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故事有哪些

  三國文化是許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那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三國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三國故事:張飛詐醉擒劉岱

  曹操戰勝呂布後,即帶劉備回到許都。劉備不甘心寄人籬下,就用計迷惑曹操。後來劉備藉口截擊袁術,逃離許都,打敗袁術,殺了曹軍將領車胄,奪回了徐州,又策動袁紹起兵伐曹。曹操大怒,一面親率20萬大軍迎戰袁紹,一面派劉岱、王忠二將打著丞相旗號討伐劉備。

  正值初冬,大雪紛飛。兩軍冒雪佈陣對峙。關雲長飛馬提刀同王忠殺了起來,不幾個回合就將王忠活捉於馬上,返回本軍。張飛見二哥立了頭功,心中焦灼,立刻 對劉備說:“待我去活捉劉岱來。”劉備說:“劉岱也是一鎮諸侯,不可小他。”張飛冷笑道:“此輩何足掛齒?我一定把他活生生捉來見你。”劉備故意說 道:“只恐你魯莽性子壞了他性命。”張飛急了,叫道:“如殺了他,我償性命!”劉備就交三千兵馬給張飛。張飛即率軍前進。

  劉岱見王忠 被活捉後,緊閉寨門,就是不出來迎戰。張飛就每天在寨門前惡語叫罵,劉岱知道張飛厲害,愈加不敢出戰。張飛叫罵了幾天,見劉岱不出,寨門攻打不下,又在劉 備面前誇下了海口,心中焦急,但焦躁之餘忽生靈感。他傳令全軍今夜二更去劫劉軍營寨,白天,卻在自家營帳裡飲酒作樂,喝得酩酊大醉,故意尋找一個帳前軍士 的錯處,喝令左右將他痛打一頓,並將他捆縛在營裡,罵道:“哼,待我今晚出兵凱旋時,再拿你的腦袋拜祭軍旗!”私下裡張飛卻悄悄指使左右故意放他逃走。那 軍士逃出寨門,越想越氣,便徑往劉岱營中密告張飛企圖夜劫劉寨的情報。

  劉岱見那軍士給打得皮開肉綻,便相信了他的情報,高興地說:“好,今日叫張飛嚐嚐我伏兵的味道。”傳令空出營寨,士兵全部埋伏在寨外,單等張飛闖入,來個“甕中捉鱉”。

  這天晚上,張飛果然兵分三路,長驅而入,但他的中路卻只有30人,任務是闖入劉寨搶先放火,卻教左右兩路人馬抄在劉寨背後,單等火起為號,然後夾擊劉岱 的伏兵。到了三更時分,張飛親自率一支精兵,先斷劉岱後路。中路30人,果然搶入劉寨放火。寨外劉岱伏兵大聲喊叫,以為張飛中伏,皆向寨內殺入,張飛兩路 軍馬一齊出動,圍殺劉岱伏兵。劉軍頓時亂作一團,也不知張飛究竟有多少人馬,四面潰逃。劉岱知大勢已去,率一支餘部奪路欲逃,正撞見張飛像天神一樣攔住退 路,急忙迴避,卻被張飛飛馬趕上,只一回合,便把劉岱活捉過來。餘眾紛紛投降。

  張飛派軍使躍馬馳入徐州報捷,劉備大喜,對關雲長說:“三弟向來粗魯、莽撞,今天也會用智謀作戰了,可喜可賀,我再也不必為他擔憂了。”

  《韓非子·難一》上說;“舅犯曰:‘臣聞之,繁禮君子,木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偽,君其詐之而已矣。’”所謂“兵不厭詐”指出了用兵時為了制勝敵人,在策略上使用詭計的必要性。張飛運用的正是“兵不厭詐”的計謀,設計引出劉岱,並最後生擒劉岱的。

  三國故事:張遼威震東吳兵

  曹操派張遼;樂進、李典領兵7000人守合肥,防孫權,自引大軍征伐漢中張魯,又派人送信一封給張遼等人,信皮邊上寫有“賊至乃發”4字。賊指孫權,意為孫權的大軍到時再開信,中有破敵之計。

  不久,孫權果然領兵10萬圍攻合肥。張遼等人急忙開啟曹操的信看,只見上邊寫著:如果孫權領兵來到,張遼、李典可以率軍出戰,樂進守城保護。這算是什麼 破敵妙計呢?諸將一時惑然。張遼說;“曹公遠征漢中,如果等他的救兵,那麼不等救兵到時,合肥只怕早被孫權攻取了。曹公此信之意是要我們趁敵人兵力尚未完 全匯合之時,出兵攻擊,先打垮敵人的氣勢,然後再督兵堅守。勝敗之機,在此一戰,諸位還有什麼好疑惑的呢?”張遼於是夜募800勇士,殺牛犒賞,準備於第 二天與李典一起出城大戰。

