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作品讀後感

  南懷瑾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大家讀他的作品收穫多少知識?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1:論語別裁讀後感

  南懷瑾先生說: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這不是我個人別出心裁的解釋,我們把整部《論語》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講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個人。

  小時候不管老師還是長輩都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學習好了,將來什麼都會有的!“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剛知道這句話時候,還拿著書找了半天,以為可以從裡面找到“顏如玉”或則“黃金屋”來。十幾年的傳統教育,把我們的腦子都固化了,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句話就是真理。然而讀書是為了什麼,過去沒有深想,不就是為了“什麼都有麼”,歷史經驗還能有錯?好好讀書就是了,以為書讀得越多,就是學問越多。而今,南懷瑾先生卻說: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做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

  以前看過一個歷史故事,用在這裡剛好可以說明學問就是做人做事。從前有一個名叫公明宣的人在曾子門下學習,卻三年不讀書。曾子說:“你在我家裡學習,三年不讀書,那學什麼?” 公明宣說:“我看見老師在家裡,只要有長輩在,連牛馬也沒有訓斥過,我很想學習您對待長輩的態度,可惜還沒有學好。我看見老師接待賓客,始終謹慎謙虛,從來沒有鬆懈過,我很想學習您對待朋友的態度,可惜還沒有學好。我看見老師在朝廷辦公事,對下屬的要求很嚴格,但從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我很想學習您對待下屬的態度,可惜都還沒有學好。”曾子離開座位,向公明宣道歉說: “我不如你。我只會讀書罷了!”

  曾子倒不必要向公明宣道歉,因為學做人、做事和讀書兩不誤啊,再說了,文字是溝通的一種方式,是幫助學習和提高的。我認同南懷瑾的觀點,學習是為了做人和做事,不要做了學問以後就忘記了為何而做學問了!

  做學問的目的,歸根結底是用於做人做事。學問在哪裡?在書本上,在別人的頭腦裡,在生活瑣事之中,要靠學與問得來。但讀書多少卻跟是否掌握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不成正比。我們每年都能看到很多關於少年大學生、研究生的報道,這些學生多是父母陪讀,學習是很厲害,可惜為了“一心只讀聖賢書”搞得年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離開父母無法生活,到了單位無法工作,難道要一輩子學下去麼?有的面對生活的困難、工作的困惑,最終選擇了自殺了事!這些“天才”還比不上現在社會上的一些“留守兒童”,他們在家裡洗衣做飯,照顧弟弟妹妹,雖說學習成績不怎麼樣,但是聽話乖巧,知道體貼父母,能夠面對生活的困難,去克服,能忍受。依我看,這些乖孩子如果有了“學問”,那就是國家正真的棟樑。這就牽扯到下面南懷瑾關於《論語》一段話的翻譯了。

  《論語》子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南懷瑾先生的翻譯大概是這樣的:孔子說:“能隨時將所學知識在實踐中運用,不是很開心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與我探討學問,不是很快樂的事嗎?別人不瞭解我,我心裡沒有惱怒的感覺,不是一種君子風度嗎?”

  我敢說要是高考前讀了南懷瑾的翻譯,高考成績定要受影響:學生會懷疑自己的課本是對還是錯,簡直沒法學了!老師不知自己教得是對還是錯,也沒法教了!但話說回來,我還是認同“能隨時將所學知識在實踐中運用,不是很開心的事嗎?”這種理解的。學習不就為了應用麼,要不學它幹嗎?能夠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於實踐,這才是真學問。有些人,學了一腦門稀奇古怪的學問,就自以為博古通今,很了不起。高談闊論肘,誰也比不上他;需要行動時,卻什麼也做不好,一輩子碌碌無為,還憤世嫉俗覺得“伯樂”難遇,企業裡就常有些這樣的同事,如果是我的下屬,被我發現是這樣的人,我一定毫不客氣地馬上請他離開。

  總之,讀書、做學問都是為了學做人、學做事,為了生活,自己和別人的生活,為了這個世界更美好,為了生活更開心更舒適。今天看到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裡這樣強調,我們也應該和他老人家一同去執行、去宣導。

  篇2:死後七天讀後感

  南懷瑾先生在《死後的七天裡》談道:“至於怎麼死亡又是一個科學,講起來很有意思,很長的。死了斷氣以後,再像睡覺一樣醒過來,就是中陰身。那個醒轉過來的生命,也能夠看見,能夠聽見,能夠說話,能夠行動。可是我們摸不著,接觸不了,因為他沒有物質的身體。有一個英國科學家的解釋,他說有名稱叫“超等的電磁波”,那個與我們不同,所以接觸不了。我說你們講對了。

  所以人死後再醒過來,就具備了神通,沒有時間的阻礙,沒有空間的阻礙。假設他有一個親人在美國,這個親人在夢中,一下子就感覺不對,啊!好像看到我的爸爸或者看到我的媽媽,是真的,他來了。因為他這個超等的電磁波,就是佛學說的“中有”的感應。也就是這個生命死了,下一個生命還沒有開始以前,中間存在的這一段。中陰身具備五通,只要念頭一動,就到達他要去的地方了。

  這個中陰可能對我們說,算了吧!你們不要哭了,我已經走了,另外換一個身體了。假定是這樣,我們聽不到,但是我們心裡想的他知道。這個我們普通叫靈魂,這不是鬼哦!鬼是另外一種生命,這叫中有之身。這個中有之身,中間變化很妙,很妙!

