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國際金融研究論文

  國際金融創新是國際金融業發展的巨大推動力,因而,研究國際金融創新對推動我國金融企業改革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際金融研究論文,供大家參考。

  國際金融研究論文範文一: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的關係分析

  [論文關鍵詞]國際貿易 國際金融 關係

  [論文摘要]比較英國和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和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一段時間資本的流動狀況,引入變數,來找出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之間的聯絡。

  如果對貿易和金融的控制由於某個共同原因同漲同落,那麼兩者之間的聯絡則很難說清。分別在兩個不同地域研究這兩個作為研究案例的國家的貿易和金融之間的聯絡,也許有助於解決這個問題他們都在一戰以前都對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採取顯而易見的放任主義政策,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貿易摩擦增多。另一種解釋是兩國都正是地使用經濟計量經濟學工具,接下來的證明中我們也將採用這種方法。

  作者首先研究英美與和其貿易更加密切的貿易伙伴之間的貿易流和資本流與其他貿易國家的不同。顯然,密切的貿易伙伴之間貿易流和資本流都很大。如果與其它國家的資本流動一樣,這是因為在計算中計入了發展水平、殖民地地位、貨幣政策、違約和社會制度。儘管以前的研究都沒有建立貿易和金融模型,但是這些研究都表明這些因素在這兩個國家對貿易和資本流的決定都起重要作用。

  一、經驗統計

  作者又依據已存的一些理論假設,依靠公式模型的理論,可能會發現一些不同的理論和預期得到的貿易和金融在資料上的正相關的關係。下面列舉了一些可能的理論:

  1.金融相當於對貿易的輸入。由於雙方更強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導致了更少的交易成本和更小的風險,更大的國家間的資金流從而產生。但由於更便宜的交易信貸,金融的發展也使得貿易繁榮。

  2.資訊溢位。通過商業活動,產生了貿易聯絡;貿易聯絡加強了兩個經濟體之間的資訊交流,但這也反過來刺激出更大的將金融資本的流動。相反的因果關係也是可以想象的:更強的財政的互動作用何能會導致更客觀的資訊交換,這也會刺激更多的貿易。資訊在公共和私人之間也會洩露。

  3.完全違約和貿易懲罰。貿易的所得可以被用作一旦違約時的懲罰手段。

  4.名聲的間接影響。持續的低風險,在商品合同中的誠信交易可以提升名聲,進而提升長線交易的可持續性。

  5.風險共享和產量劃分。國家間的金融發展和合並推動了風險共享,這就可以根據各國的比較優勢產生更加專門的產品模式,從而提高貿易量。

  6.外國直接投資。由於有建立“出口平臺”的願望,外國直接投資是有動機的。它是由價格因素決定的。FDI隨著貿易的變化而一起變化。當運輸成本太高時,本地市場就需要更多的本地廠家,FDI就替代了貿易。

  基於上面的理論和雙邊貿易、資金流等資料的可靠性,作者假設上面的專案存在一定的關係,這個關係可用於從某個策源國到幾個目的國的資金流:

  ln***Financial Flow/GDP***it = a + b ln***Trade Flow/GDP***it + c Xit + uit

  金融資本流動量由參與國的規模適當規劃,X是其他影響國家間金融流量的變數的向量,u是誤差,使公式保持正常。

  這裡有些單元是在過去某時段的接收部分,它是整個時期的平均資料。典型的資料可以通過不同時段的幾個接受部分的資料獲得。這裡所依賴的變數值用來衡量雙邊金融流入量。類似的,貿易值也可以衡量貿易。可控變數X包括人均收入、貨幣制度等。這些變數值對貿易量、金融流動量、或二者兼有影響。

  ***一***穩健性檢測:其他控制變數

  經過分析,得到一些變數,這些變數反映了其他可能補充對該國的資本流動的因素的貢獻:勞動力增長***通過人口增長率和移民率反映***,人們的資本積累水平***通過教育費用衡量***,自然資源***通過代表出口資源反映***。這四個另外加上的變數沒有對私人部門有很大影響但初級產品變數對公共投資造成了較大影響。

