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學會包粽子的作文4篇
又到了端午節。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起端午節的粽子。本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學會包粽子的作文,歡迎閱讀。
端午節學會包粽子的作文一
我愛吃香噴噴的粽子,也看過別人包粽子,卻從未自己動手包過。直到今天,我才包起了粽子。
開始動手,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著媽媽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得意了,比想象中還順利地完成了一大半。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就像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排著隊地跳出來。我急得直跺腳,幸好媽媽替我解了圍割掉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氣。哈哈,經過小挫折,總算到了最後的,也是最簡單的步驟扎棕繩。小KS***小意思***,看我大顯身手。地球人都知道,粽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我接過棕繩,先把粽子五花大綁捆了一圈,還認為媽媽她們包的樣子特老土,不好看,就自作主張地用棕繩打了一個漂亮的蝴蝶結,理由很充分,只要不隨便碰到繩子,也是十分結實的。大功告成,我拿起粽子準備放入碗中,可是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繩那短的一部分,只聽得嘩啦一聲,粽葉散開了,糯米們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掉到地上,我只得重新又做了一遍。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三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之後把包好的粽子放進鍋裡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為從鍋裡飄出那粽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端午節學會包粽子的作文二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是沒有被國王採納,他反而被逐出宮中。屈原氣得不得了,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的漁夫得知後划著小船把竹筒裡的米撒向汨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把竹筒盛米改為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舟來紀念屈原。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粽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裡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著在裡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粽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裡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粽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粽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粽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粽子,還要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拿著槳,奮力地划著,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地敲著。“加油,加油!”場外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水手們聽了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非常壯觀、熱烈。
吃粽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端午節學會包粽子的作文三
端午節前幾天,媽媽就從市場上買來包粽子的粽葉、糯米、綠豆等,到端午節那天,就把它們拿出來,用水浸溼,洗乾淨,然後開始包粽子。她拿起一些粽葉,疊成開列一排,隨後一層糯米、一層綠豆、一粒豬肉,最後加上一層糯米把綠豆和豬肉包在中間,再把疊好的粽葉,壓緊,按平,摺疊,最後用線捆住,就這樣一個粽子在她們的手上包好了。
粽子包完後,她就把粽子放進鍋裡,加上合適的水,讓它蒸煮。大約煮到兩個小時吧,廚房裡飄散出一股粽子的清香,深深地聞一口,沁透心脾。這時,饞嘴的我就迫不及待地讓媽媽從鍋裡抓起一條粽子,不管它炙熱燙手,就解開線團,送進嘴裡,用牙齒咬一口,滾燙的粽子,有時弄得我牙齒根,舌頭嘴上頓時起滿了大大小小的泡泡,儘管這樣我還是不肯吐出來,味道好極啦。
聽大人們說,端午節這天有一個古老的故事。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詩人屈原因仗義直言遭革職放逐。眼見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迴天,憤然之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傳說屈原死後,百姓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的還拿出食物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因此,在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等的風俗,以此來紀念屈原。時過境遷,人事物非,可端午節一直流傳至今,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文化。
端午節學會包粽子的作文四
五一長假的一天,爸爸媽媽帶我去鄉下奶奶家做客。奶奶從冰箱裡拿出幾匝粽葉、一盆用醬油浸著的鮮肉,我興奮得說:“今天我們包粽子嗎?我也要包!”奶奶笑著點點頭說:“行!”
奶奶把一部分浸溼的糯米拌上醬油準備包鮮肉粽,奶奶在一部分白淨的糯米里拌上花生,準備包鮮肉粽。餡料一切都擺好了,奶奶和我就圍坐在桌邊開始包粽子。我仔仔細細地看著奶奶的動作,然後自己也抽一張比較大的蘆葦葉子,打算包一個小粽子。先把蘆葦一折,做成一個圓錐形,然後往小圓錐裡放一點糯米,再挑一點鮮肉,接著再蓋上一些糯米。我小心翼翼地用蘆葦葉按在糯米上,三角粽的形狀出現了,我手忙腳亂地把蘆葦葉沿著三角粽的輪廓繞呀繞,可是蘆葦葉好像不聽我使喚,我用力太猛,葉子碎了,不過米倒是沒漏出來,我不知怎麼扎線,奶奶幫我的忙,她一繞一紮就把我的第一個迷你粽紮好了,樣子看上去真醜呀,我想第二個包得好看些。我第二個準備包一個像大人包的那樣的大粽子,可是兩三張棕葉疊在一起後,棕葉會動來動去,米會漏出來,我只能改包一張棕葉的小粽子,俗話說一回生、兩回熟,第二次包果然不再那麼手忙腳亂了,最後關鍵一步:把長長的棕葉繞在粽子外,棕葉不但沒碎掉,輪廓還挺好看的,連線都是我獨自紮成的。奶奶見了我的第二個粽子都讚不絕口:“第一次學包粽子就學得像模像樣,真不錯!”我聽了心裡樂開了花,包得更起勁了,第三個包了個鹹肉粽。
包完粽子燒粽子,晚上,奶奶把燒了半天的粽子盛了起來,我挑出了我包的迷你粽,解開線,嘗上一口,啊,粽子格外鮮美。今天真讓我自豪,我學會了包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