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的五層功夫機器特點

  現如今有很多人喜愛太極拳,不過能夠將太極拳練精的人卻不多,想要練好太極拳就必須要練好紮實的基礎功,然後再循序漸進,那麼陳式太極拳的五層功夫是哪五層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解說陳氏太極拳的五層功夫

  第一層功夫

  學習太極拳要求立身中正,虛靈頂勁,鬆肩沉肘,含胸塌腰,開髖屈膝,達到 心氣下降,氣沉丹田。而初學者不可能一下掌握這些要領,但應按照逐式要求 的方向、角度、位置、手足執行的路線等進行練習。因此,這一階段對身體各 部位的要求不必過於強調,適當地簡化。如對頭和上體要求虛靈頂勁、含胸塌 腰,第一層功夫只要求頭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前俯後仰、左右歪斜即可, 這和初學寫字一樣,只要筆劃對就行。但練拳時,從肢體上看,動作僵硬,外 剛內空,有猛打、猛衝、猛起、猛落,有斷勁、頂勁,系正常現象,只要堅持 每天認真練習,一般有半年時間即可熟練拳架,並且隨著動作質量的提高,將 會逐漸引起內氣在肢體內的活動,即達到外形引內氣的階段。有招熟而逐漸懂 勁的過程,為第一層功夫。

  第一層功夫在技擊方面達到的效果是很有限的。由於動作不夠協調,運動不成 體系,姿勢達不到標準,存在著僵勁、丟勁、頂勁、拳架上有凹凸缺陷處,內 氣僅有感覺,不能一氣貫通,發出來的勁,不是起於腳跟行於腿,主宰於腰, 而是一節飛躍到另一節的零斷勁。所以第一層功夫練拳適應不了技擊。如與不 會練武者較量,尚有一定靈活性,雖用不巧,但知道引進落空,有時偶然把對 方發出,自己卻難以保持身體的平衡。所以稱為“一陰九陽根頭棍”。何為陰 陽?按練習太極拳來說:虛為陰,實為陽。陰與陽,是對立的統一、缺一不可, 二者又可以互相轉化,把二者按十份計算,練到陰陽相等,即為伍陰五陽,這 也是練習太極拳的成功標準。第一層功夫“一陰九陽”,剛多柔少,陰陽很不 平衡,不能做到剛柔相濟,運用自如。所以,在第一層功夫期間,對逐式的技 擊含義不必追求。

  第二層功夫

  從第一層功夫末期,有內氣活動的感覺開始至第三層功夫的初期,為第二層功 夫。第二層功夫是進一步克服練拳時身體內外產生的僵勁、丟勁、頂勁和動作 不協調的現象,使內氣按照拳架動作的要求有規律地在體內執行,達到一氣貫 通,內外協調一致。

  完成第一層功夫,已經能夠熟練地按逐式動作初步的要求來練習,有了內氣活 動的感覺,但還不能掌握內氣在體內執行,其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對身體各 個部位的具體要求和相互配合的關係皆未準確地掌握,如:含胸過度則彎腰弓 背,塌腰過度則挺胸凸臀,因此必須進一步嚴格地要求,準確地掌握身體各個 部位的要求和相互之間的關係,解決矛盾,使之統一起來,達到周身相合***即 內合和外合。內合--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外合--手與足合、肘與 膝合、肩與髖合***,內外俱開,同時開中寓合,閤中寓開,一開一合,開合相 承。

  其二,在練拳當中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即某個部位動作較快,過了,產 生頂勁;某個部位動作較慢,不及,產生丟勁,二者皆違背了太極拳的運動規 律。陳式太極拳要求一舉一動都不離纏絲勁。拳論中說:“纏絲勁發源於腎, 處處皆有,無時不然”。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嚴格掌握纏絲法***即纏繞螺 旋的運動方法***和纏絲勁***即用纏絲法練出來的勁***,需在鬆肩沉肘、含胸塌 腰、開髖屈膝等要求下,以腰為軸,節節貫穿。手往裡旋轉,以手領肘,以肘 領肩,以肩領腰***指的是該側的腰,實質上還是以腰為軸***;手往外旋轉,以 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表現在上肢是旋腕轉膀,表現在下肢是旋踝轉 腿,表現在軀幹是旋腰轉背,三者結合起來,形成一條根在腳、主宰於腰而行 於手指的空間旋轉曲線。在練拳的過程中,如果感到某一動作有不得勢或不得 勁之處,就可以依據纏絲勁順遂調整一下腰腿,以求動作協調,這樣即可使動 作得到糾正。所以,在注意身體各部位的要求,使之周身相合的同時、掌握纏 絲法和纏絲勁的運動規律,是第二層功夫練習過程中解決矛盾的手段和自我糾 正的方法。

