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宜會戰犧牲的將領是誰

  棗宜會戰雖然失敗,但中國軍隊主力尚在,日軍陷入持久戰的深淵。學者提到“假如說棗宜會戰影響了抗戰歷史,那麼張自忠壯烈殉國,就是對我們民族忠義精神的最好傳承。”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棗宜會戰犧牲的將領介紹,希望你喜歡。

  棗宜會戰犧牲的將領張自忠

  “因為戰區全面戰事之關係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拼,現已決定於今晚往襄河東岸進發。到河東後,如能與38師、179師取得連***聯***絡,即帶馬之3個團,奔著我們最終之目標,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

  這是張自忠於1940年5月6日深夜寫給第33集團軍副總司令馮治安的書信,被認為是張自忠的戰前“絕命書”。

  襄河是漢江流經襄陽地區的河段,被當地人稱為襄河。彼時,第33集團軍駐防襄河兩岸。棗宜戰役爆發後,張自忠一面下令襄河東岸部隊分頭迎敵,一面指示西岸部隊做好出擊準備。

  5月3日,河東戰局嚴峻,長壽店陣地被日軍攻佔,日軍第三師團攻佔泌陽,第三十九師團和池田支隊從隨陽發動正面進攻。

  6日晚上,張自忠在快活鋪總部組織將領開會,河東槍炮的轟鳴清晰可聞,會議結束的時候,張自忠丟擲一句話,“我明天過河去督戰。”

  眾將領勸阻,“總司令應該坐鎮,不要去!”張自忠力排眾議,給馮治安寫下了這封“遺書”,最後兩句話是“由現在起,以後或暫別,或永離,不得而知。”

  渡河後,張自忠陸續與各部取得聯絡。河東將士得知張總司令親臨前線,士氣大振。5月11日,張自忠率部冒雨向東追殲逃敵,使敵重創。14日,張自忠率部與南竄之敵激戰於方家集,擊退日軍多次進攻。

  5月15日,張自忠率部到達溝沿裡,日軍第十一軍通訊部隊破獲張自忠總部密碼,知道張自忠所在。日軍第三十九師團調集五六千人和大批飛機大炮向溝沿裡開進。

  15日夜,張自忠舊病痢疾復發,住在村民餘大保家。餘大保的兒子餘有才回憶,“張自忠看到村裡百姓生活貧瘠,還給每家發了10塊現洋。”為了給張自忠養身體,餘大保給張自忠煮了南瓜粥。而因為這頓南瓜粥,溝沿裡附近也有了南瓜店的名字。

  16日,六千日軍合圍溝沿裡,南瓜店戰役打響。

  “南瓜店戰役的核心戰場在溝沿裡杏仁山一帶,張的部隊只有2000餘人,後來邊打邊退,被圍困到長山第五座山腰上。在那裡殉國。”宜城市政協前祕書長、張自忠研究專家向安友說。

  宜城市文史資料記載,“5月16日,血火交織,長山顫抖。”日軍以飛機大炮將南瓜店轟成一片火海。

  據當時負傷後倖存的張自忠警衛員谷瑞雪回憶,他見張自忠最後一面時,張自忠已身負重傷。谷瑞雪忍不住哭出聲來,張自忠卻說:你這小子,哭什麼?戰死沙場,是軍人的本分。隨後,他又臉朝著天,異常平靜地喃喃自語道:“我這樣死得好,死得光榮。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良心很平安,你們快走!”

  日軍在《一位之死》中記述了張自忠殉國時的情形:“他***藤岡***端著刺刀,向敵方最高指揮模樣的大身材軍官衝去。此人從血泊中猛然站起,兩眼死死盯住藤岡,藤岡一等兵從他射來的眼光中,感到一種說不出的威嚴,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這時,背後響起了槍聲,第三中隊長堂野射出一顆子彈,命中了這個軍官頭部,他臉上微微地出現了難受的表情。與此同時,藤岡一等兵像是被槍聲驚醒,也狠起心來,傾全身之力,舉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軀深深扎去。這一刺之下,這個高大的身軀像山體倒塌似的轟然倒地。”

