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普魯士介紹

  普魯士是德意志諸國中領土最廣、力量最強、地位最為重要的國家之一,從17世紀起,它一直影響著整個德意志的歷史。

  普魯士國家是靠不斷擴張領土而發展起來的。

  普魯士***德語:Preußen;古普魯士語:Prūsa;波蘭語:Prusy;立陶宛語:Prūsai;拉丁語:Borussia 或 Prutenia*** 是歐洲歷史地名,位於德意志北部,一般指17世紀至19世紀間的普魯士王國。是德意志境內最強大的邦國,存在於從中世紀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段時間。19世紀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了德意志,1871年在普法戰爭中擊敗了法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普魯士是一個強大的軍事帝國,在短短二百年內崛起並統一德國,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所以普魯士有時也是德國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詞,同時也是德國專制主義與軍國主義的來源。

  

  普魯士地區古代的居民為古普魯士人,屬波羅的海種族,與拉脫維亞人和立陶宛人屬於同一種族。12世紀時,德國人的殖民 運動進入波羅的海東岸地區。1170年,波美拉尼亞的索比斯勞公爵在普魯士地區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即但澤附近的奧利瓦修道院。1224年該修道院被普魯士人焚燬。1226年,波蘭國王之子、馬佐維亞公國首領康拉德公爵***條頓騎士團成員***的領地也遭到普魯士人襲擊,以此為契機,條頓騎士團在普魯士地區發動了為時近200年的東征運動,先後建立託倫、馬林堡、庫爾姆、埃爾平等要塞,征服了普魯士人居住的地區,並迫使其信奉基督教、使用德語。16世紀後,普魯士人消亡。

  條頓騎士團統治下的普魯士地區在名義上屬於教皇領地,但教皇只享有名義上的宗主權。為了吸引定居者,條頓騎士團依據漢薩同盟法律,在其領土上興建了一系列自由市。1379年條頓騎士團加入漢薩同盟。

  1370年波蘭王室絕嗣,1386年波蘭國王的女兒海德維希嫁給立陶宛大公,波蘭與立陶宛聯合,此後對扼守其出海口的條頓騎士團發動了一連串的進攻。在1410年7月15日的坦能堡會戰中,條頓騎士團敗於波蘭和立陶宛聯軍,被迫簽訂第一次託倫和約,除賠款600萬格羅申外,還將但澤城置於波蘭主權之下。1466年條頓騎士團再度戰敗,在第二次託倫和約中被迫割讓包括但澤和馬林堡在內的西普魯士。這些地區被稱為“王室普魯士” ***Royal Prussia*** 。條頓騎士團保留普魯士的殘餘領土,但被迫效忠波蘭國王,成為波蘭的附庸國。

  1512年,來自勃蘭登堡的阿爾伯特當選為條頓騎士團總團長。1525年他宣佈改信路德宗,從而切斷了與騎士團名義宗主羅馬梵蒂岡的聯絡,隨後宣佈將條頓騎士團世俗化,改為普魯士公國 ***Ducal Prussia*** ,阿爾伯特自任普魯士公爵,成為臣服於波蘭最高權力之下的世俗君主。

  阿爾伯特之子阿爾伯特·腓特烈死後無子,普魯士公國遂由其長女之夫、勃蘭登堡選侯國的約翰·西吉斯蒙德***屬霍亨索倫家族***繼承,建立了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此舉為霍亨索倫王朝日後發展奠定了基礎。1660年的瑞典-波蘭戰爭中,勃蘭登堡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取消了波蘭對普魯士的宗主權,並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