  在第一層功夫期間,練拳者開始學拳架,架子熟練就能感覺到內氣在身體內活 動,於是很感興趣,不會有厭倦之感。但有的進入第二層功夫,卻感到沒有什 麼新鮮之處,同時往往對要領產生誤解,掌握不準確,練起來很彆扭,或者有 時候練得非常順遂,發勁也是呼呼帶風,但推手時卻用不上,因此容易產生煩 悶情緒,失去信心而中斷。只有以百折不撓的精神,處處循規蹈矩,刻苦盤架 子,把周身練成一體,一動全動,組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才能達到在運動中不 丟不頂,任其變化、園轉自如。常言道:理不明,延名師,路不清,訪良友; 理明路通,持之以恆,終將成功。拳論中說:“人人各具一太極,但看用功不 用功”。又說:“只要用功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矣!”一般需四年即可完成 第二層功夫。達到一氣貫通的程度,便會恍然大悟,此時練拳信心百倍,越練 興趣越高,欲罷不能。

  第二層功夫初期的技擊表現與第一層功夫的技擊表現一樣,實用價值不大。第 二層功夫末期已經接近第三層功夫,尚有一定的技擊作用。下面按照第二層功 夫中期階段的技擊表現進行介紹***以下第三、四、五層功夫都按中期階段的技 擊表現進行介紹***。

  第三層功夫

  “要想拳練好,比把圈練小”。練習陳式太極拳的步驟,即由大圈到中圈,由 中圈到小圈,由小圈而無圈。所謂“圈”並非指手腳執行的軌跡,而指內氣疏 通。第三層功夫是由大圈而至中圈的階段。

  拳論中說“意氣君來骨肉臣”,即練習太極拳時要著重用意。在第一層功夫中, 思想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學習和掌握太極拳的外形姿勢,第二層功夫時注意力主 要是發現運動中身手內外產生的矛盾,調整身法,達到內氣貫通。進入第三層 功夫,已經疏通了內氣,要求用意不用力,動作輕而不浮,沉而不僵,即外柔 內剛,柔中寓剛,周身相隨,禁忌妄動。但不可只顧想氣在體內如何執行,而 忽視動作,否則,就會產生神態呆滯,致使氣不僅不能暢通,反而會造成氣勢 渙散的病象。所以說“在神不再氣,在氣則滯”。

  在第一層和第二層功夫中,雖已掌握了外形動作,但內外尚未合一。有時應該 吸氣,由於動作僵滯,吸不滿;應該呼氣,由於內外不合,呼不淨。所以,練 拳時要求自然呼吸。而進入第三層功夫,動作比較協調,內外基本上合一,一 般的動作與呼吸能自然準確地配合,但對一些比較細緻、複雜、疾速的動作, 還需有意識地注意與呼吸的配合,進一步使動作與呼吸協調一致,逐步達到順 其自然。

  第三層功夫基本掌握了陳式太極拳內外要求和運動規律,有了自我糾正的能力, 動作比較自如,內氣比較充足。這是需進一步瞭解拳勢的技擊含義和使用方法, 要多練推手,檢驗拳架、內力和發勁,以及化勁的質量。如拳架能適應對抗性 的推手,則證明掌握了拳架要領,進一步下功夫就會更加充滿信心。這時可加 大運動量,增加一些輔助練習,如抖大杆子,以及刀、槍、劍、棍等器械和單 勢發勁,這樣練習兩年時間,一般即可進入第四層功夫。

  第三層功夫雖然內氣貫通,動作比較協調,在不受外界干擾,自己練習的情況 下,內外也能夠合一,但內氣還是比較薄弱,肌肉的活動與內臟器官之間建立 的協調關係還不夠穩固。因此,在對抗性推手和技擊時,遇到一般比較輕緩的 進攻能夠捨己從人,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引進落空,避實擊虛,運化自如。 而一遇勁敵,就會感到棚勁不足,有欲將身法壓匾之意***有可能要破壞不偏不 倚、八面支撐、立於不敗之地的身法***,尚不能隨心所欲,亦不能如拳論中所 說的那樣“出手不見手,見手不能走”。引進和發出對方,也往往生硬和勉強 。所以說:“三陰七陽猶覺硬”。

  第四層功夫

  第四層功夫是由中圈而至小圈階段,功夫已顯高深造詣,接近成功。對具體練 習的方法、動作要領、逐勢的技擊含義、內氣執行,以及注意事項、呼吸與動 作的配合等,都已完全掌握。但練習中還應注意,伸手邁步都須有臨敵之意, 即假設周圍都是敵人。一招一勢,要連綿貫穿、周身相隨,承上啟下皆有中氣 收放、宰乎其中,練拳時“無人如有人”。其練習內容***如拳、器械等***與第 三層功夫相同,只要堅持不懈,一般三年時間即可進入五層功夫。