  張自忠犧牲以後,長山槍聲驟停,藤岡從張自忠身上掏出一支派克鋼筆,上面刻著“張自忠”三個字。藤岡後退幾步,恭敬地向張自忠的遺體行了個軍禮。

  當日晚上,張自忠遺體被送往距戰場20裡的陳家集日軍第三十九師團司令部,與張自忠相識的師團參謀長專田盛壽親自核驗。日軍資料記載“專田盛壽舉著蠟燭久久注視張自忠的面頰,突然悲慼地說,‘沒有錯,確為張君。’在場者先是歡呼,繼而是一陣鴉雀無聲的肅穆。”

  日本廣播電臺隨即播報了這條新聞,相比以往傲慢自大的新聞稿,電臺此時說道:張總司令以臨危不驚、泰然自若之態度與堂堂大將風度,從容而死,實在不愧為軍民共仰之偉丈夫。我皇軍第三十九師團官兵在荒涼的戰場上,對壯烈戰死的絕代勇將,奉上最虔誠的崇敬的默禱,並將遺骸莊重收斂入棺。

  蔣介石驚聞張自忠殉國,立即下令第五戰區不惜任何代價奪回張自忠遺骸。

  5月16日深夜,第38師師長黃維綱趕到南瓜店,率隊夜襲陳家集,與敵激戰兩晝夜,終於尋得英烈墳墓,搶回了張自忠的遺體。

  5月21日,張自忠遺體從宜昌運往重慶,當日,宜昌10萬群眾自發會聚到街頭送殯,日軍飛機在宜昌上空盤旋,10萬人無一人躲避。

  1941年5月,黃維綱在長山為張自忠建立了一座紀念碑。

  張自忠殉難地所在的羅屋村七組村民周成芝的父親周守緩曾參與修建長山張自忠殉國紀念碑。周守緩在世時曾告訴周成芝,當時為了把從外地運來修紀念碑的條石運上山頂,村民無償獻出自己的耕牛,因為山體陡峭,累死了七八頭牛。

  “紀念碑建立起來以後,長山老百姓算有了個念想。”60歲的周成芝說,在她的記憶中,長山人對張的紀念從未停止。她父親活著的時候,每年祭日,在路口畫個圈,或者到長山腳下,點上幾張紙,祭奠死去的英烈。

  村民何志元九十多歲了,他還記得當年張自忠帶領部隊到達長山,站在村裡呼喚村民的聲音:“鄉親們,你們出來吧,我們回來了。”

  “宜城人心好,有良心”

  這一個月以來,向安友儼然成了宜城市最忙的人。

  向安友是宜城市政協前祕書長,研究棗宜會戰及張自忠三十餘年,在紀念張自忠的很多事情上,他必須“出面”給出建議。

  1980年,一篇《湖北宜城各界人士清明節舉行祭掃紀念抗日愛國將領張自忠活動》的新聞稿件引起熱議。這是解放以後大陸地區第一篇公開紀念張自忠的相關文章。新聞稿的作者正是向安友。

  當時,向安友剛剛參加工作不久,在宜城統戰部工作。向安友和同事們有意在宜城搞一個張自忠的紀念活動。

  “我知道,我當時所想做的事也有風險,但是去長山腳下的羅屋村考察以後,我覺得,我們官方的紀念已經晚了近四十年,我覺得很慚愧。”

  向安友回憶,他當時注意到,時隔近四十年,1941年建立的張自忠殉國處的紀念碑以及張自忠同難烈士墓依然完好無損。同難烈士墓剛剛加了新土,墓碑處還有剛剛燒過的紙錢。

  向安友所在的統戰部聯合有關部門組織了一系列紀念張自忠的活動。1985年,宜城市建立了張自忠紀念館。從1980年至今,宜城市已經舉辦了三十餘次張自忠紀念活動。

  2014年,宜城市政府在長山開始建設張自忠抗日紀念園。“專案核心工程投資8000萬元,加上景觀道路、綠化,投資總額超過1億元。”宜城市民政局副局長張曉坤說。

  新京報記者來到宜城時,紀念園已經竣工。十里長山槐花飄香,紀念園在青山之間顯得恢弘肅穆。紀念園階梯從長山山頂的紀念碑到山腳下的牌坊共1234階,長達811米。

  牌樓橫批是蔣介石的題詞,“英烈千秋”,對聯是董必武的“裹屍馬革南瓜店,忠勇震瀛寰”。

  牌樓上的題詞是向安友所選。他說,“在南瓜店,遂了‘奔向最終之目標’的巨集願”。

  張自忠紀念園落成,向安友覺得,政府為宜城人完成了一個心願。

  張自忠的女兒張廉雲到過宜城八次,她告訴兒子車晴,“宜城人心好,有良心。”

