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孩子論文

  家庭是記憶開始的地方,是漫長的成長歲月,是出發的方向.過去的記憶和未來的方向將左右一個人的命運,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俗話說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既是搖籃教育,也是終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響,在我們的大教育系統工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近年來,由於家庭教育的不和諧,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產生了許多的困惑:為什麼現在許多孩子學習挺好,但動手能力很差呢?為什麼現在許多孩子多才多藝,但心理素質很糟糕呢?為什麼現在許多孩子在學校是個"乖乖娃",在家裡卻成了"小霸王"?發生在學生身上的種種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一、家庭教育的現狀。

  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必須是良好的學校教育與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結果。然而,教師們常常會發出這樣的感慨 --學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週,難以抵擋家庭消極教育一天。

  現狀之一:教子方法有失偏頗 我們通過深入分析、研究家長的心態和行為後不難發現,當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型別:

  ***一***"望子成龍"型。這是典型的中國特色的家庭教育,佔有相當的比重。家長們因為歷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長過程中的種種"遺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託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對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較高。具體表現在:

  其一、重視分數。孩子不好好學習,是家長最棘手的問題;孩子的功課分數,是家長最關心、最敏感的話題。"學"而優則"獎",已成為許多家長鼓勵子女學習的常用手段,"學習至上,成績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標。於是,家長包辦代替了孩子的家務勞動,一是心疼孩子,不肯過早地把責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於讓孩子幹"雜活",怕影響孩子的學習。倘若孩子考了個好分數,家裡便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長几天都沒有笑容。

  其二、捨得投資。不少家長為子女請"家教"、買《參考》、或者親自輔導,心甘情願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個--一切為了孩子,一切為了孩子的學習,一切為了孩子的分數。除了叮囑孩子學好學校的功課以外,課餘時間又陪孩子去參加作文班、書法班、英語班、美術班、音樂班……在家長的心目中,這完全是一種"責任"。

  ***二***"順其自然"型。這是獨生子女現象出現後,家長因為自身的價值觀的認同而採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認,有的家長是因為懂得遵循教育規律而理智地採取的這種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則是因為忙事業而無暇顧及,或因為自身的侷限而無賴放棄。具體表現為:

  其一、"代理家長"的現象較為普遍。許多家長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讓位於外公、外婆等"隔代人"。於是,長輩們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為"重心"、"中心"、"軸心"。"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時時刻刻牽動著長輩們的心。長輩們那"特別的愛",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經驗,自我服務能力差;熱衷於自我設計,缺乏責任感。孩子許多的不良行為和習慣,就在長輩無微不至的"關愛"中滋生。

  其二、"心有餘而力不足"。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長、成才。然而,強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間差距實在太大。在家長的眼裡,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現實生活中,一個可以領導成千上萬人的企業家,不能說服家裡的一個"寶貝"而找老師"告狀"、"述苦"的現象絕非個別。家長常常感嘆在子女面前,教育"無從下手"、"傷腦筋"。

  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超現實性和不一致性是造成"望子成龍"和"順其自然"的家庭教育方式的主要癥結所在。 所謂的"超現實性",是指家長對待孩子"嚴"而出"格"。他們不能正確、客觀地看待和教育自己的子女;他們往往對自己的孩子都有一種過高的估價和希望,常常用鄰居、同事的小孩的優點去評判自己孩子的成敗,從而導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所謂的"不一致性",是指家長教育孩子"嚴"不入"格"。在情感上,家長都重視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往往忽視教育的點點滴滴。如"頂嘴"、"自私"、"不招呼客人"、"不孝敬老人"等等行為,有的家長往往放鬆對孩子的嚴格要求。長此以往,孩子養成了一些不良行為,家長一旦醒悟,招數使盡亦束手無策。於是出現了學校裡的"乖乖娃"成了家裡的"小霸王"的異常現象。

  現狀之二:孩子的表現差強人意 現實生活中的孩子,由於受家庭和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表現出了種種令人擔憂的"怪圈"。

  "怪圈"之一、崇拜金錢 在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學生對金錢已越來越渴望。在學生的口袋裡,或多或少裝有零花錢。據調查,半數以上的學生擁有個人存款,少則幾百,多則幾千。學生手中有了錢,請吃零食、贈送禮物、請打檯球、玩遊戲機的現象隨之出現;用錢請人做作業、做清潔的現象也不是什麼新聞;特別是"下暴"現象更是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這些不良現象的產生與"崇拜金錢"的社會思潮有著密切的聯絡。

  "怪圈"之二:浪費錢物 我們通過調查後發現,學生經濟收益的主要來源渠道有:

  ***1***測驗考試成績"達標"後的"獎金";

  ***2***替家長買東西時剩餘的"零鈔碎票";

  ***3***家長每天給孩子的早餐費和車費;

  ***4***個體經營者的孩子還有"幫工錢";

  ***5***親戚朋友贈送的錢物……在學生眼裡,這一切全是"得來全不費功夫",因而浪費錢物的現象十分嚴重。他們可以隨意浪費食物,可以隨心所欲地更換文具,衣服鞋帽不時髦新潮就打入"冷宮"。學校門口的地攤,其熱鬧程度並不亞於集貿市場。學校拾到的各種衣物,極少有學生前去認領。