  ***二***穩健性檢測;輔助變數估計:

  作者再次運用工具變數校正貿易潛在內生性的方法進行基準分析,當用貿易的工具變數分析時,貿易對私人和公共投資的影響都要比在運用OLS分析時要大。從結果中得出在該例中貿易金融關係對於由金融到貿易的相反原因引起的內生性保持穩定。

  ***三***穩健性測定:違約和制度

  對圖表的分析可以得出,體制質量對資金流動沒有決定作用。但這並不意味著體制質量對資金流動沒有影響,因為該影響是間接的。討論說明大英帝國繼承了優良的體制,該體制和帝國與高的貿易流相聯絡,促進了更多的資金流。貿易和金融的關係,從表中得出的結論對預設值變數和體制變數並不敏感,事實上是固定的。

  ***四***模型檢測:貿易帝國的互動作用和懲罰理論

  最後,拋掉沒有意義的體制係數,對戰前例子中加入一個關於殖民的變數。關於殖民的係數可以說明貿易對資金流的影響相對獨立國家是強還是弱。關於懲罰假說,表中沒有提供支援。在殖民地貿易對金融的影響並不遜於獨立國家。我們得出貿易和金融在殖民地和非殖民地的聯絡是一樣強的,同時對懲罰理論造成了懷疑。

  二、討論

  在美國情況就不同了,首先要指出的是在兩次戰爭之間,美國的投資並沒有像戰前英國那樣被貿易所引導向私人部門。因為人們公認在兩次戰爭之間時期的貿易比戰前貿易更為不安全而交易成本更高。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多,包括在戰後持續的貿易銳減,金本位的崩潰,更嚴重的貿易壁壘以及增大的交易成本。有可能由於上述問題過於嚴重,從而使得連通私人部門間關係的渠道被削弱了。多年在世界金融領域處於領導地位,給戰前英國足夠的時間來展示這些累積的力量。然而在兩次戰爭期間,在美國霸權建立的早些時候,美國沒有顯示出這種積累。這一在新金融霸權出現期間聯絡的削弱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基於因果累計,資訊及信譽外溢理論的正確性。

  我們接下來指出在兩次戰爭之間所出現強烈的所得效益。這些所得效益對於私人投資和總投資說明了新的霸權是建立在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上的。如果在兩次戰爭之間,信用薄弱,持續時間很短且難以有效獲得資訊的話,美國的投資人將會尋找一個可選擇的訊號來幫助他們找出較好的債務人。這是人均收入可以被視為在該國能可靠經商投資的訊號。這一因素在強烈的貿易-金融關係中尤為明顯。

  最後,要指出的是金本位制對於其他衰退的影響是十分輕微的。在研究中,貿易關係與殖民地地位比起前在投資目標國的貨幣體制更能吸引投資者。金本位制可以看作是貿易變數的一部分。另外一個可能的解釋是許多采取金本位制的國家都是英國的殖民地,把殖民地這一因素和金本位這一因素結合起來看的話,我們可以把金本位制視為殖民地因素的一部分。

  三、結論

  總體結論是貿易-金融之間關係在1870-1913和1920-1929確實存在併發揮作用。通過對於機制等變數的分析可以發現:增長的貿易將導致從兩個霸權國家獲得更多的投資,一戰前的英國和戰後的美國的銀行家走向了世界。

  那些研究資訊與信用有貿易外溢到投資的理論可能會藉助於我們分析中所發現的兩個霸權國家之間的差異。由於英國商人和借款人有足夠的時間來建立相互關係及信用,外溢現象在一戰前更為顯著,而由於美國是新興的霸權國家,缺少在國際貿易和金融領域充當領袖的記錄,這一關係在兩次戰爭間的美國較為薄弱。考慮到這一點,我們發現在兩次戰爭間私人投資的貿易-金融引數較小。

