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三國的故事有哪些

  三國時期各政權謀求統一的戰爭十分頻繁。那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有關三國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有關三國的故事:將帥之材的城府

  從隆中到成都,諸葛亮對天下大事無不了然於胸,故而能在大小戰場上縱橫捭闔。究其神機妙算的本源,乃是知識的功底。作為將帥之材,諸葛亮上懂天文,下 通地理,文能著《隆中對》,武能演“八陣圖”。單說草船借箭的故事,儘管被渲染得近乎浪漫,但卻不是純粹的憑空構想。正像東吳謀臣魯肅問諸葛亮何以知道三 日內必有大霧時,諸葛亮的回答一樣:“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理,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正是這些廣泛而深厚的知識,才使 魯肅衷心佩服“孔明真乃神人也!”

  知識是展大志、行大業的基礎,知識越豐富、越細密,就越能促使思維嚴密、分析透徹,並且在縱橫交錯的知識網狀體系中少失誤而多“錦囊妙計”。簡言之,知識是縱橫捭闔的前提。

  有關三國的故事:巧借浮力曹衝七歲能稱象

  三國時,曹操有一個小兒子叫曹衝。

  曹衝自幼飽讀詩書,反應敏捷,在軍中小有名氣。

  有一天,東吳孫權派人給曹操送來了一頭大象。這頭大象體形偉岸,長鼻闊耳,步履緩慢,十分憨態可掬。

  因大象是南方的動物,北方人很少見到,所以覺得十分稀奇,文武百官都湊上前來看熱鬧。

  大家對大象議論紛紛讚不絕口,有的說那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身子像一面牆;有的說那大象牙像兩柄船槳,耳朵像兩把大蒲扇;有的說大象那麼大,怕是有好幾萬斤吧。

  曹操也在人群中觀象,他見有人提出象有多重的問題,決定藉機考考群臣,於是傳令下去:

  如果誰有辦法稱出大象的重量,主公重重有賞。

  這一下可難住了文武百官。

  他們有的說可以造一根大稱,砍一棵大樹做秤桿,用鎮水的鐵牛做秤砣,有的說把大象宰了,一塊一塊的稱出重量。

  曹操對這些辦法都不滿意:

  這時曹沖走了出來,稚聲稚氣地說:

  “稟告父王,我有辦法稱出大象的重量。”

  “你有什麼辦法呢?”曹操低下頭慈愛地問道。

  曹衝胸有成竹地答道:

  先把大象趕到一條大船上,大船承受了大象的重量,必然會往下沉,然後在吃水線上作個記號:

  這時牽回大象,再往船上裝石頭,等到船的吃水線和水面相平的時候,取下石頭來稱一稱,石塊的重量之和不就是大象的重量嗎。

  大家一聽曹衝這麼一說,才都醒悟過來,紛紛向曹衝伸出大拇指誇讚不已。

  曹操也對兒子的稱象方法十分滿意。他使人按照曹衝的辦法去做,果然稱出了大象的重量。

  有關三國的故事:關羽知錯善改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為漢中王,派司馬費詩為使者,前去傳達命令,任命關羽為前。關羽聽說黃忠被任命為後。氣憤地說:“大丈夫不能與一個老 兵同伍。”不肯接受任命。司馬費詩對關羽說:“成就帝王的事業,不能只靠一個人。從前,蕭何跟高祖劉邦一起長大,交情十分深厚,陳、韓滅亡後,高祖對部將 論功行賞,韓信居功第一,沒聽說蕭何因此而生氣。您雖然與主公的交情很厚,難道就可以因此而看不上別的人嗎?”

  司馬費詩接著說:“如 今,主公由於功高一時,被漢室所器重,由此說來,主公的地位高低,就應該與您相提並論嗎?況且,主公與您猶如同胞一體,休慼與共。我認為不應該計較官職稱 號的高低尊卑、俸祿的多少。我不過是個小小的使者。奉命而來,無非是傳達命令而已,您不肯接受主公的任命,我就這樣回去,對我是無所損害的。只可惜您這麼 做,恐怕將來會後悔的。”

  關羽聽了司馬費詩的這番話,有如夢初醒的感覺。立即接受下任命。

  宋宗元評論說,司馬費詩的話入情入理,關羽即使出於自尊不肯認錯,也不能不為之折服,虛心地採納他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