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服有什麼由來

  和服是日本人的傳統民族服裝,也是日本人最值得向世界誇耀的文化資產。“和服”在德川幕府以前稱作“著物”、“吳服“。固定使用和服的稱謂是德川幕府以後,與西洋文化接觸中興起的概念。那麼?

  “和服”在德川幕府以前稱作“著物”、“吳服“。固定使用和服的稱謂是德川幕府以後,與西洋文化接觸中興起的概念。日本江戶時代的《裝束要領抄》指出:“[和服]沿唐衣服而其制大同小異益。本邦通中華也始於漢,盛於唐世時。朝廷命賢臣因循於徃古之衣冠而折衷於漢唐之制,其好者沿焉不好者草焉而為。本邦之文物千歲不易之定式也。”

  吳服***ごふく,gofuku***這個稱謂源於中國三國時期,東吳與日本的商貿活動將紡織品及衣服縫製方法經 傳入日本的緣故。在更加精確的層面上,吳服一詞是專指以蠶絹為面料的高階和服,而用麻布棉布做的和服會用“太物”來稱呼。中國吳地以吳服聞名天下。《鬆窗夢語》載:“至於民間風俗,大都江南侈於江北,而江南之侈尤莫過於三吳。自昔吳俗習奢華、樂奇異,人情皆觀赴焉。吳制服而華,以為非是弗文也;吳制器而美,以為非是弗珍也。四方重吳服,而吳益工於服;四方貴吳器,而吳益工於器。是吳俗之侈者愈侈,而四方之觀赴於吳者,又安能挽而之儉也。”

  和服的由來

  和服是日本的民族服裝,由中國的漢族服飾發展而來,三國時期東吳女人穿的幾乎和和服一模一樣,就是沒有腰後的揹包 所以在日本被稱為“吳服”和“唐衣”,和服是西方人對吳服的稱謂,現在日本人已經接受的這個稱謂,但是很多賣和服的商店,還是寫著“吳服”。 江戶時代以前,和服的“浴”字是指“熱水”,那時候人們把和服稱作“湯帷子***Yukatabira***”。帷子指單衣,即用於單穿的衣物。

  古時的浴室基本上都是蒸氣式的,和現在的桑拿很相似。人們為了防止被牆壁和柱子燙傷,都穿著湯帷子入浴。湯帷子被稱為“和服”始於江戶時代。後來,人們逐漸改變了入浴的形式,洗浴時不再穿衣,而是浸泡在熱水中。於是,和服便成為洗浴完畢後穿著的簡單衣物,並作為夏季休閒體現個人情趣的衣物延續至今。 此外,在歌舞伎等戲劇的演出後臺,很多演員都穿著和服休息,直到輪到他們出場的前一刻,她們才換上演出服,完成個人角色的轉換,出場演出。

  延伸閱讀:

  基本穿法

  首先第一步是穿上足袋***襪子***,然後按順序整齊穿上,帶子不能系得太緊。

  1.披上和服,把內襯衣的袖子套進和服袖裡。把和服的背縫調整到後背中心,然後用夾子把襯衣與和服的領子固定。

  2.用手提起領子並調整下襬的長度,以不接觸到地面的長度為止。

  3.開啟和服把前領放到腰骨的位置,決定正面的幅寬。和服邊緣與身體側邊對齊為宜。

  4.決定幅寬後,慢慢把正面開啟,接著把底面合身定寬,然後把右手所拿著的領子下部提高10公分,使下襬執行緒傾狀

  5.重複正面,把左手所拿的領子下部分提高5公分,注意不要錯位。腰間出現後皺褶往上調整。

  6.在腰間繫上第一根細繩。帶子從身體正面往向系,在背中交叉後線回到前面打結。

  7.把腰間的皺摺拉平。手從和服袖裉下的開衩處伸進去檢查和服是否被帶子夾住,弄平背後多餘的部分。

  8.同樣把胸前多餘的部分平整好,把皺摺拉到腋下,兩手抓住兩袖邊,輕輕拉袖口。

  9.檢查兩領子是否整齊交差好,如有錯位,把手從袖裉下的開衩口伸進去調整。領口開衩不能太在也不能太小。

  10.在胸下繫上第二根細繩,多餘的部分一定要拉整齊,正面重複的部分程水平狀。

  11.端正腰身,在胸前繫上一條叫"伊達"的小帶子,因為小帶子有伸縮性,注意不要系得太緊。

  12.檢查胸前和後背是否有折和鬆懈,有的話,往腋下這邊拉平整。整體完成後用大鏡子檢查是否有差錯,然後摘下領上的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