  最終作者對懲罰理論造成了懷疑,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基於因果累計,資訊及信譽外溢理論的正確性。

  有關貿易與金融之間的聯絡的解釋說明應著眼於在各個時期都有效,並加入其他外生變數如政治,帝國,組織機構,運輸成本及其它可以更好的說明這一理論的變數。

  國際金融研究論文範文二:探析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國際金融教學的改革與創新

  論文關鍵詞:金融全球化 國際金融學 教學改革 教學創新

  論文摘要:國際金融業的發展迅速,我國國際金融學科的教學體系明顯落後於經濟體制的轉變和金融業的發展變化,已經很難適應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所面臨的諸多挑戰。為了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跟上國際金融發展的步伐,我國國際金融學科高等教育的教學體制和教學方法等都亟待改革和創新,並能與國際接軌,實現新的飛躍。

  一、我國國際金融學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逐漸提高,我國金融學科建設發展非常迅速,主要表現為全國經濟類院校和非經濟類院校都開始擴張金融學生源。但在“數量”迅速擴張的同時,“質量”並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對照西方國家金融學高等教育的水平以及21世紀我國經濟和金融發展的要求來看,筆者認為當前我國金融學高等教育還存在著以下問題:

  1、金融學高等教育中的專業劃分過細,重複現象較為嚴重。簡單的細化與分割容易使學生形成單純的專業意識和狹窄的知識結構,產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思維模式,這顯然不利於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問題不再是某個國家或某個區域的問題,也不再是某個部門或某個領域的問題,專業設定過細、過專、過窄,既不符合現代金融經濟發展的要求,也不利於學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2、課程體系儘管日趨完善,但至今仍無法與西方發達國家接軌。在歐美,資產定價、公司金融以及新近興起的市場微觀結構是金融學研究的主體,而國內多數高校仍以“貨幣銀行”和“國際金融” 為基調,這兩個領域在國外均屬於經濟學的範疇。這一差異使得我國的金融學高等教育在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上還是以巨集觀金融為主,微觀金融領域的前導課程和基礎課程還相對薄弱,這無法適應當前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業所出現的日益衍生化和日益工程化的發展趨勢。儘管一些條件較好的高校已開始引進美國的原版金融學教材,力圖在一個較高的水準上更新金融學的教學內容及課程設定,但要真正有一個根本性、全面性、本土化的變革,則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二、國際金融學科面臨的新變化

  近十多年來,國際金融學科在國內外發展很快,國際金融教科書也出版了很多,其中許多達到了很高的學術水平。從掌握的資料來看,以下問題越來越成為國際金融學的熱點和重點問題:

  1、金融自由化與發展中國家資本賬戶開放

  經濟金融的全球化,就其從單一國家的角度來講,就是其國內的金融日趨自由化和市場化。而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問題的核心就主要是資本賬戶的開放。如何開放資本賬戶?如何在資本賬戶開放中趨利避害?由於其涉及到匯率制度安排、貨幣兌換、國際收支調節、資本流動的管制與放鬆和國際儲備管理等這樣一些國際金融學最基本和最本質的問題,因而也成為國際金融學關注的重點、熱點問題。

  2、從貨幣金融角度研究開放經濟下內外均衡目標的衝突與調節

  內部均衡目標有經濟增長、價格穩定和充分就業等基本目標和產業結構合理、資源優化配置和可持續發展等衍生目標,外部均衡除國際收支平衡和匯率穩定基本目標之外,還有貿易收支平衡、資本流動平穩、對外金融穩定、貿易條件改善、進出口商品結構升級貿易部門經濟效益提高、對外貿易和外資流入的地區、行業、部門分佈合理等派生要求。而在內外均衡目標的追求中,不僅本身存在著矛盾和衝突,而且也越來越多地受到國外因素的牽制和影響。所以,內外均衡目標的衝突與調節成為各國在開放經濟下在巨集觀經濟與金融調控中必須重視的問題。

