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愛的教育故事
陶行知是中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分享。
一
人才、大才和天才
育才學校招收的學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戰災流浪兒童,他們雖然離開了故鄉、失去了爹孃,但是他們都是一群天真活潑、富有聰明才智的孩子,他們都各有自己的愛好和特長,有的愛演戲、有的善唱歌、有的喜愛科研、有的樂於寫作。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剝奪了這些孩子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
陶行知把他們招收進育才學校後,在"因材施教"和"愛"的教育下,經過了一二年的學習和訓練,他們的才華就明顯地表現出來了:音樂組的孩子非但善彈奏、能演唱、會作曲,還能經常為老百姓表演或到大劇院去舉行音樂會;戲劇組、舞蹈組的孩子,非但能演戲、跳舞,而且還能自編、自導、自演,用精彩的戲劇與舞蹈反映出抗日的形勢;繪畫組的孩子們竟能在重慶城市裡舉辦兒童抗敵畫展,多麼了不起呀!周恩來同志稱讚這些孩子們說:"一代勝似一代。"馮玉祥將軍為這些孩子的成長鼓掌。但是,也有那麼一些因循守舊、自己不願進行教育改革的"學者"們,卻在那裡陰陽怪氣地非議陶行知,說什麼:"陶行知丟掉了普及教育來搞'天才教育'了。"
陶行知並沒有因為這些非議而動搖了他"為今天培育抗日的人才,為明天培育建國的人才"的決心。他一心為國育才,因此他理直氣壯地對這些"非議者"給予了答覆,他說:“我不是辦天才教育,我辦的是人才教育。按照每個學生的特長才能、愛好,對他們提出一定的要求,加以定向培養,進行因材施教。這些‘人'才在正確指導下經過‘一'番努力,就轉化成‘大才'***‘人'字上加一橫就成‘大'字***。對‘大才'再進行深入的誘導,學生們自己再出‘一'身力,流‘一'身汗,‘一'定時間之後,‘大才'也就成為'天才'了***‘大'字上加一橫就成'天'字***。
真正的天才是師生經過共同的教學實踐活動,不間斷的樂教樂學而培養出來的。若能為國家、為人民培養幾個‘天才'又有什麼不好呢?"看!陶行知回答得多麼好呀!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我們得到啟發,天才決不是天生而成的,除了白痴以外,每一個孩子只要培養、引導得當,社會關心、環境適宜,再加上他自己的不斷努力,都可以成為天才。陶行知對於培養天才的解釋多麼有道理呀!
二
陶行知向小學生認錯
1932年,國民黨反動派查封了南京曉莊師範學校,師範附屬小學被迫停課。附小的同學們自發辦起了“兒童自動學校”,由學習好的學生當老師,連校長、工友也由學生擔任。整個學校秩序井然,書聲朗朗。
訊息傳出,教育家陶行知寫了一首詩稱讚說:有個學校真奇怪,大孩自動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學生在。
受到讚揚,同學們都很高興。可是有個年僅八九歲的小同學卻找到陶行知,毫不客氣提意見:“照先生的寫法,我們學校算不上‘真奇怪’。”
陶行知一點都不生氣,反而和顏悅色地問:“小朋友你只管說,我的詩錯在哪裡呀?”那孩子指著第二行說:“小孩就不能教大孩嗎?我們學校裡,就有年小的成績好,做大齡同學老師的。要是像先生寫的只是‘大孩自動教小孩’,有什麼‘真奇怪?’”。
“說得對,說得對。”陶行知誠懇地認錯檢討說:“小朋友,非常感謝你的指正,我馬上就改。”說完,把“大”字改作“小”字,成了“小孩自動教小孩”。然後又問:“這樣改行不行?”
小孩咧嘴笑了:“先生改得真快真好!”
三
晴蜓的故事
一天午後,一群小小孩子在田間的小路上奔跑,追逐著一隻蜻蜓。蜻蜓閃著綠瑩瑩的大眼睛,顫動著翅膀,驚慌地上下亂飛。也許是被追趕得昏了頭,突然,猛地撞在樹幹上摔了下來。翠貞撲上去捉住了它,幾個孩子搶著要,叫著嚷著,鬧成一團。
陶行知恰好從村裡走出來,孩子們看見了他,齊聲歡叫:“陶先生!陶先生!”陶先生停下腳步,見他們的捉蜻蜓玩,便慈愛地撫著翠貞的小辮子問:“翠貞,你知道蜻蜓吃什麼嗎?” 翠貞想了一下,回答道:“吃蟲子。”“吃露水”。另一個男孩說。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搶著說:“吃草,吃樹葉,吃泥土!”
