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孝道的經典散文欣賞__關於孝道的經典散文欣賞
父母養育之恩,重於泰山,即使我們再忙再累,孝道也不能少。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描寫孝道的經典散文,供大家欣賞。
描寫孝道的經典散文欣賞:淺談孝道
古往今來,孝道是人們恪守的一項遵旨,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裡,百行孝為先的解讀可謂是貫穿每個人生命的一條暖流!
從孔子的那個時期,就早已有了忠孝禮儀的廣為傳播,孔子游走全國,倡導禮儀,用行動巨集揚“孝”的重要性,座下的弟子們更是將他的這種思想作為一生探討的話題!
而我們現代人對於孝道似乎隨著時間的流逝,在腦海中漸漸失去了根基,或者說,只是掛在嘴邊的一種自我安慰,未曾懂得“孝”這個字的真正含義,包括其中暗藏的深意,細看這個字的構成,就像是一堵為我們遮風擋雨牆壁,隨著時間的飛逝,在歲月凋零的撞擊下,一道醒目的裂痕,似乎剝奪了它挺拔的腰桿,作為子女,我們難道就這樣任由坍塌嗎?
而我們就是那根支撐的木樁,是父母背後的永久的基石,作為每一個子女,我們都應該有義務,有責任去贍養自己的父母,人之常理而言,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我們的生命就是那份大愛的延續,既然給予了我們生命,我們就應該好好的珍惜與愛護,用自己最大的努力,讓父母能夠安享晚年,畢竟我們也會為人父母,其中的道理想必人人都能體會到!
並不是說,我們給予了多麼好的物質生活,多麼好的生活保障,就是最大的盡孝,那些都是一些表面的虛構,作為父母,我想更多的是希望子女們能夠常回家看看,當人慢慢衰老的時候,心裡總是充滿孤獨的,一家人能夠高高興興地圍在桌前,吃一頓幸福的晚餐,兒女們承膝歡下,圍著老人,講述生活中的瑣碎,那也是充滿樂趣的福音!
都說婆媳關係是最大的,最頭疼的問題,兩者之間的矛盾也不是用簡單的幾句話語能夠闡述的清楚的,在婆媳之間產生的火花,造就的裂痕,就像一塊燒熟的紅薯,拿著燙手,丟掉也會摔得支離破碎,媳婦孝敬婆婆,按理來說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為什麼總會有那麼多的矛盾呢?
我認為其中的契機還是在於一個做兒子的調和,一個是養育多年,含辛茹苦讓我們長大成人,給予我們生命的母親,一個是陪伴自己一生,共度餘生的伴侶,兩頭的分量,沒有誰比誰重一分,也沒有誰會少一兩,作為中間人的身份,這種分寸的拿捏至關重要!
一個好的愛人,對婆婆的孝順更能體現做人的本質,同時也會流露出家庭的和睦,一個充滿愛的家庭裡,沒有勾心鬥角,更沒有相互猜忌,家不是講理的地方,而是一個充滿濃濃氣息,用愛裝飾的港灣,用一份大愛的態度,用一顆博愛的靈魂,讓家的人情味更加濃烈!
描寫孝道的經典散文欣賞:孝道
中華文明五千多年,孝道貫穿其中,何為“孝道”?
“善事父母為孝”;“子愛利親謂之孝”。因而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係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
孝心沒有具體的表現內容,它可以是對父母長輩語氣溫柔的一聲問候、一個祝福,甚至一個眼神,也可以是對家人的一絲掛念,常回家看看這些都會成為父母永遠溫馨的回憶。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和核心,它既是做人的準則,也是安身立命之根本。
可以說,孝不僅是百行之首,也是百行之先,百行之本。百善孝為先,動天之德莫大於孝,感物之道莫過於誠;生前厚養實為孝道;歸後薄葬真乃賢兒;詩書立業,孝悌做人;父母在,不遠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在人們的意識上,孝不再是“封建倫理”,而是成了應該發揚的美德。發掘孝賢人物,講述孝道故事,用平凡人不平凡的孝道故事,去感染、教育更多的人。讓人們去感悟孝道這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溫情與感動,讓孝道故事去溫潤每個人的成長之路,讓孝道文化不斷傳承。
孝道也是知易行難,有個同學,早先是冠生園的小姐,家景殷實,現今退休在家,服侍兩老,老爸九旬,已住療養院,她每週多次看往;老媽獨居也要每週多次關心,家中小孩仍需照看,每天忙忙碌碌,忘了自己,若有生病就加班加點,沒了自己;有時外加公公婆婆之事,她會忙裡忙外,辛辛苦苦,沒有了自由,我心中點贊她。
還有同學,又要工作又要服侍兩老,老父年老大病,老母多病年老,她一人管三家,樂觀開朗的她仍陽光彩爛,但言行中也有力不心的感悟。我心中有憂。
還有同學,本身有大病,長期生病已貧困交加,但仍願為大家管理網路,贏得尊敬,同學們也關心愛護,使她榮歸故里。
行孝道,其實,個人的力量是杯水車薪,社會的力量才是無窮的,國家的力量尤是必須的。
人民是國家的父母,為人民服務是政府的宗旨,國家有義務有能力,辦好養老事業。“割麥留邊角,收麥遺麥穗”,讓大眾體面的生活是先輩的希望。
只有全社會共同關心養老;照顧養老;造福養老,我們的明天才能老有所養;老有所樂;我們的社會才能和諧,我們國家才能進步。
明理而行,需大家的行動,登高而呼各盡所能,受點滴之恩,理應為人民呼;為人民告。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去造就萬民大福。
描寫孝道的經典散文欣賞:我的孝道觀
我仔細的閱讀了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一個故事,就是一個感動;一個故事,就是一本教科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重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老人更需要人們的關懷,在生活條件逐漸富裕的今天,好多老人缺少的不是金錢和物質,他們缺少的是心靈的關懷,他們害怕孤獨和寂寞,極需要和晚輩情感交流。
可是在今天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很多年輕人忽視老年人的存在,認為只要在物質上滿足了老人,便是孝順了,殊不知,老年人同樣需要交流,同樣渴望情感的關懷。對老人冷漠,無視他們的存在,其實也是一種暴力,一種家庭冷暴力,孝順老人,關心老人,這是一種天職,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不論你工作有多忙,不論你與父母相隔多麼遙遠,都要在節日的時候,在雙休日的時候,在父母想你的時候,需要你的時候,回家看看,不需要帶更多的禮物,父母只是想看看你,聽你談談工作,聽你談談家庭,這就是他們心靈最大的滿足!
