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國學經典論述題目及答案

  大學中的國學經典的考試,常以論述題的形式來考察。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大學國學經典論述題的題目及答案,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大學國學經典論述題一

  題目:簡要論述孟子“仁政學說”的主要內容

  答:孔子首創仁學,孟子繼承並發展成為仁政學說,這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具體表現在:

  在政治上,仁政主張“王道”,反對“霸道”,反對兼併戰爭。孟子認為,王道是重視道德教化非強權的政治觀,王道就是“以德服人”,依靠仁德的感召力使天下來服,使百姓心悅誠服。霸道是憑藉實力的強權政治觀,霸道就是“以力服人”,依靠武力、刑罰壓服百姓,通過兼併戰爭統一天下,因而就會失去民心。孟子認為,兼併戰爭是造成人民困苦和各種禍亂的根源,因此必須制止兼併戰爭。孟子反對兼併戰爭,但不是籠統地反對一切戰爭。對於商湯、文武領導的推翻暴虐王朝的正義戰爭,孟子是支援和讚揚的。

  在經濟上,仁政主張減輕賦稅和制民之產。孟子反對統治者對人民巧取豪奪,認為取之於民應有一個限度。主張“省刑罰,薄稅斂”,減輕人民負擔;主張關卡與市場只稽查不徵稅,開放水域、山林,以利人民。什麼是制民之產呢?就是國家分配給每家農戶百畝之田,五畝之宅,讓他們吃穿自給自足,上足以贍養父母,下足以撫育妻兒。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人民有了土地,有了固定的產業,才會安居樂業,才不會去觸犯刑律。如果農民沒有土地,沒有“恆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輕則違法,重則造反。

  在思想文化方面,仁政主張興辦學校,加強教育。興辦教育的目的是“明人倫”:“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引導人民向善,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建立一個人民安居樂業,道德情操高尚,和諧***的社會,這就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社會。

  大學國學經典論述題二

  題目:簡要論述孟子“性善論”的主要內容

  答:孟子認為,人向善的本性是天生的、與生俱來的,不是從客觀外部世界所取得的、不是後天形成的,只是人們不曾領悟罷了。《孟子 · 告子上》雲:“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意思是說人人具有先天的“四心”,人人都有成為堯舜的可能。為了證明這個觀點,孟子舉例說,當人們突然發現一個小孩將要掉到井裡,都會產生一種驚駭憐惜的心理而想去救他。

  這種心理的產生,並不是他要同這個小孩的父母結交,不是為了在鄰居和朋友中博取名譽,也不是厭惡這個小孩的哭聲才這樣做。而是因為人的本性中存在著一種共同的“善心”,亦即“不忍人之心”。當人們看到小孩將要落水的瞬間,這種心理就會發生作用,促使他趕快去救人。如果沒有這種不忍之心,就不是人。

  孟子認為,在人性問題上,上自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是一樣的、平等的。當然,先天的“四心”是成為堯舜的必要條件,能不能成為堯舜還要看後天人們對“四心”的擴充和發揚,包括人們主觀的努力、道德的教化、環境的影響等各個方面。

  人作為生物的自然屬性,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孟子的論題;孟子論述的是人的道德屬性,而道德屬性是社會的產物。當然,不同時代不同階級有不同的善惡標準。孟子所說的仁、義、禮、智“四端”,其內容是兩千年前的封建道德原則。

  孟子是中國思想家中第一個系統地論述人性善的哲人。當然,在我們今天來看,所謂人性,只有具體的人性,沒有抽象的人性。

  大學國學經典論述題三

  題目:民本主義思想在朱熹的政治生涯和學術思想中有何鮮明體現

  1、朱熹的“天理”所欲去的“人慾”首先是針對以皇帝為代表的上層統治階級而不是廣大民眾的

  2、朱熹為官始終注重民生疾苦,注重社會財富的分配和司法活動的公正合理。

  3、朱熹最痛恨和一有可能便予以制裁、約束、引導的都是那些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觀念上對普通民眾巧取豪奪、濫施淫威的社會階層***貪官汙吏和豪強、奸商***。

  4、朱熹的教育活動全面體現孔子的“有教無類”原則。

  5、朱熹的教育思想中的富人教育觀十分珍貴。這是實現他的民本主義願望的一種內在要求

  6、宋朝皇帝普遍濫用大赦,朱熹對此表示反對。但其出發點主要是體恤貧弱民眾的疾苦。

  7、朱熹為官的風格是“親民”和“愛民”。當然民眾也敬愛他


看了大學國學經典論述題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