》十三卷,其本早佚,確否待考。至於他帶回的《彌沙塞律》,後於劉宋景平元年***423***由罽賓律師佛陀什譯出;《雜阿含經》亦於劉宋元嘉十二年***435***由求那跋陀羅譯出。又元嘉十年***433***印度三藏僧伽跋摩補譯《雜心論》***原經求那跋摩翻譯未畢***,他所依據的也許就是法顯從印度抄寫帶回的梵本。《長阿含經》在法顯回國的次年***413***由罽賓婆沙師佛馱耶舍在長安依另一底本譯出,法顯的抄本埋沒未傳。
此外,法顯還詳述西行求法的經歷,留下了《歷遊天竺記傳》一卷。此書成於義熙十二年***416***,為中國古代以親身經歷介紹印度和斯里蘭卡等國情況的第一部旅行記。它對於後來去印度求法的人,起了很大的指導作用。同時在他的記載裡,還儲存了有關西域諸國的多可貴的古代史地資料。因此,近代有英、法文等譯本,極為各國曆史學者和考古學者所重視。
法顯求經的精神及意義
法顯以老年之軀西行求法,為了使佛法在中土進一步完善與弘揚,特別是當時中土戒律的不完善至使僧眾沒有一個真正的依憑。法顯在長安常住時期,因他一直對戒律嚴謹而實際生活中又缺少戒律文字,使其在戒律的修持上沒有一個圓滿的解釋,同時有感於當時僧眾威儀的不嚴整又沒有一個統一標準去衡量,至使其發願西行求取律本。在法顯以前,中國佛教的傳入大都是以外來僧眾為主體,由於當時的交通條件非常不便,由天竺來漢地傳法的僧眾相對較少,而由西域到漢地的僧眾比較多一些,
這就說明早期佛教的傳入大都以西域為中介向漢地傳入。這樣就引起了在傳入佛法當中,漢地佛法不是直接由梵語而譯而是經過西域的胡語而譯,這樣在翻譯佛典中難免會因語言不通而出現差異。同時,由天竺到漢地直接傳入的經本較少,至使許多經本不全而義理不通,法顯西行也是因為律本的不全,使其在平常的行持中遇見問題沒有合理的律本得以解決,這是支援其西行求法的精神力量之一。另一方面,佛教是由天竺發源的,在天竺有許多佛陀當時修行說法的聖蹟,朝禮這些聖蹟自然成為每一位佛子的嚮往,法顯作為持律嚴謹的聖僧,自然以佛為自己的榜樣嚮往佛跡也就成為了他西行的另一精神支柱了。在西行的路上,千險萬阻,要經過荒無人煙的大沙漠,要翻過四季積雪的大雪山,沒有路標只好以前行者的死骨為標記,沒有救援只好眼看同行者在自己懷中死去。
法師乃不惜自己的性命,為的是一種為法忘軀的精神,把個人的生死拋之法外,越紫塞,渡滄海,朝聖地,取法卷,為了使佛法在中土得到弘揚而不惜自我犧牲,這種菩薩精神激勵了不少西行者,成為一批批西行者求法的精神動力,至使西行路上留下了不少的白骨與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