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經絡養生

  經絡是經脈與絡脈的總稱,意指周身氣血執行的通道。現代社會經絡養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經絡養生的相關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經絡養生簡介

  經絡是經脈與絡脈的總稱,意指周身氣血執行的通道。經絡是古人在長期生活保健和醫療實踐中逐漸發現並形成理論的,它是以手、足三陰和三陽經以及任、督二脈為主體,網路遍佈全身的一個綜合系統,它內聯五臟六腑,外布五官七竅、四肢百骸,溝通表裡、上下、內外,將人體的各部分連線成有機的、與自然界陰陽屬性密不可分的整體。它不僅指導著中醫各科的臨床實踐,而且是人體保健、養生祛病的重要依據。

  經絡養生穴位

  風池穴

  風池穴位於頸後,對於鎮定安神、緩解緊張情緒有很好的作用,還能解頭暈頭痛。

  太陽穴

  太陽穴是人頭部的重要穴位。按揉太陽穴可以給大腦以良性刺激,有解除疲勞、止痛醒腦之功效,更能振奮精神。《達摩祕方》中將按揉此穴列為“回春法”。

  膻中穴

  膻中穴為兩乳頭連線的中點,有寬胸理氣的作用。平時經常感到胸悶氣短、鬱悶不舒,總是唉聲嘆氣的朋友,可以不時按揉膻中穴以疏洩胸中鬱滯之氣。

  合谷穴

  合谷穴在手背虎口處。它有疏肝理氣、補氣固脫、益氣回陽之功效,可緩解緊張、急躁、焦慮情緒。按揉時將拇指指端按在合谷穴上,用力深壓捻動,或者輕柔和緩地揉動。雙手順時針方向交替按揉。每日2-3次,每次10分鐘。

  太沖穴

  太沖穴是肝經原穴,主肝經之氣血,而它在足部的反射區為胸部,按壓該穴可疏解心胸的不適感。所以,情緒抑鬱不舒展的時候可以按揉這裡。另外,肝在志為怒,當人生氣的時候也可以按揉太沖穴來平息肝火。一般每次按揉4-5分鐘,按壓後可以喝少量的水,以助代謝。

  百會穴

  百會穴位於頭頂,是人體督脈重要穴位,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具有清腦醒神的作用。經常按揉百會穴能解除頭痛、頭重腳輕症狀,也能緩解焦躁情緒。

  經絡穴位養生方法

  自我點穴

  頭部點穴:點按風府穴:雙掌掌根貼於耳後,雙手中指彎曲以指尖點按頭後正中線的風府穴約1分鐘,力量適中。風府為督脈穴,常點按此穴可防治頭、頸疼痛,預防中風。

  點百會、四神聰:雙掌掌根貼於頭的兩側,然後以雙手中指指腹依次點按頭頂百會穴及四神聰穴,約1~3分鐘,力量適中。百會為督脈穴,四神聰為外經奇穴,頭為諸陽之會,常點按此二穴,可防治頭痛、眩暈、失眠、健忘、脫肛、陰挺等證。

  點印堂:以雙手中指指尖點按雙眉中間印堂穴,約1分鐘。印堂為經外奇穴,常點按此穴,可防治前額頭痛、鼻衄、鼻淵等證。

  點太陽:以雙手中指指腹分別點、揉兩側太陽穴,點法和揉法結合,約1分鐘。太陽為經外奇穴,常點按此穴可防治頭痛、目疾諸證。

  點人中:以左手中指指腹按人中穴。人中又稱水溝,為督脈穴,點胺此穴可醒腦提神,用於神志昏迷、驚風與腰脊強痛等證。

  上肢點穴按摩

  取坐位,先以右手拇指掐按左手中指尖的中衝穴及小指的少衝穴,然後以右手拇指指腹依次點按合谷穴、列缺穴、內關穴,也可點按左、右手的十宣穴。

  換左手指點按右上肢各穴,穴位同上。

  下肢點穴按摩:以雙手中指指腹分別點、揉兩側足三裡穴和委中穴,點法和揉法結合。

  艾灸法

  灸療

  艾灸是以艾絨為主要材料製成艾炷或艾條,點燃後薰熨或溫灼體表腧穴的灸法。根據艾灸的操作方法不同,艾灸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而間接灸又可分為隔物灸和懸灸。從效果來說,直接灸效果最好,較之扎針***鍼灸***效果更佳。但是有一個缺點,就是直接接觸面板施行灸法,患者非常痛苦。為了減輕患者痛苦,在艾灸的操作方法上做了大量改進。首先就是隔上一層東西的艾灸,如隔上生薑片的隔姜灸。但由於這種灸法還是有痛苦,之後就乾脆將艾條懸空,離開面板一定距離施灸。這就是現在的懸灸。根據操作方法不同,又分為迴旋灸、溫和灸、雀啄灸和往返灸。

