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侯國之吳國簡介
吳國***前12世紀―前473年***,由華夏族在長江下游地區建立的姬姓諸侯國,也叫勾吳、工吳、攻吾、大吳、天吳、皇吳。吳國國境位於今蘇皖兩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國都前期位於梅里***今無錫梅村***,後期位於吳***今江蘇蘇州***,是春秋中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
歷史起源
周朝時的一個諸侯國,姬姓,其國境位於今蘇皖兩江以南部分,後擴張到蘇皖兩省全境及贛東北部分地區。據史書記載周太王生有長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昌聰明早慧,深受太王寵愛。周太王想傳位於昌,但根據當時傳統應傳位於長子,太王因此鬱鬱寡歡。泰伯明白父親的意思後,就和二弟仲雍借為父採藥的機會一起逃到荒涼的江南,自創基業,建立了勾吳古國。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孫周章為侯,遂改國號為吳。春秋時期,吳國被越國所滅。
春秋時期,吳國與中原的諸侯國的交往越來越密切,也開始與其他諸侯國爭雄。吳王闔閭在今天的蘇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孫武攻破楚國都城,為其孫子吳王夫差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打下基礎。闔閭的兒子夫差不顧國家連年征戰空虛,與齊國和晉國爭霸成功後,但卻忽視了邊界上的越國,並令伍子胥自殺,被越王勾踐趁虛而入。前473年,夫差兵敗而逃,被圍困在餘杭山***今天蘇州南陽山***,向勾踐求和,勾踐不準,夫差自殺,吳國滅亡,吳地盡屬越國。
如夢如煙的大吳王國
周太王的兒子太伯傳位於弟弟,南奔在無錫蘇州附近建立的吳政權。吳國是華夏文明在南方的一盞明燈。然而,自從壽夢開始,吳國僅僅維持了100多年,就在歷史的長河中煙消雲散……
吳國是一個文明、先進的國度,雖然位於南方,卻是華夏文明的重要傳承者。然而在這片位於南方的華夏文明的淨土周邊,北有淮夷、南有百越、西有荊蠻,東方直面大海。
吳國勵精圖治、開疆闢土,將吳國領土有最初的蘇州附近,擴大到具有浙江北部、江蘇江淮之間。自此,江蘇省大部、浙江北部、安徽西部都成為吳國的領土。至此位置,南遷的華夏部落徹底將江南土著和淮夷同化,形成了一個廣袤而強大的國度。
吳國文化先進,最值得注意的就是舉世聞名的大運河——邗溝。邗溝溝通了從淮河到長江的水系,體現了強大華夏文明在南方的發展。這在世界都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即使現在,江蘇省揚州到淮安之間的大運河依然以前吳國的邗溝。吳國的國都吳城,邗溝兩端的邗城、末口,分別是現在的蘇州、揚州、淮安的雛形。
春秋時期戰爭輾轉變化變換,不但中原諸國紛紛而立。而且位於吳國西部荊蠻部落逐漸強大,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國家——楚。楚國既不是周朝的王室,也不是華夏文明的國度。自楚酋熊渠稱王,自稱“大南方蠻夷,不侍中華”。楚國和周朝關係徹底闢滅,從此中原各國與楚國開始了曠日持久戰爭。春秋初期,楚國軍事實力強大,大舉進兵中原。華夏諸國也在各個英雄的帶領下展開反擊。
從齊桓公尊王攘楚、宋楚泓水之戰、晉楚泓水之戰、泌之戰、鄢陵之戰,華夏諸國與荊楚殺得昏天黑地,最終也難以取勝。結果中原南部、淮水北岸,一個個華夏之國灰飛煙滅,儼然楚國有橫行中原之勢。
自此,華夏諸國開始真的體現了華夏文明的力量,中原霸主晉國出使南方的吳國,邀請吳國夾擊楚蠻。公元前522年,楚國臣子伍元叛逃吳國,投靠吳王光。從此吳國瞭解了楚國的國情,有了進軍荊楚的信心。
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即位,勵精圖治、富國強兵。吳國在中原各國的支援下,正式向楚國宣戰。公元前511年,伍元、孫武興兵攻楚,首次擊敗了強大的楚國。
公元前506年,吳國十萬大軍整裝待發父母妻兒,在父母妻兒的勉勵下,大軍沿淮水南上,聯合了飽受楚國壓迫的蔡國***在今駐馬店***。大軍向南浩浩蕩蕩殺向楚國,捨棄車馬後,大軍越國大別山。在湖北麻城,吳楚大軍相遇。
歷年來,一直奉行擴張甚至侵擾中原國家的楚國人萬萬沒有想到,吳國的王師竟然回降臨在自己的本土。吳國王弟夫概親率五千子弟,擊潰楚軍。歷來沒有防守作戰經驗的楚人抱頭鼠竄,直至楚都郢被吳軍攻破。
在幾百年的中原和荊楚的戰爭中,華夏諸國始終未能南越伏牛山和淮河一步,踏上楚國本土。然而現在,吳國卻攻克了楚都——當然這和吳國位於南方,地理和楚國相似有很大關係。這次戰爭,證明了楚國並非不可戰勝了,也證明了華夏文明在南方依然擁有強大的生命力。
由於種種條件,楚國復國後,竟然對吳國實行了“釜底抽薪”的對策。他們利用吳國南面的越國對吳國實行牽制。從此,吳、越展開了長期的戰爭,直至吳王闔閭陣亡、夫差即位。夫差揮師滅越後,慈悲為懷,沒有對越人趕盡殺絕。卻留下了吳國滅亡的隱患。
公元前475-473年,伴隨著“越甲三千可吞吳”的歌聲,身居浙東的百越人渡錢塘江攻吳,吳王陣亡,一時強大的吳國由此滅亡。此後,吳國開拓的領土先後被楚、越兩國侵佔。自此,南方第一個華夏文明之國自此煙消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