陶先生拉著孩子們坐在田埂上說:“還是翠貞說得對。蜻蜓吃蟲子,蒼蠅、蚊子、水裡孑孓它都吃,你們說蜻蜓是不是我們的好朋友?”
翠貞點點頭。陶行知從她手裡取過蜻蜓,高高舉起,陽光下,蜻蜓的圓眼睛一閃一閃的,尾巴一撅一撅的。陶先生又問:“蜻蜓尾巴有什麼用,誰知道?”
“蜻蜓用尾巴在河裡點水。”
“尾巴是指方向的。”
陶行知將蜻蜓小心地翻過去,指著它的尾巴說:“你們看,它的尾巴是一節節的,又細又長。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調整方向。在它餓極時,會將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過,以後又會長出來。”接著他將蜻蜓的頭部對著孩子們說:“它的眼睛很大,結構很複雜,有成千上萬的小眼睛構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蟲子„„”
孩子們入神地聽著,一個小男孩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撫了一下蜻蜓的尾巴。陶行知將蜻蜓舉在眼前,用商量的口吻說:“蜻蜓是吃害蟲的,它是人類的朋友,放了它,讓它為我們去消滅害蟲,好不好?”說著把蜻蜓還給翠貞。翠貞看看小夥伴們,孩子們紛紛說:“放了它,放了它,讓它回家去!”翠貞張開小手將蜻蜓往上一送,蜻蜓忽地墜落下來,在地上掙扎了幾下,又展開翅膀向空中飛去。
陶先生說:“孩子們,我們觀察生物,切不可將它捉來弄死。一隻蜻蜓一年可以為人類消滅成千上萬只蚊子。你們看,它在大自然中飛來飛去,多麼自在,多麼活潑!”
蜻蜓在空中飛了幾圈,很快飛到流水潺潺的河面上,俯衝上升,盤旋翻飛。孩子們注視著它,歡呼著:“嗬,在跳舞呢,看!”
陶行知便由此想到許多學校的生物課,都是將活生生的東西弄死,做成標本,他多次指出:“生物課不要變成死物課,‘生物陳列所’不要變成‘殭屍陳列所’,更不要在無意中培養孩子們殘忍的天性。”他主張把孩子們帶到大自然中去。要認識青蛙,可以到河邊去觀察,要認識小鳥,可以到樹林裡去。這樣,才能觀察到真正的生物,孩子們才能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
四
陶行知的兩隻口袋
陶行知是一位既有言教,更有身教的人民教育家,他律已甚嚴,以身作則。
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而陶行知則"每天四問"。1942年7月,他在重慶育才學校三週年紀念會上提出"四問"的內容,就是每天要反躬自問身體、學校、工作和道德上有沒有進步,進步了多少。他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越大,就越會為非作歹,殘害人民。他曾大聲疾呼,要全校師生"建築人格長城"。
他自己就是用他的實際動來"建築人格長城"的。在育才學校,就流傳過一個關於陶行知的兩個口袋的故事。
育才學校是陶行知和全校師生赤手空拳辦起來的,有時全校師生幾乎無以舉炊,陶行知東張
西羅,左支右絀,迫不得已就停止體育鍛煉,每天改吃兩頓稀粥,以勉強維持生活。在這樣艱難困苦中,有人勸陶行知把育才停辦了算了,但他堅決不答應。他發動全校師生走街串巷,向社會各界熱心人士募捐,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
陶行知帶頭外出募捐,並宣佈一條紀律:募捐來的錢涓滴歸公,在任何情況下,任何人不得藉故挪用分文。他自己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的上衣縫有兩隻口袋,一隻袋公款,一隻袋私款。有一次他到遠處去募捐,走訪了好多地方,募捐了不少現款,袋裡裝得滿滿的。在歸途搭車時,忽然發現放私款的那隻口袋裡一分錢也沒有了,他當時就有一個堅決的想法,決不那用公家一分錢,儘管一天奔波下來,既疲憊不堪,又飢腸轆轆,但仍堅持從十里外步行回校。
當育才學校師生聽到這個訊息後,都非常感動,趕到陶行知先生的住處慰問時,陶行知親切地、深刻地跟大家講起韓非子在《喻志》中所說的一個比喻:"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在現實生活中,小漏洞往往可以釀成大災禍,千萬不要以小失大。陶行知就是這樣"以教人者教已",在"建築人格長城"中做到不留一點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