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勵志的成長經歷小故事

  在我們有所空閒的時候,找一些來看看也是很不錯的,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名人也曾就業難

  1934年夏,季羨林在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德文專修科畢業,成績是4年全優。從1933年下半年開始,季羨林就經常憂慮畢業之後的去處,在《清華園日記》中,他多次寫道:“要不擇手段去搶一隻飯碗。”但由於他學的專業就業機會很少,所以到1934年秋天,季羨林的“飯碗”還沒有拿到手。他曾這樣回憶當時的情景:“我大學一畢業,立刻就倒了黴,留學無望,飯碗難搶;臨淵羨魚,有網難結;窮途痛苦,無地自容。”後來,他回到了濟南,在母校老師的幫助下,找到一份在中學教書的工作。

  愛因斯坦大學畢業半年多,仍沒有找到工作。無奈之際,他給自己崇拜的一位化學家寫信,請其幫助找一個能夠掙錢的差事。過了些日子,又寄去一張明信片,再次懇求幫忙。但這個化學家根本沒有理他這個茬,連信也不回。一年以後,在大學同學格羅斯曼父親的幫助下,愛因斯坦才在瑞士伯爾尼專利局找到一份專門審查各種新發明的技術職位,終於擺脫了可怕的失業陰影。愛因斯坦一生都念念不忘這位同學的幫助。他多次說:“這是格羅斯曼為一個朋友所做的最偉大的一件事。”

  法國“銀行大王”恰科早就立志要當一個銀行家,但他大學畢業以後,把當地所有的銀行都跑遍了,卻沒有一家願意聘用他。就在他第52次被拒絕的那一天,走出銀行時,看見大門前的地上有一根大頭針,便彎腰把它撿了起來。沒想到,這家銀行第二天就給他發來了錄用通知。原來,恰科彎腰撿大頭針的行為,恰好被該銀行董事長看見了。董事長認為,精細小心正是銀行職員必須具備的素質。

  :高倉健的個人修養

  日本著名演員高倉健一生拍了兩百多部電影,熒幕上塑造了諸多硬漢形象,贏得眾多影迷對他的喜愛。熟悉他的圈內人士,對他的人品更是讚不絕口。

  2005年,著名導演張藝謀拍攝電影《千里走單騎》,邀請當時已經74歲高齡的高倉健出演劇中的男主角。在雲南拍攝基地,這天下午6點左右,安排高倉健的戲已經拍完。由於拍攝基地條件比較艱苦,張藝謀擔心老人身體吃不消,就對高倉健說道:“您老先回酒店休息吧,我們再補拍一些其中的鏡頭。”高倉健老人點頭離去了。

  9點左右,一位副導演準備先回酒店,意外發現高倉健竟然在拍攝不遠的空地上站立著,並沒有離開。他趕緊三步並作兩步走上前去,關切地問道:“高老師,您怎麼不回酒店休息啊。”高倉健微微一笑道:“全體工作人員和導演都還在這裡工作,我怎麼能一個人回去呢?”這位副導演接著說道:“那您也不能這麼辛苦站在這兒,可以回到拍攝基地坐下喝點水之類的……”老人解釋:“我怕打攪到你們,所以我才站在這裡。”

  高倉健老人就這樣在山拐角處,一站就是三個小時,直到全體工作人員收工上車走,這位老人在不遠處遠遠鞠躬完畢,才離開。老人充滿魅力的個人修養,永遠值得人們去尊敬和懷念。

  :不領情的范仲淹

  19歲那年,范仲淹離開家鄉,前往河南的一家書院求學。由於經濟拮据,他每天只煮一鍋粥,粥冷了以後,就用刀劃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配幾根酸菜,這就是他一天的伙食了。

  當時,在書院裡,有一個同學和范仲淹走得特別近,他是南都留守的兒子,家中很富裕。他了解到范仲淹的艱苦生活後,回家告訴了自己的父親。留守官聽了非常感動,就叫兒子把自家好吃的東西送些給范仲淹。范仲淹推辭不掉,只好收下。

  過了幾天,留守官的兒子來到范仲淹的床上取書,無意中翻開了一個包裹,裡面竟是自己送與范仲淹的食物。這些東西,范仲淹根本沒吃,還原封不動地放在那裡,有的都腐爛變質了。他非常生氣,跑到學堂裡質問范仲淹:“你怎麼可以這樣呢?好好的東西都讓你白白糟蹋掉了,這是你的待友之道嗎?”

