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喝中藥有什麼副作用
中藥是我們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經常服用的藥物,一直以副作用小而深受人們的喜愛。長期服用中藥會產生依賴性的毒副作用,所以不要抱著僥倖的心態,要多加註意哦。那麼我們一起來了解長期喝中藥的副作用吧。
副作用
長期服用中藥會產生依賴性的毒副作用,所以一般喝1周左右需要換方。比如決明子有降血脂功效,但長期服用決明子可能引起腹瀉。益脾補氣且清熱解毒的乾草長期服用會引起血壓升高。民間諺語“是藥三分毒”,就是這個道理。
中藥大部分是天然藥物,有效成分比較複雜,如生物鹼、皁素、鞣酸質,揮發油等。既然是藥,其多數則會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一般地講,中藥的副作用比人工合成的西藥要小些,但也有些藥物毒性較大,如紅砒石、白砒石、水銀、斑蝥、青娘蟲、紅娘蟲,生藤黃等。毒性稍輕些的有:白附子、生附子、生川烏、生草烏、生半夏、馬錢子、巴豆、生天南星、生甘遂、鬧羊花、天仙子、蟾酥、土木鱉、呂宋果、雲軸子、楓茄子、楓茄花,生硫磺、巴豆霜、白降丹、***等。
當使用這些藥物時,必須慎重,如楓前花浸酒,口服可治療風溼性關節炎,劑量過大,常會引起中毒死亡。因此,有毒性的中草藥必須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研究表明,中藥木通、厚朴、粉陀已、細辛中含有的馬兜鈴酸能導致腎小管及間質、近端腎小管酸中毒及低滲尿。此類患者臨床初期出現少尿性急性腎衰,隨著時間的推移,轉變成慢性小管間質性腎炎。而這些患者的治療極為困難,往往逐步走向終末期衰竭。
誤區
1、越貴越補
有些人認為中藥越貴越補,常不惜花高價買鹿茸、人蔘之類的中藥,其實進補功效未必就好。“缺什麼,補什麼”是進補的基本原則,中藥不應以售價的貴賤來分功效的高低,關鍵是根據自身體質來選擇相應補品,尤其是老年人,更應以實用為滋補原則。
2、越多越補
“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說法很不科學。冬季大量進補,會驟然加重脾胃及肝臟的負擔,使長期處於疲弱的消化器官難以承受,導致消化系統功能紊亂。
3、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進補‘,不是虛證的人不宜進補。即使是虛證,也有氣虛、血虛、陽虛、陰虛之分,人體器官又有心虛、肺虛、肝虛、脾虛、腎虛等不同,人們在進補前,最好先向專業醫生諮詢,結合各種補藥的效能特點,對症施用,如熱性體質者,就不適合服用人蔘、鹿茸、海馬等溫熱性的藥物。
服用禁忌
1、中藥配伍禁忌
某些藥物因配方後可產生相反、相惡關係,使彼此藥效降低或引起毒副反應,因此禁忌同用。
2、孕婦用藥禁忌
主要為避免動胎、墮胎,因孕後婦女大多數對大寒、大熱、峻瀉滑利、破血祛瘀及毒性較大的藥物耐受性差,因此對相關藥物必須忌用。
3、中藥不宜加糖服用
一些人在服中藥時,常因湯劑苦口難以下嚥而加糖,對此,有關專家指出,一些中藥是不適宜加糖後再服用的,加糖後的藥劑在降低了苦味的同時也降低了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