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娃娃家保育隨筆
娃娃的保育工作很重要,既然這樣我們不妨多瞭解有關娃娃的保育隨筆,有利於我們保育工作的開展。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案例描述:
一天午餐時,我和保育員正在給孩子們盛飯菜。
今天,孩子們吃的是紅燒肉, 鹹蛋南瓜和菠菜平菇湯。吃飯開始了,孩子們都吃的可香了。這時,只聽見有個孩子大叫:“老師,你看呀,她把肉扔到我的盤裡了!”我回頭一看,只見小琪把自己盤裡的一些小肥肉都放在了他的盤裡,見我來了,低下了頭對我說:“老師,我不要吃肥肉。”我忙問:“那肥肉給誰吃呢?”她不情願的看我,沒做聲。放學後,我向她的家長了解到:原來,在家裡小琪的奶奶特別疼她,好吃的東西,奶奶都是留給她吃的。
反思:
有些孩子不願意與他人分享,是因為孩子覺得分享就會使他失去他所得到的東西。作為家長應鼓勵孩子在與同伴的交往中,有願意與他人分享的意識。在家裡,家長還要教孩子給家人分東西。例如:當父母買回點心時,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讓孩子分點心,先分給老人,再分給父母,最後給自己。當孩子分東西給家長時,家長應高興的接受下來,並表揚孩子真懂事,讓孩子養成有好東西與大家分享的良好習慣。
現在的獨身子女多, 生活上一般都由父母包辦,有些家長便把對孩子的愛狹義的理解為保證孩子的物質需求,家長為了來表示自己的愛,往往不惜自己節衣縮食,去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卻忽視瞭如何從情感上給孩子以愛撫、同情、體貼和鼓勵。家長只注重對孩子的“養”,而忽視了對孩子的“教”,這就會導致孩子情感體驗貧乏,久而久之,就有可能使孩子在情感上出現麻木、無知的狀況。所以,父母長輩應注意與孩子的情感交流,瞭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及時給予精神上的鼓勵,這樣孩子才會在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迷失方向,更健康的成長。
通過這一次與家長的談話,家長也認識到自己一教育上的不足,要從孩子發展的角度出發,科學的教育孩子。更深刻的體會到教育。更深刻的體會到教育的深奧,也需要不斷地學習育兒知識,使孩子更健康的發展。
篇二
晨間吃點心的時間到了,保育員抱著一箱餅乾走進活動室。滿臉歉意的說:“聞老師,剛才不小心把餅乾掉到地上,摔碎了不少餅乾,你看還能發嗎?”望著這箱餅乾,我決定留下這箱餅乾,利用它對孩子進行一次特殊的教育。
我告訴孩子們,“今天的餅乾碎了很多,很多人可能會吃上碎餅乾。”孩子們頓時七嘴八舌議論開了。接著,我讓他們自願分成兩隊:一對吃碎餅乾,由我分,一隊吃整塊餅乾,由保育員分。結果保育員那裡忙得不可開交,我這邊卻無人問津。正在我失望之時,一隻小手伸過來,我趕緊將準備好的碎餅乾遞給他。回到座位上,這個孩子驚喜地發現,他的碎餅乾比別人多半塊。頓時,很多孩子向他投去羨慕的眼神。這時,我語重心長地告訴大家:“做事不計較多少的人會有意外的收穫。
第二天分發點心,還和昨天一樣我讓孩子們排成兩排,這次,我這邊的隊伍長長的,保育員那邊的隊伍只零落的站著幾個孩子。我知道,很多孩子是因為吃碎餅乾比吃整塊餅乾可以多吃半塊到我這裡來的。但這次,吃碎餅乾的人比吃整塊餅乾的人少半塊。孩子們滿臉疑惑地看著我,我告訴他們:“想佔便宜的人往往佔不到便宜。
第三天發餅乾前`,我向他們講述這些碎餅乾的來歷,以及“凡事要不怕吃虧,多為別人著想”的道理。最後`我告訴大家:“今天吃碎餅乾和吃整塊餅乾數量一樣多,你們還是像前兩次一樣自願兩隊來拿吧。”不料我的話剛說完,孩子們不約而同往我這邊站。發完餅乾後。我又給每位孩子多發半塊餅乾,看這孩子們津津有味的吃著餅乾,我的心甜甜的,我要讓孩子們體會到:把好東西留給別人,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裡的東西都先留給他們,缺少謙讓精神。只有讓孩子們多體驗,才能體會到與別人共同分享的快樂。
篇三
幼兒教育界非常盛行這樣一句俗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而且實踐證明良好的習慣可以讓孩子受益一生,因此,我們第二幼兒園太陽班就進行了"如何培養大班幼兒的良好習慣"的課題研究。經過研究和實踐教育,我們認為要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優良的品德,家長的參與必不可少。那麼,家園如何實施同步化教育才能促進孩子形成好習慣呢?
一、家長要用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的感染和影響孩子。如,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家長先要做到飯前便後洗手、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等;要求孩子不挑食,家長自己在孩子面前飲食不要挑精揀肥;這樣,對於善於模仿的孩子來說定是受益匪淺。
二、父母要轉變觀念。《指南》中建議:"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對幼兒的嘗試與努力給予坑定,不因做不好活做得慢而包辦代替。"所以,父母從小要培養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對待孩子的生活起居,堅持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獨立行走、獨立進餐、獨立就寢等。有時家長不要表現得太能幹,有句老話說得好"懶惰母親,勤快兒",家長要有意識提供孩子鍛鍊的機會。
三、培養要堅持不懈。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有一個反覆練習不斷鞏固提高的過程,一貫性主要表現在家庭中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規則。比如規定孩子起床、進餐、遊戲、學習、看電視、睡覺的時間,開始孩子可能不習慣,有時遇上好看的動畫片非要看下去,父母應堅持要求,不能退讓,有的孩子因此會哭鬧,家長可以不予理睬,進行冷處理,孩子感到哭也沒用,慢慢也就接受了事實。所以,只有堅持要求,才能幫助孩子形成習慣,朝令夕改就難以如意。
四、父母教育孩子要講究一致性原則。主要體現在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應一致,特別是現在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更要注意祖父輩之間對孩子要求的一致。如果家庭成員對孩子所提的要求不一致,會使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聽誰的好,還可能會使孩子養成不同的人面前說不同的話、做不同的事的壞習慣。如吃晚飯了媽媽要孩子把玩具整理好,奶奶保護孫子,說孩子小整理起來費勁,就包辦代替,自己收拾掉了。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又怎麼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家庭是人生最早接受習慣培養的課堂,家庭中的所有成員都是形成幼兒良好習慣的老師,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在父母為孩子餵奶、把尿、哄睡覺時,都有意無意地培養著習慣。孩子進入幼兒園後,家長應該多與幼兒園聯絡,在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要求與做法上要與幼兒園保持一致,千萬不要因為孩子是獨生子女,而過分地遷就孩子,寵愛孩子,或者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長大了再嚴格要求也不遲。格林教授在《決定孩子命運的十二個好習慣》中提到:"形成一個好習慣要21天,而養成一個壞習慣只需要3天的時間,而且,壞習慣一旦養成,改造起來遠遠要比塑造難。"因此,家庭應該與幼兒園實施同步化教育,使孩子更快、更有效地形成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