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勤奮成功的人精選
勤奮是基石,壘起生命的高樓。通過勤奮才能登上高樓覽盡無限江山的秀美。勤奮是星火,點燃希望的明燈。深夜孤行,也有無畏黑暗的勇氣。勤奮是翅膀,帶你飛向成功的地方。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古今中外勤奮成功的人,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古今中外勤奮成功的人篇1
我國青年數學家陳景潤為了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解決“哥德巴赫猜想”,堅持每天凌晨3點起床學外語,同時每天去圖書室,沉浸在數學符號的海洋之中。有3天中午,管理員臨走時曾大聲喊叫,問裡面是否還有人,但全神貫注看書的陳景潤啥也沒有聽見,於是他被反鎖在裡面。後來他望著那緊鎖的大門,毫不在意的微笑了一下,不覺飢餓,不知疲倦的重又回到書堆中。
陳景潤同志正是由於這種勤奮,摘取了“皇冠上的明珠”,成為著名的數學家。
古今中外勤奮成功的人篇2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國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之所以能成為弟子三千、名揚四海的聖人,是和他小時候的刻苦勤奮分不開的,也正所謂是“天才來自勤奮”。
孔子的母親在他剛剛三歲的時候,就教他讀書識字,到四歲的時候,他已會念百餘字了。 有一天,他的媽媽說:“昨天我教你的字會背了嗎?” 孔丘說:“都記住了。” 媽媽說:“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覺,是和哥哥在一起。這天晚上,他鑽入被窩後對哥哥說:“哥哥,媽媽教給你的字都記住了嗎?” 哥哥道:“都記住了。你呢?”
孔丘說:“我已經練了多遍,也許都記住了,可又沒有把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會的,娘一定非常傷心和難過。不行,我一定要起來再多練幾遍。” 哥哥被他這種刻苦學習、孝順母親的精神所感動,心疼地說:“天氣涼了,別起來練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寫吧。我能覺出對錯,也好對你寫的做個檢查!” 於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寫了起來。每寫一字,就念出聲來。可這聲音越來越輕,當他寫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到了。哥哥驗完他的最後一個字,聽著他那均勻的呼吸,望著他甜中帶笑的睡容,既心疼又愛憐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親考核時,他一遍通過。母親驚喜道:“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麼多字,只過了一天,就如此滾瓜爛熟,將來準能幹大事啊!”
孔丘望著母親欣喜的面容,高興地笑了。然而在這微笑中,卻伴著兩行淚水。
站在旁邊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資背後,更多的則是弟弟那鍥而不捨的精神和刻苦勤奮的汗水。
古今中外勤奮成功的人篇3
在火車出現之前,人們在陸地上的運輸和旅行,主要是靠人和其他動物進行的。但是不論是人還是其他動物,都有同樣的缺點:速度緩慢,易受天氣變化影響,需要中途休息和補充食物。那麼,能不能製造一種機器來代替人和其他動物進行運輸和旅行呢?被譽為“火車之父”的英國蒸汽機車發明家史蒂芬孫把這個設想變成了現實。
童年時代的夢想
1781年6月9日,史蒂芬孫出生於英國一個貧苦的礦工家庭。他的父親是煤礦裡一個看管蒸汽機的司爐工,母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全家8口人,主要靠父親微薄的收入來維持生活,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史蒂芬孫上不起學,8歲那年,他就去給人家放牛了。
除了替人家放牛之外,史蒂芬孫還有一項工作就是給在煤礦工作的父親送飯。每次來到父親工作的鍋爐房,他都會被那些不停轉動著的機器迷住,他總是出神地看著鍋爐中熊熊燃燒的烈火,忘情地聽著機器隆隆轉動的聲音。他很想弄明白:它們為什麼可以自動轉起來,而且力量會這麼大?他想,自己長大以後,要是也能像父親那樣當一個司爐工,操縱巨大的蒸汽機幹活,那該多好!
放牛的時候,他就常用泥巴來做自己想像中的蒸汽機,鍋爐、汽缸、飛輪等各種各樣的部件都有。
14歲那年,史蒂芬孫真的當上了一名見習司爐工,負責給蒸汽機添煤、加油和擦拭機器零件。看著機器在自己的操作下飛快地轉動,他高興極了。但是時間久了,他覺得只是看著機器轉動不過癮。他開始在心裡琢磨起來:這機器是怎麼轉動起來的?它的內部結構是什麼樣的?
