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魚的繁殖方法

  孔雀魚是種極具觀賞價值的魚的種類,你對於孔雀魚有多少了解呢?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希望對你有幫助。

  繁殖孔雀魚方法

  一、親魚的選購

  選擇雄魚時,應選擇體色鮮豔,體型健壯,尾柄肥大,會來回地追逐雌魚的雄 魚。選擇雌魚,則要注重尾鰭的形態、顏色等,均能表現其品種應有的特徵。最好是已產下一次仔魚的雌魚 ,其腹部膨鬆,色暗,最為理想。

  二、親魚的繁殖

  雌魚體內受精的卵成熟後,腹部會鼓起 ,下腹部會膨脹變黑,這就是所說的“妊娠狀態”。當雌魚在水族箱旁邊上下游來游去,有異常行動出現時 ,則是將產仔的前兆。這時,常可以看到雌魚的下腹部內有稚魚的容姿及其大眼睛。在這種情況下,最好將 雄魚分開飼養,以免受到雄魚的追逐干擾而消耗體力。確認雌魚受精後,將雄魚分離另外飼養,產仔期接近 時,再把雌魚放入產卵專用的水族箱或產卵箱內。健康的雌魚約21~25天為一個繁殖迴圈期,初產時約10尾 左右,第二次約20~30尾,第三次約30~50尾,也有一次能產下將近100尾的雌魚。產仔特用的水族箱或產仔 箱,內部應種滿水草,營造出讓雌魚產仔的有利環境。繁盛的水草是稚魚最佳的隱藏之所,避免雌魚不小心 吃掉仔魚。產仔箱以預產期的前一天放入最為宜,完成產仔後應立刻將母魚撈出,以保持充中的空間。產仔 結束後,要讓母魚在別的水族箱中充分休養,並慎重地考慮是否讓雌魚再度產仔,以免水族箱魚數過量,不 便管理。

  孔雀魚的介紹

  孔雀魚學名Poecilia reticulata為原產於南美洲水域的小型卵胎生將魚類,最大體型約僅6公分,體型雖小,色彩卻是千變萬化。孔雀魚一直都是飼養喜心中的一塊塊寶,造物喜不僅賦與孔雀魚旺盛的生命力,還讓他們擁有豔麗的色彩及迷人的體態,而牠們在遺傳基因上撲塑迷離的變化,更是玩家致力解開的謎題,也因此更增添了孔雀魚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

  孔雀魚,卵胎生將魚的代表,由於週期性的生產力,使得牠贏得「百萬魚」的封號,也因此常是初飼養觀賞魚者家中的常客。早期的孔雀魚以東南亞進口及國內南部生產為主,兩者的共通特性是對水的硬度要求很高,且都是採室外培育的方式,因此充分受到陽光的洗禮,所以色澤顯得特別燦爛。起初孔雀魚雖為各界所接受,但落得和其它魚種混養及廉價易陣亡的悲慘印象,因此國內觀賞魚的發展雖有數十年的歷史,而孔雀魚卻得數十年如一日,毫無進展可言。這期間雖然有數波推展孔雀魚的動作,但始終因天時地利種種條件不配合而無疾而終。主要是國內觀賞魚界數十年來的高度開發,至今已進入瓶頸,因此在這波倡導活動之下終於獲得各方的響應,讓孔雀魚在觀賞魚界中建立一個新的領域。孔雀魚往往是初學入門者第一次飼養的魚種,卻也常常是養魚數十年者重拾的魚種,此現象正巧說明了孔雀魚易懂難精的特性,無怪乎能讓人如此的著迷,願意摒棄所有的魚種只留孔雀魚。

  孔雀魚病治療經驗

  一、掃把式爛尾:大多從尾巴梢的中部開始潰爛,迅速蔓延至尾基部,膜質完全爛掉,只剩尾骨,看起來似掃把狀,尾鰭兩側發病晚於中部,有時背鰭也會發病,晚期可從尾鰭蔓延至尾柄。

  此病發展極為迅速,如治療稍晚即會死亡。治療用海寶牌“魚勇”,按照說明下藥,嚴禁過量,早期病症治癒率很高,晚期則基本無效。

  二、鬆鱗病:以前孔雀患此病都是診斷為絕症的,最近治療成功兩例。也許有一定的借鑑意義。此病特徵是鱗片豎起呈鬆開狀,病魚不會馬上死掉,但患病面積會漸漸擴大至全身,最後衰竭死亡。

  藥物使用日本黃粉,計量加大到說明的3倍,並加海鹽作用是消腫,結合打氧,治療期約20天左右。

  治療應在發病早期,全身鬆鱗後若食慾尚好,也有治癒希望,若沒有食慾,則不可治。

  三、燙尾:孔雀尾梢部出現似被燙過的紅褐色邊緣或斑點,次日或幾日後紅邊漸漸消失,原紅色部分腐爛掉了,之後還會在新的尾梢上再次出現紅邊,並每次都有增大。患此病魚只短時間內不致死,但魚只尾部出現下垂、擺動異常、食慾減退、不追魚,後來還可以發展到身上,出現一些隆起的灰白色病斑,日久則病重死亡。此病常見,並在成年尾大的雄魚和燕尾的雌魚間易於傳播。

  治療使用日本黃粉,治療期要20多天,若魚只一半以上的尾梢都有紅邊,則要每日使用“魚勇”藥液直接患處塗抹一次,塗完之後再放入黃粉水體中飼養,效果很好。對於魚齡超老的雄魚則很難治癒。

  我用此方法已治癒多例燙尾病。以前看到過用海鹽治療此病的說法,經試驗感覺基本無效。

  四、突眼病:

  突眼病也是較難治療的疾病,魚只不會很快死亡,但大大影響觀賞效果,我採用和治療立鱗病相同的方法,效果非常好。

  五、棉口病:我的做法是用大量黃粉藥浴,並加粗鹽,打氧,在二三天內應可治癒。alfredxu發表

  六、縮尾與針尾病

  看到近期論壇上詢問針尾的較多,在此一併回答了:

  現象:孔雀魚尾鰭夾角明顯變小,嚴重時縮成一錐形,魚只不斷地搖動身體,喜聚集於水面或水底的角落,病魚不會很快死掉,但影響攝食及發育。

  病因:魚缸水體狹小、魚只擁擠,殘餌較多,換水不勤,因而大量滋生水黴菌致病。

  易感魚齡:10日齡內的魚苗、一~二個月大小的分缸魚。成魚較少感染。

  治療:用海寶牌水黴淨,按照說明下藥。或用海鹽治療,全缸潑灑飽和鹽水每升飼養水加一毫升飽和鹽水。提高水溫到28~30度。如有必要還可以下黃粉預防繼發性細菌感染。

  需要補充的是,除了水黴感染,還有幾種細菌感染也可造成夾尾:

  1、粘連:尾部夾角縮小,擺動異常,整個尾巴似被塗上了一層漿糊然後晾乾的樣子,除了打不開,還變得較“硬”,部分魚很快趨於衰竭,出現頭向上尾向下豎立水中、緩慢下沉的狀態,這是一種細菌病,應使用治療細菌病的藥物治療。

  2、尾鰭邊緣溶化:尾鰭邊緣似被開水燙過、溶解、邊緣膨起鬆開,呈乳白色,患該病的孔雀也會出現夾尾和輕微的搖動身體,容易和水黴病混淆,不同的是搖動的程度輕許多。此病也應使用細菌藥治療。

  3、混合感染:是指細菌病和水黴病混合感染,此時僅按照治療水黴病的方法治療,不見效果,甚至還會更加嚴重,所以正確診斷也很重要,混合感染可採用混合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