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古堰畫鄉導遊詞
浙江綠谷,秀山麗水,麗水是一座美麗的旅遊城市。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到浙江麗水遊玩的遊客有增無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歡迎參考!
1
古堰畫鄉景區,位於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碧湖鎮和大港頭鎮境內,距麗水市區二十公里,核心區塊包括大港頭、堰頭、坪地和保定範圍,歷史文化積澱深厚,氛圍濃厚。龍麗、麗龍高速公路在此有出口,53,50省道貫穿全境,通過金溫鐵路麗水站接軌全國鐵路大動脈,交通便捷,距中國最大的小商品城義烏只有100多公里。古堰畫鄉把一個生態和人文的麗水完整地傳達給世人。
古堰畫鄉是樓陽生在談及大港頭區域文化產業專案定位時首先提出的。古堰畫鄉"古堰"首先表明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裡有建於公元505年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濟堰,有古街古亭古埠頭、青瓷古窯址、大大小小的古村落和古樟樹群,形象地表達了該區塊真山真水,自然古樸的江南古鎮的美麗風貌。
"畫鄉"突出了文化特色和發展定位,有省內外著名的"麗水巴比鬆畫派",建有麗水巴比鬆陳列館、麗水油畫院、古堰畫鄉展覽館、古堰畫鄉分校等,另有專業美術寫生創作基地-"在水一方寫生創作基地"***座落於麗水市區23公里的大港頭鎮,是中國美術學院及其附中的教學實訓基地***和麗水九龍巴比鬆寫生創作基地。
2
古堰畫鄉位於麗水西南的大港頭,這有裡麗質天成又磅礴大氣的水鄉景色,拍照或寫生尤其漂亮,因此許多美術院校選擇這裡作為寫生基地,有了“畫鄉”的美譽。江濱古街邊常能看到支著畫板創作的人,頗有文藝氣息,而已有千年歷史的水利工程通濟堰,是來到古堰畫鄉的遊客必到的地方。
甌江將景區分為兩部分,“古堰”是北岸的堰頭村,“畫鄉”指的是南岸鎮政府所在的大港頭鎮。二者隔河相望,沒有橋,只有畫舫往返兩岸。遊人通常會先到大港頭,而後乘船去對面的堰頭村。兩邊都有遊客中心,門票可以分開買,不過買聯票會略便宜一些。
大港頭看點最集中的是江邊一條掛著紅燈籠的街——江濱古街,雖然新修後看不出古意,也算得上風景如畫。街道兩邊大多是畫室或者和畫有關的店鋪,你可以在街邊文藝的特色小店淘些特色小玩意兒,也可以在他她愛情郵局寄張明信片給親人朋友。東面街口有棵古香樟樹和以此命名的雙蔭亭,很有韻味。亭旁是香樟古埠,可在此乘坐去往對面堰頭村的渡船,或者沿街走到攝影展覽館附近的通坪埠頭乘船。
甌江的江水平靜,水很乾淨,周圍的自然風光也很是不錯。江上時常有掛著白帆的小船,適合採風拍照。乘上畫舫,不久就能到達江對岸的堰頭村。需要注意的是,遊船下午五點就沒有了,要注意遊玩時間。
從古堰碼頭至村邊的景觀道旁有不少塑像,介紹了歷代與通濟堰有關的政客、水利學家和詩人。走過一段汀步,岔路口往前可沿著江邊一路走到通濟堰,往右則通往村北的文昌閣。由文昌閣往西走也能到通濟堰,不過沿路有許多古樟樹、古民居,人文景觀更為豐富。其中,文昌閣是座小巧的二層建築,被大片的古樟樹圍繞著,一旁是有著三個引水孔的三洞橋。往南是嘉慶年間的“孝節流芳”貞節牌坊,還有“示禁”石碑。村中有一些清朝和民國時期建築,裝飾簡單大氣,少數被闢為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展覽館。
通濟堰是一段橫臥在碧水之間的拱形石壩,它一面是漣漪層起的平靜水面,另一面則是洶湧的注水口,和長著灌木,散佈著鷗鳥的河灘互相映襯,甚是搶眼。通濟堰一旁的詹南二司馬廟內,有元代以來二十多個水利碑刻,可以藉此瞭解這個千年間浙江最大的水利工程。
大港頭可住宿的地方不少,多是古樸風格的客棧和農家樂,標間價格在200元上下,預算充足可住更好些的江景房。另外,當地的魚非常出名,當然價格也不菲,溪魚一斤至少要80元以上。
3
古堰畫鄉,位於浙江省麗水市大港頭區。“古堰畫鄉”旅遊區總面積為15.53平方公里,距浙江省麗水市市區28公里。景區包含了通濟堰和甌江蓮都段兩個旅遊資源單體。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濟堰是中國古代五大水利灌溉工程之一,迄今已有1500餘年,至今仍然發揮著巨大的灌溉效能,還在為碧湖平原的百姓造福,被稱為活著的通濟堰。
通濟堰是中國古代五大水利灌溉工程之一,迄今已有1500餘年,至今仍然發揮著巨大的灌溉效能,還在 為碧湖平原的百姓造福,被稱為活著的通濟堰。而儲存完好的拱形大壩和“水上立交橋”石函以及千年古樟樹群、古村落構成的美景更是獨樹一幟,無法人為複製的,還有堪 比灕江的甌江自然風光,這裡已成為中國著名的美術寫生、藝術創作、油畫生產基地和攝影創作基地。 通濟堰拱形大壩是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大壩,初為“木蓧”***即為“筱”,為竹子***構築,南宋時改為石壩,現存壩保持著拱壩原有古老的結構特色,壩長275米,底寬25米,高2.5米。大壩選址合理,千餘年來經受各種自然災害的考驗,巍然不動。
在堰頭村口有一條名為“泉坑”的山坑,其水橫貫通濟堰渠道,每遇山洪暴發就挾帶大量沙礫和卵石衝洩而下,淤塞渠道。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知縣王褆按邑人葉秉心的建議,在通濟堰上建造了一座立體交叉石函引水橋。先在渠道里造兩個平行的橋墩,把渠道隔為三孔***所以俗稱三洞橋***;把泉坑引入兩邊砌有擋水牆的橋面,宛如把坑水引入了一個兩頭貫通的石函***即石匣子***,使坑水凌空跨過渠道,而在擋水牆上再鋪砌石板,成為行人通道;使下層流渠水,中層引坑水,上層通行人。石函建成,並沿用至今。
“的還:
- 麗水古堰畫鄉導遊詞
- 黃芪玉竹煲豬骨湯做法圖文教程
- 中秋手抄報版面設計圖精品
- 關於安全的主題演講稿_警鐘長鳴
- 早安勵志正能量的語錄
- 高三語文上冊期中試卷帶答案
- 學校紀檢監察工作總結
- 萬元高性價比頂級遊戲主機配置推薦
- 表達思念的情書
- 客服代表面試自我介紹
- 感人悽美的朗誦稿
- 春季吃阿膠怎麼才不上火
- 高中生物奧賽訓練試題及答案
- 暗戀憂傷的句子
- 吃什麼東西清肝利膽
- 幼兒園中班教育教學家長會發言稿
- 經絡拍打養生法怎樣的
- 人教版初二上冊五單元同步作文描寫蓮花
- 桌上型電腦如何連線寬頻
- 專案融資與公司融資的區別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