  3、與經濟金融全球化、一體化相伴生的區域化金融、貨幣合作的重要性、迫切性日益凸現,各種戰略規劃和構想、各種組織形式和實踐活動不斷湧現,從而使其成為國際金融研究的又一重點和熱點。

  4、以跨國公司、跨國銀行為主體的國際融資、國際投資、國際資本運營和風險管理活動,無論是其規模還是影響,都越來越大,從而使跨國微觀國際金融日趨成為國際金融學的研究內容。

  三、國際金融學的新變化對教學目標的要求

  面對國際金融學的這些新發展, 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如下幾點:

  1、加強對基本理論的講解和分析,使學生在理論的逐步展開中深刻理解國際金融的主要問題,進一步掌握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方法。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只對西方國際金融理論作簡單的介紹和批判、將國際金融理論與基本知識和實務合一的做法已經遠遠不能適應需要。我們應當加強對反映了市場經濟普遍規律的經濟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加強對數學等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方法的運用,並將這一學科的發展方向儘可能地體現在教學中,才能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

  2、堅持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密切關注國際金融領域的新理論、新知識和新實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掌握知識和獲取技能的一般途徑,對於國際金融來說,這一原則更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為一方面全球範圍內國際金融活動極為活躍,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另一方面我國開放程度的加深使外部均衡問題日益突出、內外均衡的衝突越來越引起注意,而這一問題的表現及其解決在我國總的來說還處於萌芽階段,急需我國的高等教育實現新的改革。

  3、注重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組織活動中,要避免學生由於缺乏對基本理論的完整接受和理解而導致的死記硬背和一知半解的學習方法,應該將基本理論講得儘可能的清楚透徹,並多用案例進行具體分析,在課後習題練習與考試或考查中體現出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視,從而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

  四、我國國際金融學科體系的改革與創新思路

  1、國際金融課程教學目標改革

  通過個人的教學經驗以及與其他學者的交流,覺得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對國際金融人才的培養目標進行定位:

  ***1***橫向目標。本文將橫向目標確定為專門培養以下三類金融人才:研究型人才、應用型人才以及複合型人才。培養研究型人才的目的在於培養以深厚的金融理論基礎、紮實的科研方法、較為突出的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經濟學科學研究的先進人才,此類人才有益於我國金融學科的理論發展能夠跟上國際的發展步伐,並能在國際金融的實踐中取得豐碩的成果;培養應用型的人才則主要就是與金融實務相結合,促進我國金融業的發展,與國際接軌。在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又可繼續分為綜合管理型人才、職能管理型人才、外向型人才等各種實務人才。複合型人才的培養則包含了“經濟學+管理學”複合型人才,和“經濟學+其他學科”複合型人才。

  ***2***縱向目標。橫向目標確定以後,還必須對縱向的國際金融專業的學生做好一個系統的分類:對於專科生而言,專門塑造具有必備的經濟學基礎理論和國際金融的專業知識,能夠獨立從事金融實務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對於本科生,則必須塑造理論紮實、綜合素質高、熟悉國際金融實務,並具有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還能夠具有創業能力的高等經濟管理人才。對於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必然將他們塑造成具有深厚的經濟學理論知識、綜合素質高、富有創新力並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高階經濟學管理人才。一般都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理論型研究人才,具有較高的科研創新水平;一部分則是管理型人才,突出的優勢則是熟悉國際上的各種金融實務,能夠在國際貿易之中獨立承擔交流能力,具有很強的經營管理創新能力。   2、教學內容與實際相結合