  "怪圈"之三:流行享樂 有的學生對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細營養,穿的要新潮高檔,用的要新奇漂亮。男孩玩的是四驅車、電子遊戲機、變形金剛……女孩拎的是精緻的小包,戴的是精巧的髮卡,看的是精美的卡通書……有的學生上學、放學還要請人接送;有的學生乾脆用錢僱傭"棒棒"背書包;有的學生懶得走路,打的回家讓父母下樓給錢。在家裡過的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

  "怪圈"之四:唯我獨尊 有的小學生在家裡對父母的稱謂已用"喂"來代替。不能不說他不愛自己的父母,不能不說他不尊敬自己的長輩,也許,在他***她***的心目中,或許他***她***更愛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現在的獨生子女,只知受人愛,不知愛別人。缺少互愛精神,對別人、集體的事漠不關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識,對損害別人的利益的事無動於衷,他們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在學生中出現的種種"怪圈",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一些不良意識正在潛移默化地汙染著學生的心靈。消除"怪圈",亟待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必須對家庭教育進行指導和幫助。、

  二、家庭教育的對策

  對策之一:重視教育合力的形成

  只有當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們的教育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學校要充分利用家長學校和家長開放日,利用現代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觀點,全面指導家庭教育。

  1、指導家長"信任孩子"。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對孩子有充分的信心。

  2、指導家長"賞識孩子"。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從小就處在選擇之中,幾乎天天都有己的選擇。

  孩子的興趣就是探索世界,越是不會幹的,他就越想幹,會了就不幹了。孩子是培養教育的物件,不把孩子當寵物,不要剝奪孩子的權利。賞識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賞識孩子所取得的點滴進步,甚至要學會賞識孩子的失敗,讓孩子感到家長永遠是他的後盾。在提高家長認識的基礎上,採取同一的內容,統一的標準來進行教育與評價。學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麼做”。學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實踐為重點,及時反饋,樹立榜樣,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實踐,從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學校包打天下”的被動局面。

  對策之二:重視家庭活動的開展。

  生動、活潑的活動是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教師完全可以以傳統節日為契機,開展豐富多彩的家庭活動。如春節期間開展“受歡迎的小客人,受稱讚的小主人”實踐活動;在婦女節、重陽節期間開展“媽媽好”、“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動;在中秋節期間開展“我愛我家”的系列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家長以“情感”的橋樑,以“親情”為紐帶,適時對孩子進行教育,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對策之三:重視和睦家庭的建立。 父母應該非常精心地營造一個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家庭人文環境。父母應該以自己的言傳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每一個生活細節,讓孩子沐浴在和諧、文明、健康、寬鬆的家庭氣氛中。培養孩子活潑、開朗、勇敢、進取的性格,構造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讓孩子樹立平等、契約、寬容、創新、共生的現代意識,讓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必須是良好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結果。重視家庭教育是現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為了共同的目標,教師和家長必須“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我們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

  篇二

  摘要: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兒童期的智力發展最快,是人智力發展的“關鍵期”。這一時期的小學低年級兒童的智力等各方面的發展又是“關鍵期”中的關鍵期,此時,不僅是孩子打好學業基礎的關鍵期,更是知識技能、個性特徵、情感態度、良好習慣、社會品質各方面養成的敏感期和最佳期。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與新教育理念的逐步推進,以兒童綜合能力培養為目標的素質教育是新時代、新形勢對家庭教育提出的一個目標性的要求。大量事實也證明了成功的孩子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家庭教育的有效性與否對孩子一生將會產生重大影響。可從中國家庭教育的現狀,低年級兒童身心發展特點以及實現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三方面入手進行研究。

  由於我國教育理念處於轉變的過渡期,我國多數家庭教育,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家庭教育仍然不被重視。而現在,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又是學校教育,導致父母更多的將孩子的教育問題推給學校,忽視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礎,自己才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小學低年級學生的一般年齡是7~9歲,處於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變化變得更加有意識,但卻仍然不穩定。這時期的孩子和父母相處時間長,對家庭的依賴性大,很多父母卻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職責或是家庭教育理念出現偏差,使得很多孩子一開始就輸在家庭教育這條起跑線上。這使我們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家庭教育對於兒童,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兒童的重要程度。

  一、中國兒童家庭教育現狀及原因

  1.親子活動較少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普遍原因

  現代著名兒童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在其《家庭教育》中寫道:“一個人知識豐富與否、思想發展與否、良好習慣養成與否,家庭教育應付完全責任。”低年級的兒童由於其年齡特點,在心理和生理上對家庭的依賴是人一生中最強烈的時期,並且大部分時間是在家中渡過,父母對兒童有著足夠的權威和支配作用。如果此時家長不能多與孩子進行親子活動,那麼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必然降低。