有一天,別人都下班回家了,史蒂芬孫一個人偷偷地把蒸汽機拆開了,他把所有的零件都仔細觀察了一遍。但拆散容易裝配難,他忙乎了好半天,才勉強把蒸汽機重新安裝好。回家的路上,他老是提心吊膽,擔心蒸汽機第二天轉動不了。誰知道第二天一發動,那臺蒸汽機比平時轉得還要好。這次成功拆裝之後,他的膽子也大多了,以後就經常這樣拆了又裝,裝了又拆,把那臺蒸汽機的各個零件都摸了個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史蒂芬孫多麼渴望自己也能造出一臺機器。他模仿著拆裝過的那臺蒸汽機,試著畫了一張草圖送給煤礦的工程師看。工程師看後,高興地拍著他的肩膀說:“好啊,有志氣的孩子,希望你多讀書,多掌握科學知識,將來發明一臺比蒸汽機更好的機器!”可是,史蒂芬孫從小沒有進過學校門,怎麼讀得懂高深的理論書籍呢?
17歲的小學生
沒有文化知識,就很難搞出發明創造。於是,17歲的史蒂芬孫第一次走進了學校,他要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讀起。史蒂芬孫每天晚上都和七八歲的兒童坐在一起上課。他像羊群裡的駱駝,雞群裡的仙鶴那麼突出。
“嘻嘻,傻大個!”
“嘿嘿,笨蛋!”
教室外面常常會傳來這樣的譏笑聲。小學裡的許多學生都譏笑這位“大學生”並沒有在念大學,卻是在念小學。然而,史蒂芬孫不怕羞,不怕譏笑,他毫不介意,只顧埋頭苦讀。史蒂芬孫白天要到礦上上班,為了多掙些錢養家餬口,休息時間他還要替人家修理鐘錶、擦皮鞋,每天累得筋疲力盡。可是到了晚上,史蒂芬孫總是第一個進教室,專心聽講,埋頭學習。放學以後,別人都睡了,他還在昏暗的燈光下複習功課、做作業。由於他勤奮好學,刻苦用功,很快就掌握了許多科學知識。
1803年,史蒂芬孫被提升為煤礦的機械修理工。1810年的一天,礦上的一臺運煤車突然出了故障,許多機械師都找不出毛病在什麼地方。史蒂芬孫看了一會兒,就對總工程師說:“讓我試試吧。”那些機械師都不相信他,認為一個“毛頭小子”怎能把機器修好呢,但史蒂芬孫很快就把運煤車修好了。煤礦經理知道這件事後,馬上把史蒂芬孫提升為機械師。
發明火車
史蒂芬孫在煤礦工作時,每天看到運煤工人總是用力地把煤從礦井裡一點點地背出來,工作非常辛苦,就萌發了一個偉大的念頭:他要製造一輛既可以運很多煤又跑得很快的蒸汽機車。於是他就埋頭設計起這樣的機車來。
1814年,史蒂芬孫造出了一臺名叫“半統靴號”的火車頭。當他駕駛這個火車頭,在煤礦進行試車表演時,很多人都嘲笑這輛只能拖30噸貨物,每小時只能走六七公里,樣子像笨鴨子一樣醜,走起路來像地震一樣響的破車。還有一些不懷好意的人竟然到處造謠,說:火車的聲音很響,這會使牛受驚,不敢吃草,從而牛奶就沒有了;雞鴨受驚,從而蛋就沒有了;而且火車的煙筒裡會放出毒氣,將殺絕飛鳥;火星四濺,將釀成火災;倘若鍋爐爆炸,後果更是不堪設想,乘客將遭斷手摺骨之痛!一些原來贊成火車試驗的官員,聽到這些謠言也開始極力反對,並且非常肯定地說用蒸汽機車做交通工具是根本不可能的。
面對技術上的困難和這些謠言帶來的壓力,史蒂芬孫並沒有像另外一些也在發明火車的人那樣灰心喪氣,止步不前。他始終相信自己發明的火車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幫助,因此鼓足勇氣,總結經驗,決心繼續研究和改進火車。
1825年9月27日,天還沒有大亮,居住在英國斯多林克頓的許多男女老少就紛紛起床了。他們有的步行,有的騎馬,向同一個地方趕去。他們去幹什麼呢?原來,史蒂芬孫要在那裡舉行一次試車表演。正當機車緩緩啟動時,一個青年騎馬疾馳而來,他大聲叫喊著要與史蒂芬孫的火車比試比試。於是,火車和馬開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比賽。
一開始,只見火車緩慢行駛,而馬則狂奔不已。一會兒後,火車的安全閥升起來了,鼓風機嘶鳴著,騰起團團煙霧,車速逐漸加快,很快火車與馬並駕齊驅了。再過一會兒,火車毫無倦意,一往直前,馬卻漸漸累了。越往後,馬就越顯得力不從心,被火車甩得越來越遠。
這條飛奔的鋼鐵長龍,可載重90噸,乘客400人,最高時速24公里。這就是世界上的第一列火車——“旅行號”。
從此,火車得到了人們普遍的稱讚和重視,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使陸上交通運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史蒂芬孫那不畏艱辛,百折不回,勤奮學習,勇於創新的精神,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稱讚,也永遠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