  范仲淹等他冷靜下來後,歉意地說:“謝謝你們一家人對我的幫助,我很感激,只是因為我長期吃粥已經習慣了,如果突然享受到這麼美味的食物,以後我還能吃得下薄粥酸菜嗎?另外,我之所以接納你的食物,就是因為我非常珍惜我們之間的友情,害怕讓拒絕傷害到你啊。”

  原來,范仲淹“不領情”背後的原因是這樣啊,留守官的兒子慚愧極了。

  在人際交往中,如果我們遇到確實無法拒絕的情形時,不妨像范仲淹一樣,笑著接納,但背地裡仍然保持著自己的立場,堅持著自己的初衷。這樣,你才能既不傷害了友誼,也不會改變了自己。

  :北京留不住馬雲

  1997年1月,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要做一個大內網,加上一個官方政府網站。外經貿部最關心的是找到優秀的、最合適的人才,負責這個專案。

  在杭州,因為經營《中國黃頁》聲名大振的馬雲,成了外經貿部領導眼中理想的人選。

  剛到北京,團隊成員一共13個人,分成三個小組,分住在三套簡陋的房間裡。

  到了運營的環節,問題出來了,政府的“紅標頭檔案”下去了,業務非常冷清,原因很簡單,大內網工程的商業運營模式行不通。

  於是,馬雲開始遊說高層,擴大內網,改建網際網路。1998年7月,經外經貿部批准,成立合資的國富通資訊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由馬雲出任。

  “國富通”成立以後,馬雲帶領團隊開發“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這是一個真正的網際網路專案,也是馬雲真心想做的。

  很快,網站開始盈利,“國富通”和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網站,都是在建立的當年實現盈利的專案,純利高達287萬元。

  可是,馬雲並不開心。長期以來,他發現很多事情在政府的框框裡很難做,存在著許多說不清的問題。

  儘管外經貿部給了馬雲很高的禮遇,很高的職務,但馬雲心裡清楚,他就是一個做網站的高階打工仔。如果部裡有會做網路的人才,誰會找他們?

  到了1998年,網路大潮席捲全球,中國第一次出現了網路熱。直覺告訴馬雲:中國的網路形式,已經開始發生變化,全世界網際網路高潮馬上就要到來,留在政府機構裡,對不起這個千載難逢的良機。

  1998年年底,馬雲突然向大家宣佈:我要回杭州。

  馬雲把從杭州帶過來的團隊成員召集在一起,說:“你們可以留在部裡,有外經貿部這棵大樹,也有宿舍,在北京的收入非常不錯;你們也可以到‘雅虎’,這是一家特別有錢的公司,工資很高,每月幾萬塊;也可以去剛剛成立的‘新浪’,我可以推薦。反正我是要回杭州。”

  接著,馬雲又說:“你們要是跟我回家,二次創業,月工資只有500元,不許打的,辦公就在我家那150平方米的房間裡,做什麼還不清楚,我只知道,我要做一個全世界最大的商人網站。如何選擇,我給你們三天時間考慮。”

  當時,不管別人多麼反對,多麼不理解,真正做抉擇時,馬雲這支13人的團隊,沒有任何人猶豫,也不用三天時間考慮。五分鐘後,結果出來了,都跟馬雲回杭州。

  回到杭州,馬雲說:“我要創辦全世界最好的公司。”

  這個公司,就是此後的阿里巴巴集團,它誕生於杭州西部一個普通的居民小區湖畔花園。確切的地址是湖畔花園風荷院16幢1單元202號,一棟四層居民樓中的一套四居室的房子,面積150平方米,這裡是馬雲的新家,“阿里巴巴”的辦公地點。

  “阿里巴巴”的模式,對於中國網際網路來說,是非常獨特的。

  起初,馬雲團隊的大多數人認為,做一個像“雅虎”“新浪”那樣的入口網站,是唯一可行的方案。馬雲認為,“大部分人看好的東西,你不要去搞,已經輪不到你了”。於是,“阿里巴巴”選擇創新,儘管創新的風險更大。

  如此“出格”的冒險之舉,放在北京,放在外經貿部,或者放在“國富通”的框架裡執行,顯然是不可能的。

  馬雲離開北京,他必須找個合適的窩,孵化“阿里巴巴”,孵化他的理想,在他還沒有真正壯大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