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環境工程的論文範文

  眾所周知,環境工程是當前的熱門學科,其隸屬於環境科學的分支學科之一,對於人類社會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環境汙染與治理的空間效應

  隨著經濟的增長,汙水、霧霾等汙染物急劇增加。這些汙染物對環境以及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生態環境問題己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嚴重地影響著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降低環境汙染,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己經成為科學發展的當務之急。環境治理是解決環境汙染問題的基礎。從我國開始環境保護工作,汙染防治和治理一直是工作的重點,這是我國工業化道路過程中保持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目前全國環境治理投資總額呈現逐年增加的態勢但仍顯不足,在此背景下有兩個現象引人深思:其一,國家重視環境保護,但絕大部分省份的環境質量沒有得到改善;其二,部分地區汙染治理投資水平並沒有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而相應提高。

  近年來一些學者對環境安全事件、環境治理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現有文獻主要關注了環境汙染、環境治理、經濟增長等變數之間的關係。董竹和張雲基於1998~2008年的資料使用協整和脈衝響應分析等對環境治理投資對環境質量的衝擊路徑進行了模擬,研究表明環境治理投資短期內改善了未來的環境質量,而環境質量的變化會對環境治理投資帶來十年的較大幅度衝擊。環境汙染治理投資總量不足,投資結構不合適是影響改善環境質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隨著空間計量方法的發展,有學者在研究中發現很多自然生態現象在不同的空間尺度上顯示出了空間相關性,而這種相關性又產生了搭便車問題。跨越區域邊界的廢氣、汙水和粉塵等汙染物排放導致了周邊地區的臭氧消耗、酸雨和霧霾。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各地區汙染物排放具有較高的空間依賴性。隨著汙染排放的空間依賴得到驗證,環境質量或績效的空間依賴特徵也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Galdean。等使用空間面板方法研究了西班牙園藝生產部門環境投資與空間溢位效應。Costantini等用帶環境賬戶的國民收入和生產核算矩陣研究了義大利環境績效的空間溢位效應。Hosseini和Kaneko 研究了環境質量通過制度相似性在國家之間的溢位效應。以上結論均認為環境汙染或治理存在的溢位效應***外部性***是導致區域治汙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

  公共經濟或環境經濟理論對於諸如一個地區環境汙染和治理的溢位效應如何影響周邊地區環境治理行為以及溢位效應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區域的治汙投入”等問題都無法給出答案。顯然回答這些問題對於各地區的霧霾、汙水等的治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區域不是獨立存在的,不同空間單元之間存在的相互作用即包括傳導也包括反饋,從而各單元鄰接起來形成了一個複雜網路。這就引發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即空間單元的相互作用如何導致集體特性和聚集模式。標準的計量經濟模型難以處理和回答涉及空間相關的問題。將空間因素納入區域性環境治理溢位效應的分析中,實證結果對實現區域生態環境的良性迴圈態勢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1材料與研究方法

  1.1資料來源

  樣本截面選擇了除西藏自治區和港澳臺之外的30個省份***自治區和直轄市,以下簡稱省區***,時間跨度為2004 ~2012年。各地區汙水排放量、SO2的排放量、汙水治理費用和廢氣治理費用以及物價指數均來源於國家統計局網站。權重矩陣為Q型空間鄰接矩陣。

  1.2研究方法

  外部性又稱為溢位效應、外部影響或外差效應,指一個人或一群人的行動和決策使另一個人或一群人受損或受益的情況。奧爾森從“集體行動”的視角得出了外部性問題具有不可分割性的結論。博弈論和資訊經濟學從“囚徒困境”問題入手,研究了外部性問題,指出個人理想和集體理性是不一致的。環境作為公共品具有外部性,一個地區的汙染***環境消費***和治理***環境供給***行為均會對其他地區產生影響。為檢驗我國區域性環境治理過程中是否存在由溢位效應引起的“囚徒困境”並測度溢位效應影響的大小,文中建立了一個環境治理的空間面板模型。

