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昇是怎樣發明活字印刷術的

  畢昇,北宋偉大的古代發明家,發明膠泥活字印刷技術,對後世印刷術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畢昇用膠泥制字,把膠泥做成四方長柱體,一面刻上單字,再用火燒硬,使之成為陶質,一個字為一個印。排版時先預備一塊鐵板,鐵板上放鬆香、蠟、紙灰等的混合物,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擺滿要印的字印,擺滿就是一版。然後用火烘烤,將混合物熔化,與活字塊結為一體,趁熱用平板在活字上壓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進行印刷.用這種方法,印二、三本談不上什麼效率,如果印數多了,幾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為了提高效率常用兩塊鐵板,一塊印刷,一塊排字.印完一塊,另一塊又排好了,這樣交替使用,效率很高。

  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製成20多個印,以備一版內有重複時使用.沒有準備的生僻字,則臨時刻出,用草木火馬上燒成.從印板上拆下來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內,外面貼上按韻分類的標籤,以備檢索。畢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實驗發現木紋疏密不一,遇水後易膨漲變形,與粘藥固結後不易去下,才改用膠泥。

  畢昇的簡介

  畢昇,出生於約970年,是北宋人,不是高官達人,沒有顯赫的家世,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平民,俗稱“布衣”。他只是北宋年間一個平凡的印刷匠,但是他卻做了一件讓他不再平凡的事情——發明活字印刷術。

  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他的生平以及事蹟只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有記載,因為他生前,活字印刷術也沒有得到大範圍的流傳,也許當時,他只是以為自己做了一件小事,僅僅為了提高效率罷了吧!

  正因為有了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中國成為了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他是中國的驕傲!畢昇的活字印刷術就是將字刻在一個個燒好的膠泥小方塊上,刻成凸起的反手字,按照韻母擺在小木格里,如果要印刷了,就拿一個鐵框,將需要印的字一個個揀出來,擺在鐵框裡,用火烘烤,上面的粘合劑被烘軟化,便可以開始印刷,等到冷卻後便可以放回小木格保留至下一次印刷。

  畢昇是漢族人,也是湖北省英山縣人。千百年來,畢昇的身世一直是一個謎,直到1900年在湖北省英山縣發現了畢升的墓,畢昇他的生平,他的事蹟這些謎團才逐一被解開。畢昇死之後將自己的活字留給了沈括保留,也將這一個偉大的發明傳遞給了後世。直到很久以後,接近19世紀,這項技術才傳入歐洲,被世界所使用並發展。

  畢昇活字印刷的故事

  早先印書,都是把書刻在整塊整塊的木板上印。聽說師兄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印刷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幾十倍,師弟們紛紛向師兄取經。

  畢昇一邊演示,一邊講解,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發明介紹給師弟們。

  他先將細膩的膠泥製成小型方塊,一個個刻上凸面反手字,用火燒硬,按照韻母分別放在木格子裡。然後在一塊鐵板上鋪上粘合劑***松香、蠟和紙灰***,按照字句段落將一個個字印依次排放,再在四周圍上鐵框,用火加熱。待粘合劑稍微冷卻時,用平板把版面壓平,完全冷卻後就可以印了。印完後,把印版用火一烘,粘合劑熔化,拆下一個個活字,留著下次排版再用。

  師弟們禁不住嘖嘖讚歎。一位小師弟說:“《大藏經》5000多卷,雕了13萬塊木板,一間屋子都裝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如果用師兄的辦法,幾個月就能完成。師兄,你是怎麼想出這麼巧妙的辦法的?”

  “是我的兩個兒子教我的!”畢昇說。

  “你兒子?怎麼可能呢?他們只會‘過家家’。”

  “你說對了!就靠這‘過家家’。”畢昇笑著說,“去年清明前,我帶著妻兒回鄉祭祖。有一天,兩個兒子玩過家家,用泥做成了鍋、碗、桌、椅、豬、人,隨心所欲地排來排去。我的眼前忽然一亮,當時我就想,我何不也來玩過家家:用泥刻成單字印章,不就可以隨意排列,排成文章嗎?哈哈!這不是兒子教我的嗎?”

  師兄弟們聽了,也哈哈大笑起來。

  “但是這過家家,誰家孩子都玩過,師兄們都看過,為什麼偏偏只有你發明了活字印刷呢?”還是那位小師弟問道。

  好一會,師傅開了口:“在你們師兄弟中,畢昇最有心。他早就在琢磨提高工效的新方法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哦——!”師兄弟們茅塞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