前幾天,一篇文章,讓自己心靈得到很大的震動。她說,孝順長輩要乘早,不要等到了長輩不在的時候,空留遺恨!那時的後悔比什麼都心痛,以前,一直認為自己父母身體尚健,不需要時時去探望他們,總是找種種理由,為自己不去父母那裡辯解,現在想起來,覺得很是對不起他們,父母是那樣將我時刻掛在心上,不需要我的任何禮物,只望著我去看看他們。是的,父母是偉大的,無私的,但又是孤獨的,寂寞的,我們沒有理由不去愛他們,敬他們,就是這樣,我們也永遠報答不了父母的養育之恩!
其實,天下的父母是最能理解和體諒孩子的。無論你是多大的官,還是世間潦倒人,無論你是百萬富翁,還是窮困貧子,在父母的心裡,你都是父母的骨肉心血,你富了父母的也不想貪,你貧窮爹孃的也不嫌棄。唯一的一點就是孩子有孝心即是最大的安慰也。你有錢就多給,這也是應該的,天經地義的;錢少少給,父母也不會責怪,也不會有怨言。沒錢哪怕買個小禮品、哪怕是爹孃愛吃的一塊餅、一條魚甚至一粒糖,也是孝敬之心,父母也是高興的,我想天下的父母都是如此寬仁也。再退一步,你實在沒錢也沒關係,因為孝敬父母,並不完全在於錢物禮品,方式方法有多種多樣,關鍵在於你的孝道是否真心、誠心。
我認為:孝順父母不一定要有錢給父母才是孝心,而最重要的是做子女的要有孝道、要真心愛父母、讓他們歡悅、心喜、享受天倫之樂,哪怕你沒錢沒物,也應給精神上的奉獻,天下第一快樂事,首數父母俱存。要知道父母恩深終有別,父母之年,日日減少、年年不多、漸至哀老,近在眼前。如若父母百年之後,想盡孝道都來不及、後悔都太遲了。所以做兒女的應該在父母有生之年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孝順父母,從物質上、從精神上、從生活上、從心底深處去關愛自己的父母。
我們都知道,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恩情大,父母為兒女所付出的心血、付出的千辛萬苦、難以用語言表達。我看過一篇小說,裡面有一句話說:人生最幸福的事,就是六十歲時,還能和父母一起吃飯。多年來,每當想起這句話,都有那麼一種說不出的傷感,人生斯美的有些壯烈,時間如雲一般飄過,再也無法找到如父母一樣無私無微待你的人。而自己,能做的又有多少呢,我和夫君最簡單的就是,每週一定抽出時間帶著禮物,回家陪老人吃頓飯。陪老人聊聊天,幫老人拖拖地、洗洗衣服;甚至是幫老人洗一次腳……在老人的心中,一週最期盼的一件事,也是最快樂的一件事,就是這個家族中的十四口人的團圓飯。別看是行動不便的老骨頭了,但卻賜給我們後人一種對家的嚮往和親近。
那首歌我們都會唱:常回家看看,哪怕是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是替爸爸揉揉後背捶捶腰,老人不圖兒女為家作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只圖個平平安安!這就是天下父母的真情寫照。
記得小時候,夏夜納涼,爺爺總喜歡給我們講關於孝道的故事;爺爺說:人老了,對晚輩總是有用的……越老的人越是家裡的福星。四十多年彈指一揮間,講故事的爺爺早已作古,儘管我的知識比爺爺的多,但我相信爺爺的那句話依然是至理:老人是有用的,善有善報。我的公爹和婆婆都是年近九旬的人了,他們是一部歷史,他們是跨世紀的故事;公爹講不夠的是參加抗日戰爭的紅色記憶。婆婆敘不完的是戰爭年代一個老共產黨員的英勇事蹟。每當回到家看到他們往那一坐,一個四世同堂的家就成立了,一顆漂泊不定的心就***了,一段匆匆趕路的旅程就吉利了。”逢年過節,家中有一高壽老者硬朗地坐著,就呈顯出家庭的安然、寧靜和吉祥。這樣的氣氛,對聯貼不出,窗花剪不出,鞭炮的轟鳴創造不出。
關於孝道的故事,我會繼承爺爺的習慣,繼續講,講給我的弟妹聽,講給我的兒子聽,講給我的孫子聽,現在,寫下來,講給親愛的朋友聽。
祝天下的父母都快樂長壽!願天下的子女都孝道。
點選下頁檢視更多描寫孝道的經典散文欣賞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