  中有還有生死沒有?還有生死。七天一個生死,又是七。印度與中國一樣,譬如我們中國人常說,“你這個傢伙做事亂七八糟。”這是《易經》上的話,七跟八不正常了。“你這個人怎麼搞的,顛三倒四。”也是《易經》上的話。譬如我們寫信給和尚,佛教裡行個禮叫“合十”,兩個五合起來叫合十。我們中國人講“合適不合適”,寫錯了,其實是合十不合十。這些都是《易經》的數字,現在又講到數字了。

  所以中有之身是七天一個生死,它也有生死。那麼民間流傳死了以後叫和尚唸經,有用沒有用?我們不批評,也不討論。反正告訴你七天一個生死,有些人不一定七天哦!譬如大好人、大善人沒有中陰,這裡一死,立刻就到另外一個世界。大壞蛋也沒有中陰,這裡一死,馬上就下地獄了。”

  之所以引用南懷瑾先生如此長的一段話,不是為了在讀後感中增加字數,主要是想在這裡討論一下上面幾段中涉及的兩個問題。

  第一是關於“中陰身”的有無。小時候有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夏天的晚上,父親在自家的院子裡看見他的一個長輩,穿著白色長袍出現,父親慌忙起身去迎接,正要去握手,結果人就不見了,找了哪裡都沒再發現他。當天晚上父母就議論了,猜測這位老人家是不是已經去了,而且那身打扮很是奇特,當時是很少有人穿長袍的。第二天一早,父親就趕去那位長輩家,老人家已經駕鶴西去,身上穿的隨葬衣服就是一件白色長袍。現在都很少看見或聽到類似的案例了,可能是現在的中陰身們覺得電話那麼發達,一個電話撥過去就告訴了,沒必要在讓自己東奔西走地暗示親友了,死前如果牽掛誰,打個電話也就能了卻一下心願。

  第二,想接著上篇文章再討論一下“中陰身”的生死問題。浙江天台縣下路王村蔡姓兄弟一家5名孩子是2月18號日溺水身亡的。如果他們有中陰身的話,為何不告訴自己的父母,他們哪裡去了,或則是怎麼死去了的,這樣公安機關破案也就有了點方向,或則他們的亡靈也應該去安慰一下他們的父母。南懷瑾大師說了:“反正告訴你七天一個生死,有些人不一定七天哦!譬如大好人、大善人沒有中陰,這裡一死,立刻就到另外一個世界。大壞蛋也沒有中陰,這裡一死,馬上就下地獄了。”這麼說,孩子們可以被理解為大善人,立刻去了另外一個世界,權當都去了極樂世界吧。

  中陰身“死”的形式也許還有別的方式,比如又到了人間,稱為死而復活。我的表哥的爺爺,曾經死去四五日,雖然心脹不再跳動,呼吸停止,但因為身體還沒有僵硬,家人硬是沒捨得把他埋掉。結果他又活過來!醒來時就衝著守護他的家人大喊一聲:別找了,我回來了!家人問:“你從哪裡回來了啊”?他說,“剛才我在東街上晃悠,家南面的老黃拍了一巴掌,他說:‘你還在這閒逛呢,還不趕快回去,你家人找不到你,哭得快斷了氣’,所以我就趕著回來了”。他家南面的老黃,是表哥爺爺認識的一個人,不過當時已經去世幾年了。大家根據他講的地理位置,分析東街其實就是埋葬死人的公共墳地。表哥的爺爺說那個集市和我們的集市一樣,賣什麼的都有,熱鬧的很。老人家後來又活了十幾年。父倍們都說他是去了陰間,但我想也許他是醒來時做了一個夢吧,畢竟他還沒有真正死去。

  科學是在建立在能實驗、現象能重複的基礎上的,而和生命有關的事情,尤其是生死問題,幾乎都是不可逆轉的,怎麼用實驗的方式解決?這個世界和那個世界,中間到底有沒有可以溝通的方式,溝通又是不是可控的,到現在科學也不能解釋,所以關於生死問題,世間可謂有很多迷惑,有待於科學的進步去進一步解釋,因為只有科學才是更能讓大家信服的。是是非非,生命啊,真可謂神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