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的悲哀閱讀答案

  梁實秋的《考生的悲哀》,為我們傳神地刻畫了一位“投考大學”的學生在考前、考中、考後的種種遭遇及其間的情緒變化、心理波動。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考生的悲哀》閱讀材料

  我是一個投考大學的學生,簡稱曰考生。

  常言道,生,老,病,死,乃人生四件大事。就我個人而言,除了這四件大事之外,考大學也是一個很大的關鍵。

  中學一畢業,我就覺得飄飄然,不知那裡是我的歸宿。“上智與下愚不移”。我並不是謙遜,我非上智,考大學簡直沒有把握,但我也並不是狂傲,我亦非下愚,總不能不去投考。我惴惴然,在所能投考的地方全去報名了。

  有人想安慰我,有人想恫嚇我,有人說風涼話:“考學校的事可真沒有準,全憑運氣。”這倒是正道著了我的心情。我正是要碰碰運氣。也許有人相信,考場的事與父母的德行祖上的陰功墳地的風水都很有關係,我卻不願因為自己考學校而連累父母祖墳,所以說我是很單純的碰碰運氣,試試我的流年。

  話雖如此,我心裡的忐忑不安是與日俱增的。我把鉛筆修得溜尖,錐子似的。墨盒裡加足了墨汁。自來水筆灌足了墨水,外加墨水一瓶。三角板,毛筆,橡皮……一應俱全。

  一清早我到了考場,已經滿坑滿谷的都是我的難友,一個個的都是神頭鬼臉,齜牙咧嘴的。

  聽人說過,從前科舉場中,有人喊:“有恩報恩有仇報仇!”我想到這裡,就毛骨悚然。考場雖然是很爽朗,似也不免有些陰森之氣。萬一有個鬼魂和我過不去呢?

  題目試卷都發下來了。我一目十行,先把題目大略的掃看一遍。還好,聽說從前有學校考國文只有一道作文題目,全體繳了白卷,因為題目沒人懂,題目好像是“卞壺不苟時好論”,典出《晉書》。我這一回總算沒有遇見“卞壺”,雖然“井兒”“明兒”也難倒了我。有好幾門功課,題目真多,好像是在作常識試驗。試場裡只聽得沙沙的響,像是蠶吃桑葉。我手眼並用,筆不停揮。

  “拍”一聲。旁邊一位朋友的墨水壺摔了,濺了我一褲子藍墨水。這一點也不稀奇,有必然性。考生沒有不灑墨水的。有人的自來水筆幹了,這也是必然的。有人站起來大聲問,“抄題不抄題?”這也是必然的。

  考場大致是肅靜的。監考的先生們不知是怎樣選的,都是目光炯炯,東一位,西一位,好多道目光在試場上掃來掃去,有的立在臺上高瞻遠矚,有的坐在空位子上作埋伏,有的巡迴檢閱,真是如臨大敵。最有趣的是查對照片,一位先生給一個考生相面一次,有時候還需要仔細端詳,驗明正身而後已。

  榜?不是榜!那是犯人的判決書。

  榜上如果沒有我的名字,我從此在人面前要矮下半尺多。我在街上只能擦著邊行走。我在家裡只能低聲下氣的說話。我吃的飯只能從脊樑骨下去。不敢想。如果榜上有名,則除了怕嘴樂得閉不上之外當無其他危險。明天發榜,我這一夜沒好睡,直做夢,淨夢見范進。

  天亮,報童在街上喊:“買報瞧!買報瞧!”我連爬帶滾的起來,買了一張報,開啟一看,螞蟻似的一片人名,我閉緊了嘴,怕心臟從口裡跳出來,找來找去,找到了,我的名字赫然在焉!只聽得,噗通一聲,心像石頭一般落了地。我和范進不一樣,我沒發瘋,我也不覺得樂,我只覺得麻木空虛,我不由自主的從眼裡迸出了兩行熱淚。

  《考生的悲哀》閱讀題目

  1.梁實秋這篇《考生的悲哀》,正好為我們傳神地刻畫了一位“投考大學”***猶如今天參加“高考”***的學生在考前、考中、考後的種種遭遇及其間的情緒變化、心理波動。請概述這其中種種遭遇、情緒變化、心理波動情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品以“我是一個投考大學的學生”開頭,通篇採用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試說說這樣敘述有何好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試探究一下本文作者寫作的特色和情感取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生的悲哀》閱讀答案

  1.情境一,考前,中學畢業—迷茫,備考中—焦慮;

  情境二,考中,臨考時—不安,進入考場之後—緊張;

  情境三,考後,等待發榜—憂慮,看榜前—急迫,看榜後—悲喜交加。

  2.一是能迅速的將讀者帶入作品的“情境”之中,時而在傾聽,時而在觀察;

  二是讓作品中俯拾皆是的內心獨白、心理素描顯得更加自然而真實;三是行文的線索,便於感情的抒發。

  3.作者從生活中發現典型,敏銳的捕捉細節,並對其進行恰到好處的藝術誇張與變形處理;詼諧機智的語言,幽默而又深刻。***意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