  第四層功夫在技擊方面與第三層功夫差別很大。第三層功夫是化掉對方進攻的 力,解除本身的矛盾,使自己主動對方被動,而第四層功夫則可以連化帶發。 其原因是,內勁已經非常充足,意氣換得靈,周身組成的體系比較鞏固。因此 在推手時,對方的進攻威脅不大,觸著即便換身法,很容易地將其來力化掉, 表現出隨人之動而不斷改變方向,不丟不頂,內部調整,處處意在人先,動作 小,發勁乾脆,落點準,威力大的特點。所以說:“四陰六陽顯好手”。

  第五層功夫

  第五層功夫是由小圈而至無圈,有形歸無跡階段。拳論中說:"一氣運來志無 停,乾坤正氣運鴻蒙,運到有形歸無跡,方知玄妙在天工"。第五層功夫期間, 動作已經非常活順,內勁十分充足。但需要精益求精,仍然是費一日之功力, 即可得一日之成效,直至身體空靈,變化無端,內有虛實變換,外面看不見, 這才是完成了第五層功夫。

  在技擊方面達到剛柔相濟,鬆活彈抖,周身處處皆太極,一動一靜俱渾然。身 體各部位都相當靈敏,周身無處不似手,挨著何處何處擊,蓄髮相變,八面支 撐。所以說:“唯有五陰並五陽,陰陽無偏稱妙手,妙手一著一太極,空空迎 化歸無有。”

  總之,完成第五層功夫,大腦皮層中興奮與抑制、肌肉收縮預防鬆、肌肉的活 動與內臟器官的活動已建立了鞏固的協調關係,即偶然受到襲擊,也不易使這 種協調動作受到破壞,而能隨機應變。但是還應繼續深造,精益求精。

  陳式太極拳的特點

  ***一***外似處女,內似金剛

  中華武術,門派繁多,僅拳術就有幾百種。各門派都有其獨到之處,歸納起來,不外乎是內外兩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腳踢為主,竄蹦跳躍,騰挪閃戰,攻防含義較為明顯、讓人一看便知是武術。陳氏太極拳則別具特色: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內氣不動,外形寂然不動,內氣一動,外形隨氣而動;以內氣催動外形,上下相隨,連綿不斷,以腰為軸,節節貫串,不丟不頂,圓轉自如,輕輕運轉,默默停止。其功防含意大都隱於內而不顯於外,往往使人誤認為此拳像摸魚--樣,不是武術。特別是老架一路,以柔為主,要求周身放鬆,不用僵力,主要是鍛鍊下盤功夫,使足下生根,轉髖靈活,輸通氣血,練就充足的內氣,意到氣到,氣到勁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撐使身體內外各部建起鞏固的防線,形成一身備五弓的蓄髮之勢,這樣,不遇敵則已,若遇勁敵,則內勁猝發,如迅雷烈風,故外似處女,內似金剛,此為陳氏太極拳的一大特點。

  ***二***螺旋纏繞的運氣方法

  大家見過頭頂碎磚、脖纏鋼筋等,這是硬氣功的運氣方法。內氣運到頭頂上,頭能將磚碰碎;運到脖頸上,能將鋼筋纏繞起來。

  陳式太極拳結合力學和經絡學的理論,採用螺旋纏繞的運氣方法,以小力勝大力,以弱力勝強力。好象用一個小小的千斤頂,就能將載重幾噸貨物的汽車頂起來一樣。所謂太極拳蓄髮相變、引勁落空、借力打人,以四兩撥千斤,皆是螺旋勁所起的作用。故《拳論》講:"虛籠詐誘、只為一轉"從經絡學上來講,經絡是指佈滿人體的氣血通路,源於臟腑,流於肢體,臟腑經絡氣血失和,則神機反常而生疾病,和則氣血流暢而強身延年。太極拳結合經絡學說,以拳術與導引吐納為表裡,拳勢動作採用螺旋纏絲式的伸縮旋轉,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氣宜鼓盪、氣遍身軀";內氣發源于丹田,以腰為軸,節節貫串,微微旋轉使腰隙***兩腎***左右抽換,通過旋腰轉脊,纏繞運動,佈於全身;通任、督兩脈,上行為旋腕轉膀,下行為旋踝轉膝,達於四梢,復歸丹田,動作呈弧形,圓活連貫,一招一勢,承上啟下,一氣呵成,導致氣血迴圈,此為運勁 ***即運氣***,它區別於用勁。這種系統的運氣方法是符合經絡學說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體育運動所少有的。

  ***三***把武術與導引吐納相結合

  導引和吐納是我國源遠流長的養身術,早在公元前幾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記載。漢初淮南子劉安就編成《六禽戲》,漢末著名醫學家華佗又改為《五禽戲》,他模仿禽獸的動、搖、屈伸、仰俯、顧盼、跳躍等動作,並結合呼吸運動,用於治病保健鍛鍊,是後來氣功和內行功的先導,也是道家養生學的基礎。陳氏太極拳把導引、吐納術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協調動作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內外兼修的內功拳運動,這不僅對強身健體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對提高拳術的搏擊技巧也是一個創造性的發展。