  2結果與分析

  在估計模型引數前,採用2003年為基期的物價指數對治理費用變數進行了平減,並對所有變數取對數,使得引數的經濟意義更明顯。在Matlab平臺上估計了以上模型。

  一個地區的周邊省份治理費用每增加1%,該地區投入的汙水治理費用增加0. 22%,而周邊省份廢氣治理費用每增加1%,該地區廢氣治理費用增加0. 17%。鄰省汙染治理變數前的引數為正說明環境治理投資存在正的溢位效應:一個地區在鄰省增加汙染治理的費用時也會增加治汙投入。鄰省環境治理彈性小於1%,說明環境治理過程中,各相鄰省份之間不存在治汙錦標賽式的追趕行為,而是表現出了正外部性溢位時的搭便車行為。負的溢位效應和搭便車行為是導致區域性環境治理投資不足的原因。

  環境汙染的空間乘數矩陣表徵了一個地區環境汙染行為對其周邊地區的影響,以及周邊地區環境汙染行為對該地區的反饋。該矩陣刻畫了環境汙染的空間“網狀”關聯模式,據此繪製了環境汙染的空間關聯模式平面圖。該圖表明環境汙染的外溢具有明顯的區域和流域特徵。按照環境汙染的空間關聯可以將各省區劃分為華北和東北地區、華東和中部地區、華南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空間外溢和反饋效應使得一個省區的環境汙染擴散到距離更遠的省區,但汙染的外溢對區域或流域外的省區影響較小。

  3討論

  環境治理投資是解決環境汙染問題的基礎。現有文獻多在EKC框架下討論了汙染與經濟增長的關係而對環境治理的空間依賴和汙染溢位效應等問題研究較少。長期以來各地區環境治理的力度並不一致,且差異明顯,部分地區出現了環境治理投資不足的局面。本研究利用基於面板資料的空間杜賓模型分析了區域性環境汙染與治理的關係,重點研究了環境汙染與治理的空間效應,從空間視角分析了省域環境汙染與治理行為的依賴關係及空間聚類現象。

  若忽略變數之間的空間聯絡,迴歸殘差之間將表現出空間聚集的關係,這會違揹回歸分析中認為個體觀值的誤差項應當相互獨立的假設。忽略空間依賴關係及空間聚類現象會極大地影響我們在研究中建立有意義的推論。空間計量分析有助於揭示外部性之間是如何聯絡起來的。加入空間滯後的因變數之後會造成模型的內生性問題,使用OLS很難得到一致漸進的有效估計量,而使用基於ML的迭代方法則可以做到這一點。關於各種估計方法估計值優劣性質的比較參見Frames。和Hayes ***2007*** 。

  在估計出合理引數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探討各省域環境汙染與治理之間的均衡效應,這需要討論空間乘數的性質。空間乘數表明一個省域i的汙染物排放的變化如何擴散到其他省域,並反過來通過其他省域J汙染治理的空間滯後影響到省域i的汙染治理,這帶來的汙染治理上的變化又會影響到其他省域,並通過系統中的反饋直到產生某種均衡。

  這和著名的Leontief投入產出分析類似。最終我們發現一個省域的環境汙染行為與周邊或者說流域內其他省域的汙染行為互為相關性,但汙染的外溢對流域外或距離較遠的省區影響較小,這與地理學第一定律相吻合。文中在運用空間計量方法時,採用了Q型地理鄰接矩陣,而空間計量中的空間並不侷限於地理空間,空間依賴可以從地理距離擴充套件到度量學的距離。採用諸如經濟關聯、產業相似度等構建廣義的空間鄰接矩陣也可作為替代地理鄰接的備選方案。另外,現有文獻對高階鄰接情況的探討還較少。不同的鄰接矩陣可能蘊含著不同的空間資訊,如何構造及選取鄰接矩陣尚處於探索階段。

