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之後的平凡人生閱讀答案

  人們往往對名人偉人津津樂道,羨慕不已。對他們的事業讚許有加,感到自愧不如。對於名人之後,又是如何看待的?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名人之後的平凡人生》閱讀材料

  周海嬰——魯迅之子,81歲。

  年輕的時候對周海嬰有種神祕感:魯迅之子,會是什麼樣子呢?有許多關於他的傳說,都有點消極,比如其學習平平,缺乏才氣,曾受到學校老師的批評,等等。都有點惋惜的口吻,言外之意,魯迅的後代已不復周家當年的氣象了。

  其實我們用打量魯迅的眼光來看他的後人,可能有點問題。思想和藝術很難遺傳,這個現象不知道醫學怎樣解釋。周海嬰自應有他的路。他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無線電專業,畢業後在國家廣播事業局工作,退休前擔任廣播電影電視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逃不出父親的光環,有時不是他的問題,而是輿論的問題。

  我在上個世紀80年代認識周海嬰先生。第一次見面是一個下午,他開著一輛很小的臥車到魯迅博物館來。門衛的老大爺不認識他,將其攔住。海嬰很生氣,說這是我的家,怎麼不讓進呢。我便前去解釋,彼此方得以釋然。看到他高高的個子,一身筆挺的西裝,覺得有點港臺人的氣質。那時候大陸人的著裝很土,而魯迅之子的悠然、貴族氣,顯然呈現著他和常人的距離。

  後來總是在會議上見面。那些關於魯迅的會議,他從不發言,手裡帶著相機,不時在會場走動,倒彷彿是個專業的攝影師。他遊離於學界和文壇,反顯得輕鬆、自如。

  我真正與他有了接觸,是做了魯迅博物館館長之後。周先生住在木樨地,家裡的擺設很文氣,書房裡多是與魯迅相關的書籍。各類木雕、銅像,還有書法作品,顯得古雅。他對魯迅博物館的現狀很關心,提出許多意見和建議。在我的印象裡,他似乎把博物館當成了自己的家。慢慢地,我和他們一家人也漸漸親近起來。

  他在談天的時候,偶然說些笑話,幽默的語句不時出來。他說話把別人逗笑了,自己並不笑。據前人回憶魯迅,也有類似的感受,那麼這是父親的遺傳也說不定。他是很直截了當的人,快言快語。也常得罪人,說話偶爾帶刺。有時候與人不高興了,馬上紅臉,憤憤的樣子。

  許多年間,他為了維護魯迅的版權和多家出版社發生糾紛,官司不斷。我總覺得出版社和他溝通不夠,有著隔閡在。有人因此說海嬰看重金錢,批評也偶爾出現過。但他認準了,就堅持,有時甚至寫文論爭。這種韌性,似乎也有魯老夫子的痕跡,在堅守自己立場的方面,他許多時候讓我想起魯迅的性格來。

  周海嬰對魯迅文字幾乎不能說些什麼。1936年父親去世,他才七歲,但他對母親是感情極深的。他在母親那裡,得到了最美的愛,風雨之間,一同走過了童年。由於母親的支援,他學過財會,上過無線電夜校,在輔仁大學社會系念過書,後來轉到北大物理系,最終選擇了科技的行當。晚年他的一件心事,是出版母親的文集,特別是那些被刪改的集子。

  若說他與魯迅最大的差異,是沒有像父親那樣沉浸在思想與文學的思考裡。可是魯迅希望的青年輕鬆且合理的度日狀態,他是有的。他享受了魯迅給他帶來的各種榮譽,也自如無偽地度過一生。這是魯迅精神的果實呢,還是一種偏離,都頗可思量。從魯迅到周海嬰,有兩代人反差極大的空間。中國文化的流變和生存狀況的流變,均於此折射出來。