  自我艾灸時多用艾條灸,因為艾條使用方便,也好控制。

  取坐位,全身自然放鬆,呼吸平穩,心無雜念,將所施灸的部位暴露出來。灸時要注意防止火星落在面板上,避免燙傷。

  懸灸上肢穴位:內關。

  懸灸下肢穴位:湧泉、足三裡、三陰交。

  被動艾灸法

  被動艾灸也就是請他人幫助施以灸療,艾柱灸與艾條灸均可以,可根據情況選用。一般艾柱灸難度大一些,需要用心學習操作;艾條灸難度相對較小,容易操作控制,各人可根據自己的感覺進行選擇。

  被灸者一般取仰臥位或俯臥位。全身自然放鬆,不要緊張,心情愉悅。然後將要施灸的部位暴露出來。施術者站於一旁,也可取坐位,手臂及身體自然放鬆,心無雜念,輕巧操作,從容緩和,不急不躁,全神貫注。

  被動灸法多用於胸腹

  部或腰背部,養生的穴位有氣海穴、關元穴、中脘穴、神闕穴、華佗挾脊、腎俞、命門。

  按摩法

  雙手拍頭

  取坐位,頭身正直,然後用雙手掌在頭部施輕拍法,由前向後,均勻拍打,力量要輕柔有彈性,雙手輕拍約20次。

  按摩後腦

  兩手指交叉,抱在後頸枕下部,左右來回橫向搓摩約20次,力量要輕柔適中。

  梳頭浴面

  雙手五指分開如爪,自前額向後梳頭10次,繼而用手掌自上而下摩擦面頰10次。

  旋摩耳輪

  先用掌心旋摩耳郭前面10次,然後水平方向摩擦耳郭前面和後面10次。

  叩齒咬牙

  雙手掌輕按雙頰,先叩齒有聲36次,後咬牙無聲18次。然後下頜放鬆,用兩大指指腹向上託叩下頜36次。

  彈鳴天鼓

  雙掌掩耳,食指、中指、無名指在後枕輕輕摩擦,耳中聞擂鼓之聲約1分鐘,繼用無名指彈滑36次。

  攪海咽津

  舌尖先左後右在口腔內頰慢慢攪動10次,古稱“赤龍攪海”,至唾液滿口嗽津10次,分3小口用力引頸嚥下,意想直至小腹丹田。

  運目彈睛

  頭部不動,眼珠向四周環視1周,正反方向各3次。然後用力緊閉雙眼,同時呼氣,待氣吐盡後,迅速睜大雙眼,同時吸氣,共3次。

  按摩頸項

  手掌自後頸慢慢按摩至前頸,中指尖點天突穴。左右手交替各做10次。

  按摩腹肋

  雙掌根緊按雙側腋下脅肋,自後向前按摩10次。然後左掌疊右掌上,按揉上腹心窩部10次,繼按順時針方向向左上腹推進,而後依次達左下腹、小腹、右下腹,回到心窩部,如此1~3遍。

  搓腰揉腎

  雙手虎口放雙側腰眼穴,用力旋揉36次。然後雙手上移至雙側腎俞穴,左右扭動腰部,自上而下按揉10次,共1~3遍。

  拍打經絡

  先用右掌拍打頭頂10次,繼用雙掌隨身體左右擺動左右交替依次拍打肩頸、上臂、前臂、胸背、腰腹、左右大腿、左右小腿,共1~3遍。

  全身拍打

  用拳或掌在丹田、腹部、胸部、腰部、肩部、頭部做輕鬆而富有彈性的拍打。

  敲打命門

  雙手握拳,通過自由轉腰時,用雙拳輪換敲打前後同側命門。

  搓手浴面

  雙手合掌胸前,相互摩擦至熱,然後快速分開,上下摩擦面部***包括眼、耳、口、鼻***。

  摩掌熨目

  雙手掌相互搓熱後,覆蓋雙眼,閉目熨睛。

  經絡是中醫的獨有名詞。

  《黃帝內經》載:“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並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的特點。

  經絡養生就是根據中醫經絡理論,按照中醫經絡和腧穴的功效主治,採取針、灸、推拿、按摩、導引等方式,達到舒經理絡、交通陰陽而最終實現驅邪治病,使機體恢復陰平陽密的和諧狀態。

  經絡養生的最新研究動態:

  最新經絡學研究顯示,人體除了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以外,每個功能單位都由對應的經絡控制,如比胰島控制,一天的不同時刻,胰島素需求量是不一樣的,胰島素的分泌整體來說要求符合血糖的調節需要,所以胰島的工作必須準確跟進血糖的反饋,否則容易出現高血糖和低血糖,經絡養生的目的是使得全身各個功能單位氣血供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