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內氣表現有哪些

  現如今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漸漸提高,人們也越來越注重於鍛鍊身體,其中的健身專案就有太極拳。那麼你知道太極拳的內氣變現有哪些嗎?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太極拳的內氣表現

  一.雙手十指發麻、發脹,發紅

  在大腦意識的支配下.由於長時間的有規律運動.長時間的放鬆及經絡、神經有規律傳導.會在人體肌膚中形成一個迴圈的傳導路線。當這個路線遍及全身的時候.就是打通了全身的“氣路”。此時人體在普通運動中肌肉所產生的硬勁、僵勁.就會被消化。這種經絡與神經在全身的傳導,會明顯地促進全身的血液迴圈,會使傳導路線中的毛細血管開啟。特別是在“氣“達四梢的時候,人體末端的毛細血管開放.十指乃至手掌就會發麻、發脹、發紅。

  二、小腹沉實

  由於太極拳要求全身放鬆,氣沉丹田,所以,胸膈下降,引起內臟下沉.使小腹沉實。

  三、呼吸緩慢並加深加長

  由於長時間氣沉丹田,胸膈下降,使肺活量增加,致使呼吸加深加長,特別是在定式時,呼氣緩慢且深長。

  四、產生腹鳴

  由於呼吸配合動作的開合而鼓盪.使腹腔運動加大.盡而促進腸的蠕動,產生腸鳴。

  五、口生津液、下腹排氣

  由於舌頂上顎,緩慢調息及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會使口生津液.下腹排氣。 。

  六、腰眼發熱

  由於腰脊旋轉,命門穴受到刺激,使兩腎血液迴圈加快,進而兩腰眼發熱.即拳論中提到的:“兩腎如滾湯。”

  七、流動感

  由於長時間的意念導引.會使身體有一種沉實的感覺。由於動作節節貫穿的執行,使意念所到之處,在胸腹以及四肢有隨動作而發脹並節節傳遞的流動感覺。

  練拳者出現以上現象;說明已經產生了內氣,並且內氣已開始在體內運轉,反之.如果雖經長期鍛鍊卻沒有以上感覺,說明內氣沒有打通.就要及時調整鍛鍊方法。

  太極拳練習階段

  五個階段,即“架”“意”“勁”“氣”“靈”:

  一、 架

  這個階段.從初學開始,就要認認真真地學好每一個動作,認認真真地盤架子。高低、上下、虛實、大小、路線,都要按照拳路的要求一絲不苟做到位。此時,既不要過早地追求運氣方法.也不要片面追求勁力大小,只是專心把套路打標準。這個階段,其實就是內功外練。通過此階段練習,使腿勁、腰勁、臂力都有顯著提高.使腿勁、腰勁、臂力都適應陳氏太極拳套路的緩慢、旋轉、發力要求。練習太極拳,若腿勁、腰勁、臂力練不出來,就不可能做到前面所講的諸多要求,像虛靈頂勁、氣沉丹田、沉肩墜肘、定式下沉、襠走下弧等等。如果這些基本要求都做不到,更深的要璃就無從談起。就像日常學習的鄭多燕廣場舞一樣,要從一些基本的動作開始練習。

  這個階段,也是第一階段,要每天至少堅持練習拳路四至五遍。如果用心,兩年左右就能完成。這個階段的主要表現是套路打得標準順暢、姿勢正確、動作運用自如.震腳、發力勁力充沛。 在這個階段,每天要堅持站渾圓樁、單鞭和懶扎衣等樁步.以加強基本功的練習。

  二.意

  在拳架成熟之後.重點要轉向練“意”。陳鑫在拳譜中指出:“意者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發謂之意。”練意.要特別注重擯棄雜念,意念集中。首先要平心靜氣,絕不可心猿意馬。“意念集中”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要反覆鍛鍊。拳譜雲:”如人平心靜氣則手法身法自然端正。”此時,要從第一階段的注重架勢轉向注重練拳路線。一動一靜,都要意念集中.要用心琢磨.檢查身體各部位是否符合拳理要求,每一個定式是否做到了“虛靈頂勁,氣沉丹田;沉肩墜肘,腰胯放鬆”,每一個動式是否做到了“命意源頭在腰隙”,是否做到了”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是否做到了”節節貫穿”;每一個虛實變換是否做到了“襠走下弧”;如果沒有做到,如何調動意念去調整動作。太極名家顧留馨大師曾提出,太極拳是“意識體操”。實際上,動作的調整.主要是意念的調整.拳路的貫通主要是意念的貫通.拳路的提高,主要是意念集中度的提高。

  這個階段,每天都要單獨練習纏絲功,而且要在意念的引領下去練,包括:定步雲手、單手正側面纏絲、雙手側面纏絲、進步纏絲、退步纏絲等。一般.在練習套路之前,如先練習三十分鐘纏絲勁.身體各部位就會自然進入狀態,打起拳來.勁路就比較容易掌握。

  此階段,每天堅持練四至五遍拳路.如果沒有偏差.一到兩年,就能做到陳鑫在拳譜中指出的”意發於心傳於手,極有意至極有精神”。

  三、勁

  太極拳首先是一種拳,是拳就要講勁。只不過太極拳的勁.不是僵勁、拙勁、直勁,而是柔勁、化勁、擁勁、粘勁、隨勁,總之是旋轉中的螺旋纏絲勁。陳鑫提出“太極拳纏絲法也”。所以正確掌握了行拳路線之後,就要在意念的帶領下,按照行拳路線反覆盤架子.下大功夫練好纏絲勁。久而久之,全身就會貫通一致,就會“周身一家”,就會“一動無有不動”,就會“渾身俱是纏絲勁”,就會“其勁發於動,入於骨縫,外達於肌膚”。