  2.缺乏科學理念做指導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

  當今社會不再以“分數”來衡量一個兒童的發展,需要的是對兒童綜合能力的培養,這對於家庭教育的要求也日趨科學化。

  很多家庭對於兒童的教育絕大多數內容都是繼承而不是創新,傳統的“家長制”觀念較強,信奉“黃金棍下出好人”的訓條,對孩子的發展有強硬的較高要求,將自己固定在老一輩對於自己的教育模式內,認為這樣就不會出現問題。但是現在的問題是,社會在發展,對於人才的要求在變化,舊的一套家庭教育經驗在今天已經無法參照。抑或是,過於關注社會的變化,一味地迎合社會用材的需要培養孩子,不顧孩子的身心特點和興趣愛好,特別熱衷於湊熱鬧,趕時髦,強要孩子學拉小提琴、彈鋼琴、繪畫,逼迫孩子走一條由家長規劃好的路,這不但會使孩子過早的失去了童心,更會造成中國家庭教育優良傳統的斷裂和失傳。

  3.逃避教育孩子的責任是家庭教育有效性缺失的關鍵原因

  偉大的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裡指出:“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學素養,那麼不管教師做出多麼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滿的效果。”由於社會將普遍的關注焦點放到了學校教育身上,導致父母對於學校教育的依賴變強,認為教育孩子就是學校的事情,忽視了他們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礎。而從學校的性質來看,它們更多地將學生知識的獲得作為最重要的方面。

  二、小學低年級兒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小學低年級是兒童智力發展的關鍵期

  研究表明:人腦在9歲之前發育速度最快,這個時期大腦的發育正好處於內部結構和功能完善的關鍵期。小學低年級兒童的一般年齡是7~9歲,處在兒童期的中期階段。此階段的兒童,玩的天性開始消退;大腦的抑制能力加強,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的變化更有意識,但自控能力較差,表現出不穩定的狀態;抽象概括、推理能力開始形成,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語言表達能力等各方面水平不斷增強;思維發展水平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而小學低年級兒童正處在這個由量變到質變飛躍過程的關鍵期。 2.小學低年級兒童的社會化發生了質的轉變

  此時的兒童到了學齡初期,開始背起書包上學了。從踏入小學的那一刻起,兒童的社會化也將發生質的轉變。進入學校意味著學生要開始接受學校系統的、有計劃、有目的的知識品德等各方面的培養,“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有一個逐漸適應校園生活新環境的問題。對小學一年級的新生來說,從校園的自然環境到教師同學這樣一種人際關係環境都是陌生的,還有學習的壓力,校規校紀的約束等,這一切都構成了新入學兒童心理適應的嚴峻挑戰。”

  三、寓教於“樂”,全面培養

  1.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態度,激發孩子強烈的學習興趣

  學習態度是孩子對學習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反映傾向,良好的學習態度對學習有推動和增效作用。小學低年級的兒童處於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關鍵期,此階段兒童一個典型特徵就是“好奇”“愛問”,而玩又是兒童的天性,作為家長不能毫無道理地對孩子的天性予以剝奪,而要善於把孩子對玩的興趣引導到學習上來。

  認清學習態度與學習興趣的重要性,明確良好的學習態度離不開學習興趣的支援,學習興趣的培養需要具備良好的學習態度。要了解處於這一年齡階段的孩子們的特點,如自制力差,學習中帶有很大的盲目性,易受外界干擾等。

  家長要用心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多與孩子溝通,掌握孩子喜好,找到孩子的閃光點,不要吝嗇鼓勵;營造民主、平等、求知的家庭氛圍,兒童一起學習,寓教於樂,善於讓孩子在遊戲中收穫快樂;善於利用閒暇時間中對孩子進行培養,讓孩子覺得沒有壓力,情緒得到舒緩,也可以適當利用“報酬效應”,激發孩子學習興趣從而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制訂合理的家庭教育目標,尊重孩子,與孩子共同成長

  進入小學以後,孩子突然間要負起很多的責任,由於小學低年級孩子年齡較小,和父母相處時間長,對父母依賴性大,因此家庭應更多的承擔起幫助孩子成功地由一名“小朋友”向“小學生”轉型的重任,幫助小學低年級的兒童制訂合理的學習目標。

  家長在給孩子制訂目標時,應考慮到孩子的身體和心理承受能力,把目標制訂在孩子能夠承受的範圍內,並留有一定的餘地。儘可能把目標設定得詳細,這樣,孩子在努力的時候也就越有方向。

  3.重視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輔導

  我們既要把孩子當成孩子,又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發展的社會個體,這就需要家長在充分了解與尊重此階段孩子身心發展特徵的基礎上,重視對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輔導,培養其適應社會的能力。增強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尊重與愛的權利和義務、團隊合作能力、獨立自理能力、選擇正確休閒方式的能力、樹立合理消費觀等常識效能力。

  家庭是小學生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的有效性與否對小學生的身心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全面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對孩子要有正確評價,不能有脫離實際的過高要求和急躁情緒,言行舉止應該成為孩子的表率,在孩子的心目中成為可敬、可信的人。讓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方面相互促進,為孩子打造一個更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