  “我說藎忱死得好!可以給全體國民留下一個不朽的榜樣……我說藎忱死得好!可以給一些官吏留一個捨身為國盡職盡責的模範……”

  這是1940年7月,馮玉祥為張自忠寫的悼詞。

  宜城市政協副主席張富山說,“你看,馮玉祥悼詞寫得多好,我說藎忱死得好!可以給一些官吏留一個捨身為國盡職盡責的模範。百姓心裡清楚,他們需要什麼樣的官員,我們紀念張自忠,不能只是修個紀念碑,而是要實打實地為百姓謀利益。”

  “長山地區風景秀麗,宜城市一直想把這裡打造成一個景區,為當地找到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張富山說,“為了這個新經濟增長點,市裡也一直在做準備,很注重當地的生態保護。”

  記者在長山地區看到,長山上種植了大面積的槐樹,正值槐花盛開的季節,風一吹來,槐香四溢。在槐樹林中,不時能見到養蜂的農民。

  宜城市民政局副局長張曉坤告訴記者,“市裡每年都要在長山植樹,但因為長山地區缺水,春夏的時候,當地的百姓吃水都困難,所以植樹很困難,一處綠化,要重植三四遍。”他說,長山的綠化花了三十年,就等著有發展旅遊的機會。

  記者注意到,宜城市通往長山的鄉村道路寬達十米,道路兩旁是剛剛種植的綠化樹。張曉坤說,長山地區的百姓以種植水果為營生,便利的交通對他們很重要,趁著修建紀念園的契機,專門拓寬了當地的道路,現在長山的農村道路是省道標準。

  張曉坤說,修紀念園是為了紀念張自忠,另外也是為了推動紅色旅遊,拉動地方經濟。在紀念園的規劃中,包括了很多利民專案,其中包括建設遊客服務中心,讓當地農民進來做生意,張自忠紀念館還準備免費給當地農民發放張自忠的資料,“農民對張自忠和棗宜會戰有了系統的瞭解,可以給遊客當導遊,增加收入。”

  “能夠增加當地農民收入,也是對張自忠的一種紀念。”宜城市一位官員告訴記者,“一個巨人站在這裡,要麼你站在他的背影裡,要麼你走到他的前面,百姓會做對比。”

  棗宜會戰的傷亡情況

  日軍再次在國軍面前顯示了他們的戰力,按第十一軍的戰報顯示,該會戰日軍傷亡僅約7000人,與之相較,我軍承認的戰損為:陣亡36983人,失蹤23000人,負傷50509人,如換算傷亡比率,日軍投入56個大隊,傷亡約佔有效作戰兵力的12.5%,可我軍投入之兵力約54個師,概約38萬人,傷亡高達總兵力29%,或是,有效作戰兵力的45%!---毫無疑問,我軍戰敗。經此一役,第五戰區主力元氣大傷,且重要性急速下降,直到抗戰結束都沒有恢復。

  但是,五戰區的作戰計劃基本上並無問題,會戰開始前,中國方面及時發現日軍企圖,正確判斷日軍進攻方向,採取了相應部署,準備在平漢路武勝關、廣水段先發制敵,襲擾日軍後方,威脅武漢,對日軍進行戰役偵察,破壞其企圖。此計劃雖好,但未能實現。日軍在100多架飛機、200輛戰車掩護下,突圍而出;在3天的圍攻中,裝備較差的中國軍隊給予第3師團以嚴重殺傷,挫折了其銳氣。

  在南線,第33集團軍截擊日軍的部署也是對的,但兵力不厚,通訊聯絡失密,致遭日軍第13、第39師團的反撲,損失較大,總司令張自忠壯烈犧牲。從戰場形勢看,並未完全受制於日軍,還保持著一定的主動性。問題出在對我方部隊戰力的過高估計,而實情是我軍極度缺乏裝備。我軍至少有三個軍為敵重創,但日軍只擄獲山/野炮二十三門,只能靠人力硬攻,打擊力嚴重不足,以致再次上演雖包圍攻擊時,無法將對手全殲或給予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