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三則讀後感

  《論語》在其成書後即作為一個整體在思想層面對後世產生影響。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今天我讀了《論語三則》。其中的一則,講的是孔子說的話。但有一句讓我深有感觸。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這句話講的是:幾個人一塊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我選取那些有點學習,看出那些缺點改正它們。

  在現實生活中,就有這樣的例子:比如在我們班裡,就有很多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例如小丁同學***丁雨森***,小李***李雲龍***小王***王卓***等很多同學。就說昨天吧。老師讓沒改完卷子的爬黑板寫,可是我就差最後一道題了,但是就是不會改,這時候小丁走過來給我講了一下我就會了。

  所以說孔子的話都很值得我們學習。

  篇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我的腦海裡又似曾迴盪起前幾日全班同學齊誦課文《論語》三則時的情形,現在回想起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所說的話,真是令我感悟至深啊!

  《論語》是古時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與他的弟子們在教學當中所總結出來的教學方式和一些倫理道德。以學和義為主宰,而課文中的三則是孔子交代後人,傳授與練習相結合,學思並重,要謙虛、修身養性之道。

  讀了《論語》我感悟深刻,尤其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其大意是:學習的東西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從中我明白了要實事求是,不能欺騙自己,最後一事無成。其實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比如說,老師講了一個知識點,問大家會不會,幾乎沒有人說不會,可是真正的結果只能做題後揭曉,錯的至少有5個人,其實他們最終所欺騙的實際是自己啊!

  讀了孔子的《論語》我真的領悟至深、受益匪淺啊!

  篇三

  眾所周知,論語每篇的標題是以文章的前二個字來命名的,當然除去“子曰”,因為,這兩字出現的頻率太高。

  為政篇,初步看去,好像比較亂,好像並不是在說為政,而是在講孝,講君子,將信用。其實,都是在圍繞為政這個主題展開的,第一句是主旨,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接著,孔子從思無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從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孝無違、孝敬,從君子不器,先行言後從之,周而不比,……

  以上這些說都是在圍繞一個字展開——德,德代表著禮,代表著孝,代表著君子。曾國藩曾說過,德者,若水之源,樹之本;才若水之流,樹之葉,大概是這個意思,大概也是受我們偉大孔子的思想影響。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有兩句關於談論學習的經典名言,“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能很多人會以為這兩句出自學而篇,沒想到卻是在為政篇,乍看,我也是頗覺新鮮,過後,我覺得也很正常,無論從政,為學,都是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一個迴圈往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是肯定要注意學與思的結合,這也就是為什麼高學歷的人才,有時候,某個專業的問題跟他所研究的專業無直接的相關性,但卻能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效果,玄妙之門也!

  最後,有一點對現在為政者都頗具借鑑意義的是:

  子張學幹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這段話我覺得現在有志於從政而又摸不著門道的人,可以用心慢慢去琢磨,去悟,在中國的政治裡,這絕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比馬克思的資本論都更厲害。對於剛從大學畢業長期處於象牙塔裡的莘莘學子而言,更是值得謹記!

  當然,學而篇談到與朋友交很重要的一點——信用,其實,為政也一樣,這不,孔子就說了,“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就像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誠信,是做人的根本,是前提,所以,無論你是從政,還是為學,都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