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是一種印刷方法,使用可以移動的金屬或膠泥字塊,用來取代傳統的抄寫,或是無法重複使用的印刷版。那麼你知道發明活字印刷術的故事嗎?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活字印刷術

  活字印刷術發明的背景

  中國在雕版印刷術獲得四五百年發展之後,於北宋又。活字印刷術是從雕版印刷術演變過來的,而且使其發展的必然結果。

  活字技術能提高製版過程中的時效,節約板材、工費和工時。活字印可拆辦繼續使用,又易於貯存。因其改變了印刷領域中主要的製版工藝面貌,已構成一項發明。近代世界印刷就是從活字印刷發展起來的,活字是繼雕版之後印刷術中又一里程碑,具有劃時代意義。這項發明也是在中國完成的,而後傳至全世界。

  活字製版避免了雕版技術之不足,只要事先製成足夠的單個活字,便可隨時拼版,大大加快製版這道這道關鍵工序的時效,木製活字對木料的利用率大於雕版,也節省原材料的消耗。活字版印刷後拆版,用過的活字還可以重複使用,其利用率和週轉率是雕版印刷術無法相比的。活字比大塊雕易於貯存和保管,節省庫存空間。活字版的優越性就在於版上的每個字塊都是活動的,每塊印版都可拆可合。

  活字製版由於在製版過程中改變了雕版製造程式的面貌,克服其技術經濟方面的不足,所以已構成印刷技術中一項單獨的發明,而不再是區域性革新或者改進。沒有活字印刷技術,就沒有近代文明可言。

  活字印刷術發明人畢昇

  活字印刷術的原理和雕版印刷術有相同的地方:就是都先製成凸出的反體字,而後刷上墨,把它印在紙上。不同的地方是:雕版印刷術是用整塊的木板,而活字印刷用的是一個個單字。印書時,先把需要的單子排成版,就可以印刷了;印完後,再把書版拆開為一個個單字,下次排印。這樣,一幅活字可以根據不同的書稿一次次的排版,就可以既省錢又省力,效率高的印出許多部不同的書。這種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呢、就是我國宋朝的畢昇。

  畢昇是北宋中期人,關於他的生平事蹟我們知道的太少了。同時代的著名科學家沈括,曾著了一部《夢溪筆談》,其中有一段關於畢昇的記載,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其他的材料了。

  畢昇死後,他創造的活字落到了沈括的侄子輩手裡,被當做古董“寶藏”起來,這樣,世界上第一副泥活字從此就默默無聞了。但是畢昇的這項發明確實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這項技術並沒有因為畢昇的去世而被遺忘,而是被後人繼承下來繼續使用發展。

  活字印刷優越性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幾百部甚至幾千部書,對文化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版費時費工,大部頭的書往往要花費幾年的時間,存放版片又要佔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會因變形、蟲蛀、腐蝕而損壞。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書,版片就成了廢物。此外雕版發現錯別字,改起來很困難,常需整塊版重新雕刻。

  活字製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準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就可隨時拼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活字版印完後,可以拆版,活字可重複使用,且活字比雕版佔有的空間小,容易儲存和保管。這樣活字的優越性就表現出來了。用活字印刷的這種思想,很早就有了,畢昇發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活字印刷的傳播

  但是,他的發明並未受到當時統治者和社會的重視,他死後,他創造的膠泥活字並沒有保留下來,但是他發明的活字印刷技術,卻流傳下去了。宋人周必大***1129~1204年***曾被封為濟國公,老年時從沈括那裡學來了畢昇的方法,印了自己的著作。他也做了一點小改動,把鐵板改為銅板。銅板比鐵板傳熱性好,易使粘藥熔化,但銅板比鐵板價格貴。元代的姚樞***1201~1278***提倡活字印刷,他教子弟楊古用活字版印書,印成了朱熹的《小學》和《近思錄》,以及呂祖謙的《東萊經史論說》等書。不過楊古造泥活字是用畢昇以後宋人改進的技術,並不是畢昇原有技術。清康熙六年翟世琪出任饒州推官,集磁戶,造青磁《易經》一部。所謂青磁***活字***據專家分析可能是以制青瓷的瓷土燒成的陶活字。1718年山東泰安人徐志定製成陶活字,印《周易說略》。他將泥土煅燒後製成活字用以排版印書,採用的仍然是畢昇用過的方法。

  泥活字印書

  19世紀安徽涇縣的翟金生,因讀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所述的畢昇泥活字技術,而萌生了用泥活字印書的想法。他費事30年,制泥活字10萬多個。1844年印成了《泥版試印初編》。此後,他又印了許多書。20世紀60~70年代在涇縣還發現了翟金生當年所制的泥活字數千枚。這些活字有大小五種型號。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了畢昇的發明是可行的,打破了有人對泥活字可行性的懷疑。1962年發現於安徽徽州的翟氏泥活字模。

  木活字的發明

  與楊古同時代的王禎***1271~1368年***創制了木活字。王禎是山東東平人,是一位農學家,做過幾任縣官,他留下一部總結古代農業生產經驗的著作——《農書》。王禎關於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選字、排字、印刷等方法都附在這本書內。他在安徽旌德請工匠刻木活字3萬多個,於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試印了6萬多字的《旌德縣誌》不到一個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見效率之高。這是有記錄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王禎在印刷技術上的另一個貢獻是發明了轉輪排字盤。用輕質木材作成一個大輪盤,直徑約七尺,輪軸高三尺,輪盤裝在輪軸上可以自由轉動。把木活字按古代韻書的分類法,分別放入盤內的一個個格子裡。他做了兩副這樣的大輪盤,排字工人坐在兩副輪盤之間,轉動輪盤即可找字,這就是王禎所說的“以字就人,按韻取字”。這樣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減輕了排字工的體力勞動。是排字技術上的一個創舉。元代木活字印本書雖已失傳,但當時維吾爾文的木活字則有幾百個流傳下來。

  明代木活字本較多,多采用宋元傳統技術。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的《唐詩類苑》、《世廟識餘錄》、嘉靖間***約1515~1530年***的《璧水群英待問會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在清代,木活字技術由於得到政府的支援,獲得空前的發展。康熙年間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規模用木活字印書則始於乾隆年間《英武殿聚珍版叢書》的發行。印製該書共刻成大小棗木木活字253500個。印成《英武殿聚珍版叢書》134種,2389卷。這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書。用金屬材料製造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一個發展方向。在王禎以前,已有人用錫做活字。但錫不易受墨印刷很困難,難於推廣。公元15、16世紀之際,銅活字流行於江蘇無錫、蘇州、南京一帶。銅活字印刷在清代進入新的高潮,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數量達萬卷《古今圖書整合》了,估計用銅活字達100~200萬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