  ***四***陳氏太極拳的剛柔相濟

  剛和柔,兩者是相互對立的,然而陳氏太極拳則把剛勁與柔勁揉和在整個套路中,一招一勢剛中寓柔,柔中寓剛,達到剛柔相濟。《拳譜》規定:"運動之功夫,先化勁為柔,然後練柔成剛,及其至也,亦柔亦剛。剛柔得中,方見陰陽。故此拳不可以剛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極之名名之。"為什麼太極拳的勁力要以剛柔相濟為準呢?因有剛而無柔的勁缺乏韌性。易折易損,沒有技擊格鬥的實用價值,只有柔而無剛的勁因失去爆發力也無濟實用。故《拳論》指出:"然剛柔既分,而發用有別,四肢發勁,氣形諸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屯於內而外現輕和,柔勢也。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迫不捷。剛柔相濟,則粘、遊、連、隨、騰、閃、折、空、掤、捋、擠、捺無不得其自然矣。剛柔不可偏用,用武豈可忽耶!"

  剛和柔的變換,從神與氣上來講,是通過隱與顯表現出來的,隱則為柔,顯則為剛。從姿勢上來講,是通過開與合表現出來的,合則為柔,開則為剛 ***即蓄則為柔,發則為剛***。在運勁過程中表現為柔,在運動到落點時表現為剛。因有神氣的隱顯與姿勢的開合,剛柔就能夠充分地表現出來。落點是運動到達盡頭之點,是神顯與氣聚之處,所以表現為剛,除此之外,運氣轉換過程則宜用柔法。陳氏太極拳的每個動作都是有開有合,每個開合動作都有運勁、有落點,落點要用剛勁,其它都用柔勁,以做到剛柔相濟。這是做到剛柔相濟必須掌握的原則,也是練習避實擊虛,蓄而後發,引進落空,鬆活彈抖的基礎。

  ***五***意識、呼吸、動作三者密切結合

  陳氏太極拳是內外兼修的內家拳術,內家拳的動作都是在意識的引導下進行的。意:即心意、意識。陳鑫《拳論》說:"打拳心為主","妙機本是從心發","運用在心,此是真訣"。"以心為主,而五官百骸無不聽命"。"問:執行之主宰?曰:主宰於心,心欲左右更迭執行,則左右手足即更迭執行;心欲用纏絲勁順轉圈,則左右手即用纏絲勁順轉圈;心欲沉肘壓肩,肘即沉、肩即壓;心欲胸腹前合,腰勁塌下,襠口開圓,而胸向前合,腰勁剎下,襠口開圓,無不如意;心欲屈兩膝,兩膝即屈,右足隨右手執行,左足隨左手執行,兩膝與左右足皆隨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不得不從乎心也。吾故曰:心為一身執行之主宰。以上所言,即是心意與動作的關係。《拳論》又云:"打拳以調養氣血,呼吸順其自然……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玄關。......輕輕執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執行。"由此可知,意識、呼吸和動作三者的密切關係。在走架子時,一舉一動都是在意的指揮下,將手、眼、身法、步法的協調動作和呼吸有機的結合起來,開呼蓄吸,順其自然,心意不可使氣,輕輕運轉,成為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

  ***六***實戰性的競技運動一一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

  武術自古以來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種分部練習法,而摔法只講摔,不阱打,幾千年來就一直獨立發展,其他四種雖也綜合鍛鍊,但仍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長拳短打"之稱,也就說明這種分歧。與戚繼光同時代的名手,如山東的"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長。同時,由於踢、打、拿、跌四法在實踐中有較大的傷害性,因此,歷來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徵性的練習,這就為花假手法開了方便之門。而前人所苦心積累的點滴經驗,也因實踐不足,很難提高技擊水平。這就是我國古代一些著名拳種在教傳之後"失其真意"或競技無一人傳習的原因之一。

  陳王庭以沾、粘、連、隨、掤、捋、擠、按為中心內容,在螺旋纏繞的基礎上,創造了陳氏太極拳雙人推手法,練習大腦反應和面板觸覺的靈敏性,綜合了踢、打、摔、拿、跌等競技技巧,並且還有所發展。譬如拿法,它不限於拿人的關節,而是著重拿人的勁路,這就高於一般拿法的技巧。陳氏太極拳這種推手方法,技擊性較強,因此對發展體力、耐力、速度、靈敏和技巧都是行之有效的。這種推手方法代替了假想性和象徵性的花假手法,解決了實習時的場地、護具和特製服裝等問題,成為隨時隨地兩人可以搭手練習的競技運動。雙人粘槍法也同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