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什麼是大閱讀答案
何為大師?他既不是頭頂的光環,也不是姓名前的頭銜。大師者,是把學術看得遠大於自身,心中超越一切的是對真理永不妥協的探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大師什麼是大》閱讀材料
①最早發現並引薦陳寅格這匹“千里馬”的,是梁啟超。上世紀20年代,清華國學院剛剛成立,梁啟超向校長曹雲祥力薦陳寅格。曹問:“陳寅格是哪國博士?”樑答:“他不是學士,也不是博士。”曹又問:“他有沒有著作?”樑答:“也沒有。”曹拒絕:“既不是博士,又沒有著作,這就難了!”樑大怒:“我樑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共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曹一聽,十分震驚,這才同意聘請陳寅格。
②陳寅格在國外陸續留學20餘載,潛心讀書和研究,不僅學貫中西,而且通曉三十多種文字。由於他始終對博士、碩士之類的學位淡然處之,所以連大學文憑也沒拿過。幸虧梁啟超慧眼識珠,才使得這位曠世奇才沒有“遺於野”,也才成就了這位日後清華園裡大名鼎鼎的“教授中的教授”。按理說,陳寅格對梁啟超不說感恩戴德,至少也應該禮讓三分。但是,因為一個古人陶淵明,他們之間的恩怨一度被傳得沸沸揚揚。
③陶淵明出生在東晉末期,是我國古代著名詩人,也是有名的隱士。東晉滅亡後,陶堅決歸隱,誓不與新政權合作。他的舉動,關係到所謂的“名節”問題,也引發了後世的長期爭論。作為史學大家的梁啟超,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家之言,他認為陶淵明棄官歸隱最主要的動機,是當時士大夫廉恥掃地,他縱然沒有力量移風易俗,起碼也不肯同流合汙,把自己的人格喪掉。陳寅格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認為陶淵明“恥事二姓”才是可信的。同時,針對梁啟超本人“無論從政還是從教,都不在乎在清朝還是在民國”的做派,陳寅格批評他“取自身之思想經歷,以解釋古人之志尚行動”。
④應該說,陳寅格批評不僅力道十足,而且尖酸刻薄。有好友勸他:“樑公對你有知遇之恩,你這樣做,就不怕別人說你忘恩負義?”陳寅格笑答:“錯了,我這樣做才是對樑公最大的尊重,也才沒有辜負他對我的賞識和抬舉。”那麼,梁啟超又會怎麼想的呢?“飲冰室主人”生性灑脫不羈,當有人嘲笑他“引狼入室”時,他回敬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無論是批評陳寅格還是譏諷我的人,都把我們看得太小了。”
⑤相對於梁啟超所言的“小”,西方著名的社會哲學家馬克思·韋伯曾相應地表述過“大”。有學生問他:“您教書的目的是什麼?”韋伯答:“是讓後來的人超越自己。超越老師就是尊敬老師。”學生又問:“您就不怕學生超越了你反而瞧不起你了?”韋伯大笑:“孩子,這樣想太狹隘了。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在做一件比他們自身還大的事,那就是學術。”
⑥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從17歲開始追隨柏拉圖。他對老師非常崇敬,曾寫了一首詩讚美柏拉圖:“在眾人之中,他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這樣的人啊,如今已無處尋覓!”然而,當亞里士多德思想日益成熟之後,在哲學思想的內容和方法上與柏拉圖出現了嚴重的分歧。他勇敢而堅決地批評老師的錯誤和缺點,結果遭致眾人的謾罵,說他背叛了老師。對此,亞里士多德回敬了一句流傳至今的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我們需要補充一句,這個真理被實踐所檢驗、證明了得。
⑦到底何為大師呢?他既不是頭頂的光環,也不是姓名前的頭銜,除了頂尖的學問、廣博的見聞、寬闊的胸襟,更需要一種超越個人榮辱成敗和恩怨情仇的境界。大師者,是把學術看得遠大於自身,心中超越一切的是對真理永不妥協的探索。
***選自《學習博覽》***
《大師什麼是大》閱讀題目
1.通讀全文,你認為大師什麼最大?
2.對陶淵明歸隱的最主要動機,梁啟超和陳寅恪各持怎樣的觀點?
3.第⑤段劃線句子中梁啟超所言的“小”的含義和韋伯所表達的“大”的含義分別是什麼?
梁啟超所言“小”的含義:
韋伯所表述“大”的含義:
4.第⑥段中劃線句子能否刪去?為什麼?
5.按照作者的標準,你認為梁啟超是不是“大師”?請結合文章內容具體分析。
《大師什麼是大》閱讀答案
1.把學術看得運大於自身,對真理誠摯而永不妥協的探索。
2.梁啟超認為,陶淵明歸隱是因為當時士大夫廉恥掃地,他不肯同流合汙,喪掉人格
陳寅恪認為,陶淵明歸隱是因為“恥事二姓”
3.梁啟超所言的“小”的含義:把學術看的遠大於自身。
4.不能,因為該句體現了議論文論證語言嚴密性的特點,作者意在強調:真理,不能只是個人的主觀判斷,必須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和證明。
5.是,梁啟超著作等身,說明他又頂尖的學問、廣博的見聞;在對待陳寅恪對自己尖酸刻薄的批評上***意思對即可,必須結合文章內容做具體分析,有材料、有觀點方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