  4結論

  模型估計結果顯示當一個省區增加排汙量或者減少環境治理的投入時,周邊省區並不願為其在生態環境上的消費埋單,也會減少在環境治理上的投入,從而造成了環境治理費用投入不足的問題。當一個省區減少排汙量或者增加環境治理的投入時,周邊省區在環境治理上的努力才會取得成效,進而這些省區也會增加在環境治理上的投入。綜上所述,各省區單兵作戰的治汙模式是無效的,只有各省區合作治汙才能有效解決汙染治理中投入不足的問題。 環境汙染的外溢具有明顯的區域和流域特徵,但即便是區域或流域內合作治理汙染,各省區也不會完全做到“誰汙染誰治理”,即在治汙費用投入上存在搭鄰省治汙便車的行為。

  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因此,一方面需要從區域或流域的層面進行制度設計,探討建立區域或流域內治汙基金,統一協調區域或流域內省區之間合作治理環境汙染。另一方面需要設計合理的制度或通過技術手段避免合作治汙過程中存在的”搭便車”行為。利用空間面板模型、複雜網路理論研究排汙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進一步準確界定各排汙主體在治汙費用上的分攤額度可以從技術上減少”搭便車”行為,為區域性環境治理和生態補償提供依據。

  篇2

  淺析環境監測的質量管理間題和對策

  環境監測的結果與環境保護工作是否能夠順利開展息息相關,一個地區環境監測的水平反映了該地區的環境管理能力。環境監測的質量管理工作是實現監測資料的準確性以及可靠性的有力保證之一。因此,我們對環境監測的質量管理問題應給予極大的重視並儘快予以解決。

  1做好環境監測的質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 1優秀的質量管理是增強環境監測服務能力的前提

  在環境監測的工作過程中,只有努力地做好環境監測的質量管理工作,並貫徹科學管理的理念和精神,保證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過程中的各項工作能夠有序、高效地進行下去,才能使環境監測站的工作人員擁有更加清晰的管理思路,實現監測站內部各個部門科學合理的職能分工,提升其內部的質量管理水平和能力,實現管理工作的最終目的即效益,進而才能不斷增強環境監測為環境保護工作服務的能力。

  1.2優秀的質量管理是提高環境監測工作質量和效率的保證

  做好環境監測工作的質量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優秀的質量管理工作將有利於提高環境監測工作的工作質量,使環境監測能夠提供更準確、更完整、更具代表性的監測資料,提高監測結果的可靠性,從而才能使人們認識、評價、管理和治理環境的活動更加科學、有針對性。同時,優秀的質量管理工作也能夠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更迅速地提供監測資料。因此,做好環境監測的質量管理工作十分重要且迫在眉睫,是提高監測質量和效率及使環境監測工作行之有效的強有力的保障。

  2環境監測的質量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2. 1質量管理存在侷限性,質量管理意識淡薄

  在現階段,大多數基層的環境監測站所具備的條件與環境監測的工作要求還相差甚遠,監測實驗室數量較少,監測所需的相關技術和裝置不齊全、不配套,從而導致很多最基本的環境監測工作都無法得到順利開展,質量管理自然也存在較大的侷限性。監測站的工作人員山此對環境監測工作失去信心,從而使得監測站中的工作人員對環境監測的質量不以為然,不注重質量管理工作,對質量管理十分懈怠,從而在質量管理體系的執行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十分欠缺,很難主動地、自覺地發現並解決問題,導致質量管理體系的改進和完善工作無法得以進行。這就是監測站在環境監測質量管理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和挑戰,即工作人員不重視質量管理,質量管理意識淡薄,缺乏“環境監測的質量是監測的生命線”的觀念。

