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創作吶喊的原因
魯迅的《吶喊》是想要藉由自己的吶喊來鼓舞當時有思想的進步青年。 那麼,是什麼?下面就由小編告訴大家吧!
一是經歷與見識:《吶喊》的原動力
魯迅的文藝觀是主張生活與文藝的連結。沒有豐富的生活閱歷,就不會有《吶喊》的誕生。這才是作者所說的緣由之一。
二是“美夢”與寂寞:《吶喊》的催化劑
在《自序》中,作者反覆談到“夢”,“寂寞”與“希望”,這就足見是作者對於未來的期待和熱情是很高的。沒有這種理想,作者難於發自內心地進行呼喚。從而成為。
三是鼓舞與希望:《吶喊》的契機
當然這吶喊還有另外的契機,那就是金心異的鼓勵。有關這一段史實,周作人有過清楚的回憶: “在張勳復辟之前,魯迅繼續在鈔碑,別的什麼事都不管,但在這件事以後,漸漸發生了一個轉變,這事他自己說過,是與金心異的一場議論引起來的。金心異即是林琴南送給錢玄同的別名。” “錢玄同從八月起,開始到會館來訪問,大抵是午後四時來,吃過晚飯,談到十一二點鐘回師大寄宿舍去,……魯迅文章中所記談話,便是問抄碑有什麼用,是什麼意思,以及末了說我想你可以做一點文章,這大概是在頭兩回所說的。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滅這鐵屋子的希望。這個結論承魯迅接受了,結果是那篇《狂人日記》,在《新青年》次年四月號發表,它的創作時期當在那年初春了。”這是兩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由此可見魯迅思想變化的軌跡。
四是“聽將令”的自律與自勵
作者吶喊也並不是漫無目的,他有追求,有方向,那就是“慰藉那在寂寞裡賓士的猛士,使他不憚於前驅”。更為引人注目的是作者還有一種強烈的“革命組織觀念”,他要以一個“革命小兵”的身份參加到社會變革的大潮中去,因而他不能毫無組織意識地各行其事。這裡既顯示了魯迅的謙懷,也顯示了魯迅不甘人後的決心。正是有這樣的理由,所以魯迅要盡他的努力,以“善於改變精神的”文藝的方式,“改變他們的精神”。 我們認為如果沒有這樣的思想根源,那麼創作那麼多戰鬥力極強的文藝作品就難於想象了。
五是文化的積澱:成功的保證
這也跟作者早年的努力有關。沒有這種努力,也就難說作者有這麼大的成就了。 《自序》裡說“我終於答應他也做文章了,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記》。從此以後,便一發而不可收,看起來魯迅寫小說順手拈來,得心應手,其實這完全是魯迅多年辛勤耕耘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