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和意義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那麼,在元宵節吃湯圓有什麼寓意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的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元宵節吃湯圓的來歷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大約形成於宋代。據記載,唐朝時,元宵節吃“面繭”“圓不落角”。到了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宋代周必大所寫的《元宵煮浮圓子》詩,裡面有“星燦烏雲裡,珠浮濁水中”的詩句。及至明朝,“元宵”的稱呼就比較多了。

  民俗專家表示,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為“湯圓”,因為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天上明月,碗裡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徵著團圓吉利。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調查同時也顯示中國人對傳統節日的傳承和熱愛,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熱愛。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樣的味道。

  元宵節吃湯圓的意義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一首詩說:“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元宵節湯圓

  正月十五吃湯圓,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元宵節吃湯圓的禁忌

  湯圓雖好吃,吃多了也會傷身。從營養學來看,糯米做的皮,豆沙、芝麻等甜餡,都是高糖分、高熱量食品,如何吃湯圓才健康?吃湯圓得注意以下幾方面:

  首先,湯圓雖好吃,但不宜多吃。湯圓屬高熱量、高糖分食品,含有油脂,缺乏營養素,除熱量和糖外,沒有太多營養。

  其次,湯圓不宜在早上吃。早上胃腸道功能最弱,而湯圓外皮大多糯米做的,不易被消化,早餐吃易消化不良。

  再次,吃湯圓時,別吃其它含糖高的食品,同時減少其它主食攝入量。一般來說吃3個湯圓相當於1兩主食。一般主食攝入量在2兩左右,吃湯圓最好控制在五個到六個左右,過量的話會給腸胃造成負擔。

  最後,油炸湯圓少吃。油炸湯圓雖然香脆,但會使本身油脂含量高的湯圓油脂比例更高,能量密度增加,成為更不健康的食品。膽囊、胰腺疾病患者,食用油炸湯圓很可能加重病情。

  對於特殊人群如嬰幼兒、老年人、病後消化力弱者和患有胃腸道疾病的人,建議應忌食湯圓,糖尿病患者應少食或不食糯米湯圓。建議健康成人吃湯圓也要適量,每天50克左右為宜,不要多吃。另外,體重超重或高脂血症、高血壓患者,也不宜過多食用含大量油脂及糖分高的湯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