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會戰發生的背景是什麼

  長沙會戰的持續,使中國軍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中日雙方圍繞長沙激戰達數年之久,足見此城池的重要性。那麼話說回來,當初如此激烈的長沙會戰發生的背景會是什麼呢?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長沙會戰發生的背景分析,希望你喜歡。

  長沙會戰發生的背景分析

  國內背景

  在日本政府的誘降下,國民政府內親日派頭子汪精衛公開投降,並在南京成立偽政府。

  在政治上,放棄過去“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立場,轉而對國民政府採取以政治誘降為主,以軍事打擊為輔的策略。在軍事上,停止對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重點鞏固已有佔領區。在經濟上,加緊經濟掠奪,力圖“以戰養戰”。

  1938年11月初,日軍攻陷湖南北部,長沙岌岌可危。國民黨採用焦土政策,制定焚燒長沙計劃。但一系列偶然因素讓大火完全失控,致30000多人喪生,全城90%房屋被毀,長沙亦成為二戰中毀壞最嚴重的城市之一。 因12日所發的電報程式碼是“文”,大火發生在夜裡***即夕***故稱為“文夕大火”。大火發生幾天後,酆悌、文重孚、徐昆被槍決。1939年薛嶽代理第9戰區司令長官,指揮長沙會戰。

  國際背景

  1938年10月,日軍侵佔廣州、武漢後,由於戰線過長,兵力不足;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財政經濟陷入困境 ;日本國內反戰厭戰情緒開始滋長,統治階級內部因“速戰速決”戰略的破產和對外政策的分歧而爭吵不休;更由於中國人民堅持抗戰,使其稱霸世界的戰略受到極大影響,處處呈現被動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侵略者被迫調整其侵華方針。

  日本分別於1939年和1940年發動了掃蕩重隨棗會戰外圍的隨棗會戰和棗宜會戰,希望國民政府能儘速投降。在這場危及戰時陪都重慶的戰役中,國民革命軍第33集團軍司令張自忠殉國。1940年夏,蒙古族也展開了自發的抗日鬥爭。在歐洲,1939年9月,納粹德國軍隊向波蘭不宣而戰,引發法國、英國向納粹德國宣戰,標誌著綏靖政策的破產,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正式爆發。歐美列強放棄了將歐亞兩洲的法西斯國家力量引向蘇聯的企圖,一反早先要求中日和談的態度,支援中國國民政府進行抗戰。

  在日本改變了侵華方針後,其軍事戰略也做了相應調整。第一,放棄速戰速決戰略,準備長期作戰。第二,明確規定軍事行動要服務於政略和謀略工作。第三,為減少消耗而限制戰爭規模和強度。在作戰範圍上,“如無重大必要不企圖擴大佔領地區”,“力戒擴大缺乏準備的戰線”;在兵力上“為準備今後國際形勢的轉變,要在各方面減少駐屯兵力及兵力的消耗”;在作戰形式上“進行小接觸”,只是在“敵人集中兵力來攻擊時,及時予以反擊,消耗其戰鬥力”。第四,把軍事打擊的重心移向對付其後方的抗日遊擊戰。為儘早結束戰爭,日軍於1939年9月至1940年夏在正面戰場上相繼發動了對長沙、桂南和宜昌的作戰,但並沒有達到預期目的。

  長沙會戰起因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日本再次部分調整了對華戰略。其總體構想是:確保和穩定佔領區,使之成為“大東亞戰爭”的總兵站基地,對國民政府繼續施加軍事壓力,削弱其抗戰力量,並以政略和謀略相結合,摧毀其繼續抗戰的企圖,然後利用“大東亞戰爭”的成果,促使國民政府屈服,實現侵略意圖。

  在其他城市相繼淪喪後,長沙乃國民政府控制下的西南唯一屏障,一旦長沙被攻陷,中國在戰爭處於被動情況下。

  為保住長沙這一戰略屏障,第9戰區先後與日軍第11軍進行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次長沙會戰,並最終引發第四次長沙會戰,也稱“長衡會戰”。

  長沙會戰殲敵數字的疑點

  1、繳獲與戰績不符。戰績和繳獲比率多數為1:5,而大勝的戰鬥一般會在1:3,而第三次長沙會戰號稱斃傷敵軍近5.7萬,繳獲卻只有1200多,繳獲率不到55:1。這嚴重與戰爭常識不符。作為相對應的例子,八路軍和新四軍在1945年勝利前夕共有120萬人裝備37萬支槍;另戰爭期間傷亡60萬,損失槍支20萬左右;八年中自然機械損耗槍支概為4萬支;合計八路軍繳獲槍支在55萬支左右,與其從日軍資料得來斃傷俘日軍53萬,偽軍110萬基本相符。***繳獲比3:1***。

  2、與日軍規模不符。日軍華中派遣軍長期在25萬左右,其中湖北橫山勇所部為5個師團11萬人,因其上游需要防守國民黨重兵囤積的重慶方向,其可投入進攻的部隊也就在6萬左右。兵力不足是其前三次會戰不利的根本原因。如第三次長沙會戰,日軍總計投入30個大隊。不算贛北一部剛好5.6萬人。如果國民黨戰績真實豈不是全殲對手。

  3、與戰役規模不符。戰爭一定的部隊數量和裝備水平在一定的作戰時間裡的戰鬥能力是大體相當的。長沙會戰國民黨投入部隊26萬餘人。裝備重炮數十門。作戰40多天。就號稱殲敵5.6萬。相對應的,遼瀋戰役據解放軍投入兵力近百萬,重炮600多門,作戰47天斃傷敵軍為5.68萬。臺兒莊會戰國民黨投入部隊30萬,作戰40余天,殲敵1萬。從上述對比可看出第三次長沙會戰的戰役規模和裝備水平僅為遼瀋戰役的四分之一左右,與臺兒莊戰役大體相當。

  4、與敵方建制數不符。第三次長沙會戰,國民黨軍並未成建制消滅日軍任何一個聯隊,甚至是大隊。殲滅第七師團所部26、27兩個聯隊。殲滅安崗支隊***坦克第一師團抽調全部坦克組成的旅級純坦克戰鬥支隊***殲滅興安守備隊***旅團級***以及對戰日軍所大量配屬的空軍和重炮部隊消耗殆盡。這樣大規模成建制消滅日軍基礎上獲得的。對比第三次長沙會戰沒有任何建制性消滅,其號稱5.69萬戰績實在是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