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話與國語閱讀答案

  所謂官話,就是今天東北話和北京話的混合體,跟現在的普通話很接近。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官話與國語》閱讀材料

  當今的普通話,追根溯源,跟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是滿人統治,的確有那麼點關係。滿人入關之前,其實很多人都會說漢語,但說的大抵是那時的東北方言。所謂東北方言,就是融合了眾多北方話形成的,很接近今天的普通話。當然,滿人也說滿語,這個滿語,經過努爾哈赤引入蒙文,製成滿文,已經成了滿人的“國語”,或者叫清語。

  入主中原之後,滿人統治者一度要求做官的人,無論滿漢,一律要學清語,不僅識滿文,而且會說滿語。就像在全國推行剃髮一樣,實行征服者的文化改造。然而,清語的推廣,卻不了了之。原因是滿人自己,包括皇帝也不喜歡“自己的語言”。因為這樣的文字,僅僅是最高層出於政治目的生造出來的,沒有多少群眾基礎。這個文字裡,沒有傳說,沒有詩歌,更沒有故事。相形之下,漢語裡什麼都有,特別是有滿人極其喜愛的《三國演義》。在沒入關之前,滿人就是雙語並用。入關之後,論武力,他們是征服者,論文化,他們則是被征服者。

  皇帝從小讀書,就是隻重漢文,不重滿文,教滿文的諳達,根本沒有地位。皇帝尚且如此,時間一長,別說漢臣不能說清語,就連滿人大臣也不會說了。大家都在說官話,所謂的官話,就是今天東北話和北京話的混合體。清朝是滿人當家,只能如此,進入民國,北洋政府時代也如此,定都南京的國民黨政府,高層大多為南方人,還是如此,那時的國語,跟現在的普通話,基本差不多。

  幾千年中國的文字,都是統一的。這首先要歸功象形字,音義可以分開,雖然中國人都說方言,方言之間,很多都風馬牛不相及,但不耽誤用同一種文字溝通。其次,要歸功於科舉考試,如果不是持續1300多年科舉考試,無形中在文化人中貫徹了“書同文”的意志,即使是象形文字,也一樣會在使用中出現歧義,有些地區,會逐漸根據自己的方言,造出自己的漢字來,別的地方根本就不認識。每次科舉,雖然取士不多,但大士紳帶小士紳,所有習文之人,讀的都是一樣的書,寫的都是同樣的文章,寫出的東西,自然同文同義了。不可能出現廣東讀書人寫的東西,跟山西人不是一種文法的情況。

  文字如此,說話也類似。做官的人,必須說官話。當年本省人不能做本省的官,一省的官場,官員們都來自五湖四海,大家如果各說方言,漫說同僚之間無法溝通,就是上下級之間,也沒法對話。再說,清朝的規矩,官員上任,皇帝必定要召見一次,哪怕小小的縣令也是如此,如果被召見的時候,一口土語,那麼你說什麼皇帝都不明白,沒法留下好印象。所以,不會官話,對仕途很不利。

  ***摘自《今晚報》,有刪節***

  《官話與國語》閱讀題目

  1、下列選項中,關於“官話與國語”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滿人入關之前,只會說滿語,這個滿語。經努爾哈赤引入蒙文,製成滿文,成為滿人的“國語”,又叫清語。

  B.滿人入主中原後,其統治者要求為官者一律要學清語,不僅識滿文,而且會說滿話,為此,清語成為滿清時期的官話。

  C.所謂官話,就是今天東北話和北京話的混合體,跟現在的普通話很接近。

  D.滿清統治結束後,進入民國,定都南京的國民政府決定,廢除滿清時期官話清語,推行現在的普通話。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滿人入主中原之後,滿清統治者曾一度要求官員一律要學清語,實行文化改造,但最終的結果是他們在文化方面反而成為了被征服者。

  B.清語沒有成為官話的主要原因是文字裡沒有傳說,沒有詩歌,更沒有故事。

  C.滿人入關後,皇帝只重漢文,不重滿文,就連滿人大臣也不許說清語,時間一長,漢語就自然成了官話。

  D.說官話便於同僚和上下級之間的溝通,在加上清朝召見時會給皇上留下好印象,因此,不說官話對仕途不利。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滿清統治者試圖將清語作為官話進行推廣,但因其自身的侷限性及缺乏群眾基礎,願望未能實現。

  B.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方言千差萬別,但文字都是統一的,這要歸功於象形字的音義可以分開和持續的科舉考試。

  C.清語僅僅是最高層出於政治目的生造出來的文字,沒有群眾基礎,缺乏文化內涵,就連滿清皇帝自己也不喜歡,要想征服漢文化談何容易。

  D.中國的科舉考試,在文化人中無形地貫徹了“書同文”的意志。大多數的習文之人,讀同樣的書,做同樣的文章,這樣有利於文字與文法的統一。

  《官話與國語》閱讀答案

  1.C A.“滿人只會說滿語”與原文“滿人入關之前,其實很多人都會說漢語”不符;B.結論“清語成為滿清時期的官話”與原文“漢語是滿清時的官話”不符;D.“定都南京的國民政府決定,廢除滿清時期官話清語”與原文表述不符。

  2.C“就連滿人大臣也不許說清語”於文無據,原文的表述是“就連滿人大臣也不會說了”

  3.D “大多數的習文之人”與原文“所有習文之人”表述不符,範圍被縮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