  沒有創作經驗的周海嬰,在晚年最大的事情是出版了《魯迅與我七十年》。這本書披露的史料很是珍貴,有的是有分量的。一個兒子眼裡的父親,及社會變遷史,總讓我們有新奇的感覺。

  在他80歲的時候,周海嬰之子令飛邀我一起為海嬰策劃了攝影展,一時頗有影響。之後,上百名朋友為他做八十大壽的活動,蕭軍的後人、胡風的後人、馮雪峰的後人等都參加了。那一切都是民間的,沒有官方的痕跡。而且他晚年,與歷經苦難的魯迅友人的後代來往甚多。這一點,是有魯迅的脾氣的。魯迅屬於民間,他也活躍於民間。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許多從奴隸之路走來的人,在他那裡繼續了一個故事。

  在海嬰那裡,我們看到了魯迅精神的片斷。這是一個家族生命的延續,在多難而複雜的八十餘年的生活裡,他恪守了魯迅希望的“不做空頭文學家”的原則,沒有偏離父親的遺囑,一直真實地活著。 ***選自《〈新世紀〉週刊》2011年15期,有刪改***

  《名人之後的平凡人生》閱讀題目

  12.下列對本文的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5分***

  A.周海嬰年輕的時候,學習平平,缺乏才氣,曾受到學校老師的批評,人們對其有點惋惜之餘感嘆魯迅的後代已不復周家當年的氣象了。

  B.上個世紀80年代周海嬰開著一輛很小的臥車到魯迅博物館來,門衛的老大爺居然不認識他,將其攔住,覺得他是個港臺人,西裝筆挺,有貴族氣質。

  C.周海嬰先生家裡的擺設很文氣,書房裡多是與魯迅相關的書籍。他對魯迅博物館的現狀很關心,提出許多意見和建議,他似乎把博物館當成了自己的家。這說明他畢竟他是魯迅之子,逃不出父親的巨大光環。

  D.周海嬰喜歡攝影,魯迅的會議他從不發言,手裡帶著相機,不時在會場走動。晚年活躍於民間,與歷經苦難的魯迅友人的後代來往甚多。

  E.魯迅某些精神的片段,在周海嬰那裡得到了很好的延續。周海嬰恪守了魯迅希望的“不做空頭文學家”的原則,成為一個實幹的文學家,晚年出版了《魯迅與我七十年》,講述了一個兒子眼裡的父親以及社會變遷史。

  13.下列關於魯迅對周海嬰的影響,歸納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周海嬰享受了魯迅給他帶來的各種榮譽,又堅守著自己立場。

  B.周海嬰在晚年的一件心事是出版母親的文集,特別是那些被刪改的集子。

  C.周海嬰做八十大壽的活動,那一切都是民間的,沒有官方的痕跡,晚年,與歷經苦難的魯迅友人的後代來往甚多。

  D.周海嬰一直恪守著父親“不做空頭文學家”的教誨,輕鬆合理真實地生活著。

  14.“從魯迅到周海嬰,有兩代人反差極大的空間。”請說明“反差”的具體含義。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第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請簡述。***4分***

  《名人之後的平凡人生》閱讀答案

  12.CD***A說他“學習平平,缺乏才氣”只是傳說。B覺得有港臺人的氣質,是作者認為,而非門衛。E“成為一個實幹的文學家”錯,《魯迅與我七十年》只是一本傳記式回憶錄,他是科技人員,不是文學家。******答對1個給2分,答對2個給5分。多於2個答案不得分***

  13.B***這是母親對周海嬰的影響。******3分***

  14.“反差”是指魯迅先生是思想和文學的巨匠,而周海嬰只是一個普通的科技工作者。

  ***魯迅和周海嬰的身份差異,各2分,共4分***

  15.內容上寫出人們對魯迅之子的種種猜想,增添了一種神祕感,引起讀者的興趣。手法上先抑後揚,為下文展現一個真實而平凡的周海嬰作了鋪墊。

  ***每點2分,共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