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國學經典的影響

  學習國學經典,能砥礪我們的品行、健全我們的人格,使我們成長為德行高尚、知識廣博、行為優雅的現代中國人。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國學經典教育是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的對立物是專業教育。專業教育狹隘地讓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為從事特定的職業做準備。它試圖通過早年的學校教育,使受教育者一勞永逸地學得終身受用的知識和技能。然而,過早的專業學習、過細的專業劃分,嚴重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不僅如此,由於人才的培養需要一定的週期,甚至是比較長的時間。當學生經過數年學校教育,學成單一的技能畢業時才空缺,也許已經由於轉崗或在職塔訓等其他途徑而得到補充。而僅僅擁有專業技能的人,既缺乏較高的綜合素質,也沒有其他技能,勢必很難適應社會的需要。

  通識教育不是為了培養某種特定的技能,:也不是為受教育者謀求某種職業而做準備。它的目的不是獲得具體有用的知識,而是要發展獨立思考的能力。它不在於叫人思考什麼,而在於叫人如何思考。它精心設定包括文學、歷史、哲學、藝術以及科學原則和方法在內的一系列課程、旨在促進學生對真、善、美的崇敬之心,旨在喚起學生對一切偉大、深邃、美麗事物的敏感和驚奇,同時也讓學生了解人類在探尋知識過程中思考的重大課題和運用的基本原則。因此,以經典閱讀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是西方通識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西方通識教育的核心內容只有"西方文明"和"經典研讀"兩大門類。一些具體的課程,都是在此基礎上生髮出來的。

  我國的通識教育,也有必要以中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經典為核心,以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三百千千"、唐詩宋詞、《四書》、《五經》等為主要學習內容。學習國學經典,也就是在與我們的"先聖先賢"對話和交流,在一步步地楔進我們的歷史和傳統。通過國學經典教育,可以親近我們的祖先,領會他們的旨趣,把握他們的神髓,形成恢弘的歷史意識,從而能對各種事務應付裕如。由於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未來具有不確定性,作為家長,不能簡單快捷地給予孩子多少"黃金",而是要花費必要的時間和耐心,讓孩子通過學習國學經典,接受通識教育,學會"點金術",從而令人信服地勝任任何職位,駕輕就熟地精通任何學科。

  國學經典教育是博雅教育

  香港嶺南大學前任校長陳坤耀曾解釋博雅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教導人"學識廣博,生活高雅"。北京師範大學的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則是博雅教育的另一種表達。"博雅"一詞由"博"、"雅"兩個單字組成,分別說的是知識和為人兩個方面:"博"就是要具有淵博的知識和多方面的技能,"雅"就是要德行完美,氣質優雅,擺脫庸俗,走向卓越。

  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樣與自己的傳統如此決絕。近一個世紀以來,主流意識對於我們祖先的傳統和文化一直持鄙薄、仇視和批判的立場。很多人之所以會狠心的用手割斷自己的"臍帶",挖掉自己的"心",***許嘉璐先生語***,大抵是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不瞭解傳統,基於從眾的心理,人云亦云;一方面是因為近代以來國力不振,國勢衰頹,傳統文化被當作了替罪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認為國學經典內容沒有實際用處。在是否有用,特別是這種用處能否看得見作為評判尺度的前提下,國學經典的學習才長期處於被忽視、被輕賤的尷尬境地。

  實際上,在西方教育中,一直存在著和中國古典教育在具體內容上不同,但精神實質相一致的博雅教育。其目的是培養具有高度古典文化修養的傳統精英,其核心內容是經典文字研讀、古典語言訓練和古典文化薰染。英語紳士有句名言:雖然希臘文、拉丁文對於管理印度殖民地毫無用處,但只有精通希臘文、拉丁文的人,才能統治印度。在古代中國,雖然《四書》、《五經》和八股文沒有提供治國經邦的具體策略,但它們卻是訓練治國之術的有效手段。只有精通《四書》、《五經》和擅長寫作八股文的人,才可能以此開啟科舉之門,參與國家管理。

  知識和道德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國學經典所代表的傳統學問,更是具有極為厚重的倫理色彩,所謂"學優者德厚,學淺者德薄"。學習國學經典的過程,不僅是增進知識的過程,不僅是"把知識消化於生命,轉化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過程,而且具有薰陶氣質、變化性情、提高涵養的意義。國學經典教育不僅培養文義通曉、才華擅長、經書熟習、學問通徹的博學之士,更是要培養行誼謹厚、立品端正、品行端方、敦品勵行的謙謙君子,歸結到一點,就是要既博又雅。

  ·國學經典教育是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作為應試教育的對立面提出來後,得到舉國上下的廣泛認同,但在實際操作層面,很多人簡單的把素質教育等同於撇開教材的學習,開設琴棋書畫等培訓班,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素質教育就這樣被曲解成了技能的培養。

  那麼,何謂"素質"呢?素質是指人或事物根本性的結構,具有基礎或前提的意義,並蘊含著無限發展的可能。"素"有白色的、空無的、本來的、最初的意思:"質"則有形體、根本、質地的意思。所謂素質,實際上指的是可為各種具體技能提供依託和基礎,又潛藏著發展的動力,並且能夠突破侷限,具有無限可能性的統一體,並不斷完善和優化素質結構的活動和過程。

  只有觸及人的素質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打一個比方,素質好比一塊土地,而各種技能,不過是土地上生長出來的莊稼。土地為莊稼的生長提供了依託和基礎,使得種子所具有的發芽、生根、開花、結實的潛能得以實現。素質教育,好比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工作。下下棋、彈彈琴,乃至學校繪畫、唱歌和跳舞,不過是在素質的沃土上栽種一些花草,而並不是根本地改良土地;不過是在素質的模板上增加一些案圖,而並不是改善這模板的結構。說到底,學習具體技能師僅僅著眼於"器"、"用"、"末"的問題,而不是著眼於"道"、"體"、"本"的問題,都並沒有抓住問題的癥結和關鍵。

  國學經典教育不僅與素質教育具有一致的指向,而且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不二法門。表面上看,國學經典教育不直接養成某種技能,是一種"無用術",但它實際上是從更深厚和高遠的層面做好夯實基礎、調整結構、完善素質的工作,是一種源於根本、專注根本、為著根本的教育。浸潤在國學經典中,能感受和體味經典世界所蘊含的古人的思索,從而獲得智慧和力量。所以,國學經典是鍛鍊思維能力的工具,具有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意義。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經典常談》中指出的那樣,"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國學經典教育對於提高人文素養也具有任何教育內容所難以比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