  根據國際金融學科的新發展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應當把上述的內容儘可能納入教學內容之中。要改革好國際金融學科的教學內容,必須選擇好教材,目前在國內一些高校內所選用的教材的內容較為陳舊,權威性明顯不足,還可能存在一些錯誤;有的教材內容缺乏更新,與現今發展迅速的國際金融實務銜接不上,誤使學生的認識有點滯後,不利於我國國際金融行業水平的提高。有的教材只是一味的學習西方的金融理論,缺乏與我國國情的密切結合,讓學生學習之後無法運用到實際的操作當中去。因此,本著以上的問題,在選擇國際金融系列教材上,應當充分借鑑和吸收國內外成熟和規範的教材體系,另外,由於國際金融形勢不斷變化,國際金融理論與實踐的創新也是層出不窮,決定了國際金融課程教學內容更新較快,而國際金融教材從計劃、編寫到出版發行需要一定的時間,即使是最新的教材,出現一兩年後也會滯後於實踐的情況。因此,國際金融課程教師應將國際金融的教學置身於與世界金融體系接軌的國際化教學之中,密切關注國際金融業發展的前沿動態,不斷充實最新資訊,力爭最大限度地保持教材、課程、教學的時效性。

  3、教學方式與時俱進

  國際金融課程作為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專業課,涉及當今國際金融領域的發展趨勢和基本操作,內容跨度很大,這一特點決定了該課程的教學手段和方式必須多樣化。

  首先,理論聯合實際,推陳出新,新舊結合。國際金融課程具有抽象性、專有性、系統性和綜合性等特徵,要求教師對於教學方式要啟發誘導、推陳出新,針對國際金融這門課程理論性和實務性為一體的特徵,應從當前的國際金融領域的具體例項入手,尋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點,以鮮明的事例,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在教學方法上,由單純注重課堂教學向模擬實戰、社會實踐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轉變。

  其次,研究性教學必不可少。研究性教學是相對於應用性教學而言的教學形式,旨在通過對大量資訊的收集、分析和判斷,創設一種類似於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主的探索、發現和體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理念、創新思維和創新方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國際金融課程由於其自身的專業知識特徵,很顯然比許多其他學科,包括經濟學的一些基礎性課程更具有廣闊性和適用性。

  最後,藉助現代多媒體實現雙語教學,加強與國際接軌。作為資訊革命的產物,多媒體教學的引入使現代直觀教學法可以通過圖文並茂、聲形併兼的方式來介紹國際金融市場的概況,可以更及時、更全面地瞭解和把握國際金融領域的新動態,增加了授課的生動性、直觀性,加大了授課的資訊量。雙語教學作為新興的教學方式,有利於學生更近距離和直觀地瞭解國外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4、考核方式多元化

  為培養合格的適合未來金融業需要的複合型人才,需要從多角度考查學生能力。除了從教學目標、方法、內容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外,改革和豐富考核方式也是實現新形勢下教學目標的重要措施。在總體教學目標確定的基礎上,我們可以結合當前的新形勢,就國際金融教學確立多樣化的合理考核模式,包括圍繞課程內容中所涉及的國際金融熱點問題,結合我國對外開放的實際,有計劃地安排課後查閱資料、組織學生討論、再撰寫相關的探討性論文;將考試方式分成實務考試和理論考試,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模擬實務操作,幫助學生把第一課堂的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能的各類課外學習和學術科研活動,這些安排有助於加深學生對基礎理論的理解和運用。

  參考文獻

  [1]王愛儉.關於優化國際金融學科體系的思考[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5***1***

  [2]王曉軍.國際金融課程的特點與教學方法創新研究[J].理論探討,2008

  [3]王群琳.國際金融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05,9

  [4]張建友.國際金融學科的發展與國際金融專業教學內容及課程設定調整[J].雲南財貿學院學報,2004,6

  [5]蔡慶豐,張亦春.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金融學高等教育改革思路和培養目標設計[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8***2***

  [6]武豔傑.新形勢下國際金融教學的適應性調整淺談[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9,4

  [7]金巧蘭.淺談《國際金融》課程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J].經濟研究導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