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長的古代防禦工事

  軍事工程是用於軍事目的的各種工程建築和保障軍隊作戰行動所採取的工程技術措施的統稱。是軍事技術的一部分。軍事工程是土木工程及其他許多工程技術在軍事上的綜合運用。軍事工程是伴隨著戰爭的出現而出現,又隨著戰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提起世界最長古代防禦軍事,想必大家都心中有數了,長城,一個多麼熟悉的名字,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長城。

  ——長城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臺,並用城牆連線起來,形成了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幾乎都加固增修長城。它因長達幾萬裡,故又稱作“萬里長城”。

  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歎它的磅礴氣勢、巨集偉規模、艱鉅工程與防患意義。它融匯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故此,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蹟,它象徵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而永存於世的偉大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世界的驕傲。

  建築結構

  由於年代久遠,早期各個朝代的長城大多數都殘缺不全,儲存得比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長城,所以人們一般談的長城指的是明長城,所稱長城的長度,也就的是明長城的長度,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鴨綠江畔。

  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2009年4月18日聯合公佈,明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56個縣域,總長度為8851.8千米。經過壕塹359.7千米,自然天險2232.5千米。

  歷史意義

  重要分界:中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點所構成的地理環境、氣候特點,決定了整個中國大陸古代經濟、文化大致分為東西兩大區和南北三帶的天然佈局。

  軍事意義: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並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線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這個體系具有戰鬥、指揮、觀察、通訊、隱蔽等多種功能,並配置有長駐軍隊的點線結合防禦工程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