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茶道的書籍

  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和茶書對茶文化的發揚和傳承息息相關。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唐陸羽所著《茶經》三卷十章七千餘字。

  明朝張源著《茶錄》,其書有藏茶、火候、湯辨、泡法、投茶、飲茶、品泉、貯水、茶具、茶道等篇;

  許次紓著《茶疏》,其書有擇水、貯水、舀水、煮水器、火候、烹點、湯候、甌注、盪滌、飲啜、論客、茶所、洗茶、飲時、宜輟、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遊、權宜、宜節等篇。《茶錄》和《茶蔬》,共同奠定了泡茶道的基礎。

  十七世紀初,程用賓撰《茶錄》,羅廩撰《茶解》。

  十七世紀中期,馮可賓撰《岕茶箋》。

  十七世紀後期,清人冒襄撰《岕茶匯鈔》。這些茶書進一步補充、發展、完善了泡茶道。

  茶道的基本知識

  一、熟悉泡茶要素

  作為茶藝師就要懂得茶葉的化學成分是組成茶葉香味的特質基礎,泡一壺好茶主要有四大要素,一是茶水比例,二是泡茶水溼,三是浸泡時間,四是沖泡的次數。

  二、泡茶用水的選擇

  茶水一是與茶葉的質量分不開,二是當然與水的質量也分不開,最好泡茶的水是要清、要輕、要甘、要活,這樣的水泡出來的茶水味道才屬於上等。

  三、學會品茶

  作為茶藝師還要學會怎麼樣品茶,這是一位綜合的藝術,品茶其實最基本的是要學會觀察茶葉的形象、茶湯的顏色、茶水的味道。

  四、清理茶具

  當品茶完之後,最後一道的工序就是清理茶具,要把茶具完全清洗乾淨後,用乾淨柔軟的抹布抹乾,放置乾淨乾爽的地方,以防下次使用。

  茶道的步驟

  【第一道:淨手和欣賞器具】

  也就是洗手,喝茶衛生很重要,先引茶人荷,請來賓賞茶,然後是賞具:品茶講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鎮的瓷器或宜興的紫砂壺為上,這個都是為了喝茶前有個放鬆心情的準備。

  【第二道:燙杯溫壺】

  就是把茶葉器具都用開水沖洗一次,目的也是為了衛生清潔,同時給茶具預熱,這樣出來的茶的味道更香,將沸水傾入紫砂壺、公道杯、聞香杯、品茗杯中,也有朋友說這叫潔具提溫。

  【第三道:烏龍入宮】

  把茶葉放到器具裡,也就是放茶過程到茶壺裡,名字叫的好聽,程式簡單,表演可以適當加入花式,更具有茶韻。

  【第四道:洗茶】

  將沸水倒入壺中,讓水和茶葉適當接觸,然後又迅速倒出。目的是為了把茶葉表面的不清潔物質去掉,還有就是把沒炒制好的茶葉過濾掉。

  【第五道:沖泡】

  把沸水再次倒入壺中,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別一次把壺倒滿,茶道的程式其實也只是好看而已,只有這步才是平時大家常用的,表演上有即所謂“鳳凰三點頭”,向客人示敬。

  【第六道:春風拂面】

  完全是表現技巧美觀需求,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把浮在上面的茶葉去掉,為的是隻喝茶水不要讓上面浮的茶葉到口中。

  【第七道:封壺】

  蓋上壺蓋,儲存茶壺裡茶葉沖泡出來的香氣,用沸水遍澆壺身也是這個目的。

  【第八道:分杯】

  準備喝茶開始的步驟,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方便加茶。

  【第九道:回壺】

  輕輕將壺中茶水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給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刺激,簡單點說就是給客人每人一杯茶。

  【第十道:分壺】

  然後將茶湯分別倒入每個客人的聞香杯,茶道的程式茶斟七分滿,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第十一道:奉茶】

  把杯子雙手送到客人面前注意倒茶禮儀,以茶奉客的中國古代禮儀之本。

  【第十二道:聞香】

  這個是客人開始獨自感悟的步驟,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最好能有陶醉狀,表示對主人茶的欣賞和讚歎。

  【第十三道:品茗】

  現在終於可以喝茶了,客人用三龍護鼎的姿勢端起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然後放下,可以在談話交流期間繼續如此,顯示茶在交流中的地位和必不可少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