  更重要的是.這個階段.還會練出虛實轉換,會使“陰陽互為其根”.會練出“氣貼脊背”、會練出“剛柔相濟”。太極拳在推手中的“擁、捋、擠、按、採、捌、肘、靠”八個勁力.都要在這個階段練出來。同時.在練勁的階段.要在意念的統領下.逐步收小纏絲勁的圈,正所謂“由大圈到小圈.由小圈到無圈”。逐步地把動力的原點收至腰問命門穴。此時.意注“命門”,稍有轉動,就會帶動全身同時旋轉.即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隙”.所謂“出腎入腎”。只有這樣,才能使內勁換得靈.換得快,才能“陰陽互為其根”,才能使“兩腎似滾燙”。特別指出的是,一些學習太極拳的人既不懂練勁.也不願練勁.而是一味地追求練氣。結果,把太極拳練成了“太極舞”“太極操”,練成了動氣功,這是大不可取的。

  這個階段,堅持了“命源意頭在腰隙”的練拳原則,很多平時時難以做到的就會自然產生。比如.因為意注腰隙.就會使意念集中而全身放鬆,因為全身放鬆會使重力下降:因為重力下降會使襠口圓撐,大腿外翻,進而開襠開胯.因為重力下降和開襠開胯,就會使氣沉丹田:因為重力下降就會使襠走下弧:因為腰脊旋轉.脊柱會自然挺直;因為脊柱挺直和全身放鬆.會使胸膈下沉呼吸加深。同時.由於注重腰脊旋轉.會帶動纏絲圈越收越緊.使大圈變小圈,小圈變無圈。由於大圈變小圈,不僅使腰似軸承.而且肩、肘、腕皆似軸承,所以全身旋轉度加大.遇到對抗,對方就更難以掌握自己的勁路。

  此階段的主要表現是:拳路柔順緊湊、一氣哈成,纏絲勁順滑連貫.神意內斂,形神兼備;體內命門發熱,丹田內轉.周身合一。

  四、氣

  全身勁路通順之後,就要練好氣。由於在上一階段注重了意的源頭一一“腰隙”的鍛鍊.以命門穴為核心的兩腰眼不斷調節虛實.進而帶動小腹不斷隨動。

  如此久練,會使小腹充實而內轉.此時.就出現了“丹田內轉”。這個丹田內轉與動作相配合,人們常常會覺得丹田氣在運動,而且運到了四肢百骸。到了這個階段.練拳者會將意念聚集於丹田,並以丹田內轉為核心去帶動周身的纏絲勁。練到此時.才會覺得“氣”上身了。

  這時,練拳者要隨著這個感覺苦練下去。直到覺得氣感隨著意念在全身迅速流動,無處不到。而且,真正地去掉了全身的犟勁,會覺得意到哪裡.氣就到哪裡.整身彷彿一個氣袋、水袋.身體的任何部位,都會要柔就柔要剛即剛,剛來我柔,柔去我剛:意到哪裡.氣到哪裡:氣到哪裡.勁到哪裡:氣勁合一,運用自如,真正達到“挨著何處何處擊”的境界。這時,才是練“氣”的成功。

  五、靈

  多少年來,人們都認為,太極拳在交手之時威力巨大,動輒發人於一丈開外,仰天倒地.是因為太極拳存在著一個巨大的氣流。

  近幾年.更是有人提出什麼練拳者會練出一種氣場,甚至練出了紅外線發射,致使一些練太極拳者初學伊始.就追求練氣.以至走偏方向,甚至有些學拳者就是奔著氣才學太極拳的。其實並非如此。太極拳之所以稍一搭手就能將人發出.主要是依靠四個要素:反應能力、支點、慣性和重力加速度。

  對方來力時,首先要抽取對方力的支點.再加以旋轉,順著對方力的慣性,向著對方力的方向加力。對方的力因為沒了支點,再加上慣性的作用,重力加速度就會將對方摔出,即”四兩撥千斤”。

  這裡的抽取對方力的支點、順著對方力的方向加力.主要依靠反應能力.這個反應能力就是“靈”。首先是要感覺靈聽勁,一接觸.就能感知對方來力的方向和大小;接下來是勁換得靈.要能及時抽去對方加於自己身上的力點化勁:三是轉得靈,要通過纏絲勁的旋轉,始終使對方的力置於自己勁的旋轉切線上。此時對方如果不懂或不會及時改變力的方向.就會順著自己力的慣性.跌出。如果對方及時感到作用力沒了支點而向回抽撤.我亦能憑靈敏的感覺迅速跟進,給對方回撤的力施以加速度,使對方由回撤變成回跌。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靈”。

  在太極拳交手之中,還有“拿法”.就是通過反關節旋轉制服對方。這仍要靠“靈”。雙方對陣,自己要在對方察覺你的力旋轉方向之前就完成反關節的擒拿,不然,就會被別人搶先改變勁力的路線而受制於人。

  練拳過程中.在具備了前四層功夫之後.就具備了“周身輕靈“的基礎。此時,要在練拳路的同時全力投入推手鍛鍊.依此練出“聽”勁、“化”勁和“靈”勁。“靈”勁的鍛鍊.非一日一年之功,要常年堅持,不十白失敗,不斷交流,以求掌握更多的技擊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