  2. 2質量管理人才不足、素質較低

  在基層監測站中山於工作環境相對落後,工資待遇不高,無法吸引質量管理領域的高素質、高學歷的專業人才,質量管理人才不足,使得環境監測的質量管理人員隊伍的業務素質普遍較低,監測站中接受過系統質量管理教育和培訓的工作人員較少,大部分工作人員對於質量管理理論知識的掌握都不夠全面。環境監測站的大多數質量管理人員具有專業知識欠缺,管理意識、管理觀念和方法沒有得到及時的更新,發現並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技能較弱的特點。另外,山於質量管理人才的不足和高階管理人員的嚴重欠缺,在環境監測站中質量負責人通常都山行政領導兼任,而行政領導事務繁忙,更是無暇顧及質量管理工作。這一系列的問題反映出了目前監測站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的困境,使得環境監測的質量管理工作很難與環境監測難度和技術的提高相對應、相匹配。

  2. 3質量管理手段和方法欠缺,管理效果差

  山於環境監測的工作本身涉及的面較廣且受很多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對於不斷髮展的監測技術和越來越廣的監測領域來說,環境監測的質量管理制度的發展較為落後,不夠完備和及時,不能與其相匹配。在監測站中所運用的質控技術較為落後,在質量管理過程中缺乏科學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無法對數量眾多的監測資料和監測報告進行綜合性、系統性和規律性的分析和整理,從而導致管理效果差,無法真正地、有效地發揮質量管理在環境監測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3解決質量管理問題的相應對策

  3. 1樹立先進的環境監測質量意識,完善質量管理體系

  監測站應在提高環境監測的技術和裝置、加強環境監測實驗室建設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對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的重視和關注度,努力提高全體監測工作人員的質量意識,促使其持續地、深入地學習、貫徹先進的質量管理意識,使得監測人員在開展監測工作的過程中重視質量管理,保證第一次獲得的監測資料的準確性和精密性,同時在監測結束後自覺、主動地發現並解決問題,實施全程的監測質量控制。與此同時,應進一步完善巨集觀的質量管理體系,在其內部進行科學的分工,充分調動各類質量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並完善和健全質量管理制度和相關的組織機構,提高監測站的環境監測質量管理能力。

  3. 2引進專業的管理人才,加強現有人員培訓

  首先,環境監測站應積極引進專業的、高素質的質量管理人才,提高監測站的質量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搞好監測站自身人員隊伍的建設。

  其次,應當不斷加強對現有監測人員和質量管理人員的教育和培訓工作,使監測站的工作人員能夠認真努力地學習、瞭解並熟練地掌握與監測工作有關技術知識和其他與質量管理有關的專業知識,如管理學。再次,監測站還要讓監測工作人員自覺地參與到質量管理的工作中,樹立優秀的質量意識、管理意識。

  最後,環境監測的質量管理工作人員應積極積累各種工作經驗,與時俱進,及時更新專業知識,以全面地搞好質量管理,從而實現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的目標。

  3. 3創新環境監測的質量管理手段和方法

  在環境監測中應當選擇科學的、行之有效的質量管理手段和方法,要同時重視實驗室內和室外的質量控制和管理,既要在實驗室內採取平行雙樣、密碼樣、標準樣控制、能力驗證和實驗室比對等科學的質量管理手段和方式,也要注重實驗室外監測資訊的代表性、取樣、樣品儲存、運輸和交接等環節的質量保證。藉助質量管理手段和方法的創新,使監測資料準確性和精密性得以提高,從而促進環境監測的質量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

  4結語

  在現如今各地環境正不斷惡化的情況下,環境監測對於環境保護和環境管理等工作來說是基礎,同時,環境監測質量管理更是整個環境監測工作的核心所在。因此,各個環境監測站應當著力解決環境監測質量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做好環境監測的質量管理,從而使各項環境事業得以有序、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貴,陳小霞,馬玉嬌.環境監測工作質量管理的問題及對策.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ooH,.

  [2]徐強,倪見.淺談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問題與對策.資源節約與環保,2014, ***9*** .

  [3]林偉娟.淺談環境監測的質量管理工作的不足與對策.生物技術世界,2013,***1***.

  [4]李潔.我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可持續發展的建議與對策[T].科技傳播,20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