  第二天-早,張遼披掛上馬,持戟出城,首先殺入敵陣,連斬二將,殺死數十人,一邊大呼自己的名字,衝擊敵 陣,直殺到孫權的大旗面前。孫權大驚,周圍將士嚇呆了,也忘了保護,孫權只好倉促逃到一處高地,好不容易定下神來。他看到張遼兵力畢竟太少,便指揮將士將 張遼團團包圍。張遼長戟在手,勇往直前,殺出重圍。見有餘眾尚被包圍,又復殺入,直至把魏兵全部救出。這一戰從早晨殺至中午,孫權的大軍拿張遼一人毫無辦 法,銳氣喪盡,張遼等人順利地回到合肥城中。

  由於吳兵銳氣已失,所以,圍攻合肥10幾天後仍沒取勝,便退兵回家去了。這時張遼又率軍追去,大敗東吳之兵,取得了合肥守衛戰的徹底勝利。

  如果沒有張遼的這次勇戰,東吳10萬精銳圍攻僅有7000守軍的合肥,勝敗殊易預料。但張遼安排的這次勇戰,挫敗了敵人的氣勢,助長了自己的軍威,不僅守住了合肥,而且大破了敵軍,足見這一戰設計的深妙。

  三國故事:劉備借雷巧掩飾

  這個智謀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論英雄關公賺城斬車胄”。

  劉備投靠曹操之後,仍有一番雄心壯志。但是劉備也防備曹操謀害,就在住處後院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關羽、張飛對此不解,問道:“兄長你不留心天下大事,卻學小人之事,為什麼呢?”劉備說:“這不是二位兄弟所知道的。”二人也就不再多言了。

  一天,曹操派人請他去赴宴,劉備不知曹操用意,心裡忐忑不安。酒到半酣,忽然陰雲密佈,驟雨將至。曹操突然問道:“玄德久歷四方,一定非常瞭解當世的英 雄,請說說看。”劉備歷數了袁術、袁紹、劉表、孫堅、劉璋、張魯、張繡等人。不料,曹操鼓掌大笑道:“這些碌碌無為之輩,何足掛齒!”劉備說:“除了這些 之外,我實在不知道了。”曹操說:“凡是英雄,都是胸懷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氣。”劉備說:“那誰能擔當此任呢?”曹操先用手指指 劉備,又指指自己,說:“當今天下英雄,只有您和我曹操了。”劉備聞聽此言,大吃一驚,手中所持的筷子不覺掉到地上。正巧這時外面雷聲大作,劉備便從容俯 下身去拾起筷子,說:“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曹操笑著說:“大丈夫也怕雷震嗎?”劉備說:“聖人云:‘迅雷風烈必變’,怎能不怕呢?”這樣,把自己聞言 失態輕輕掩飾而過,曹操也就不再懷疑劉備胸有大志了。

  曹操自以為英雄,又心裡害怕劉備與之敵對,一向只是以心相待,沒有當面說出。可 是“酒後吐真言”,不覺順口說出。劉備在此期間一直裝呆,如今卻被曹操一語道破,心中哪能不驚?於是筷子不覺滑落地上。為什麼說是英雄,劉備便舉止失措? 原因是劉備雖投靠曹操,卻始終不甘寄人籬下,始終圖謀東山再起。但是曹操生性機敏,怎會對劉備的失態不生疑心。於是劉備乘雷聲大作,從容俯下身去拾起筷 子,說:“一震之威,乃至於此。”虧此一語隨機應變,平白地把自己的失態行為掩飾過去。又說:“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淡淡一語,妙在有意無意之 間,真是警靈,競把曹操也瞞過去了。劉備隨機應變,借雷巧掩飾自己的失態,使曹操對他沒起疑心,實在機警敏銳過人。

  古人云:“木秀於 林,風必摧之。”鋒芒畢露的人很容易遭到別人的非議和敵視,在政治鬥爭中尤其如此。善於儲存自己,激流勇退,不是消極地避凶就吉,而是為了養精蓄銳,待機 而動,這就是韜光養晦。《周易·繫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據,以存身也。”隱藏自己的才華,隱蔽自己的真實企圖或目的,這是力量不足,處於 劣勢時以保護自己,以待今後東山再起的良謀。善於斷然退避,是一個人博大胸懷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