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礎收入分配知識
一、按勞分配
***一***勞動價值論的深化
馬克思當年對勞動價值論的論述,是與時俱進、不斷髮展的。
馬克思對勞動價值有過兩種不同含義:耗費在某種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供給意義上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需要分配在某種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需求意義上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就是說,只有供求均衡的社會勞動時間,才是真正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因此,“價值決定價格,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簡單商品生產時期價值規律的直接表現形式。
由於19世紀處於物質產品生產時代,精神產品生產微不足道,馬克思論述勞動價值論以物質產品生產為主。但是,他對勞動力的界定則是活的個體中存在的,是指當人生產某種具有使用價值的商品時所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並提出複雜的勞動只是自乘的或多倍的簡單勞動。今天,我們已經逐步認識到,作為複雜勞動,提供服務、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也是勞動的重要形式和價值創造的重要源泉。
以智力勞動為基礎的知識經濟,不僅沒有否定勞動價值論,反而為勞動價值論創造了更加廣闊的舞臺,進一步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問題在於:如何從市場化、知識化、全球化的大趨勢出發進行理論創新,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價格、工資、利息、租金、利潤和剝削作出科學界定,使勞動價值論不僅成為揭露資本主義的武器,也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的利器。
***二***按勞分配論的深化
社會主義分配原則是“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即在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所有制的條件下,按照個人提供社會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分配個人消費品。今天,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其分配原則與馬克思當初的設想具油重要差別,因而如何正確理解和貫徹這一原則,有一系列問題需要研究:
第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原來設想的單一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由一個“協會”統一進行分配,而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包括集體、個體、私營、外資、混合所有等,因而不可能統一按勞分配個人消費品。標準不一,必有差距。
第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原來設想的已經消滅商品、價值、貨幣的產品經濟,而是有待發展的商品經濟,因而按勞分配不是按照勞動時間直接分配產品,而是根據市場價格確定的收益分配貨幣,包括工資、利潤和各種福利。 第三,按勞分配以各盡所能為前提,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於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影響仍然廣泛存在,勞動尚未成為人生的第一需要,不少人還做不到各盡所能。由於資訊不對稱,管理者也難以直接觀察勞動者的表現。此外,由於勞動成果不僅取決於勞動者的主觀努力,也取決於隨機性的客觀條件,這就難以直接用勞動成果來衡量勞動的數量和質量。這是過去實行按勞分配出現“大鍋飯”現象的重要原因。
隨著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我國在如何深化按勞分配上已經進行了許多可貴的嘗試,取得了明顯效果。在精神鼓勵與物質鼓勵、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相結合的基礎上,計件制、獎金制、年薪制、提成制、職工持股、技術人股等分配方式,都能夠更好地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
二、按要素分配
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理論,將全部要素投入都當做產出的內生變數。根據邊際生產力理論和要素市場均衡理論所決定的要素價格,表明各種要素對使用價值所作貢獻和應得報酬:工資是勞動的報酬,租金是土地的報酬,利息是資本的撤酬,利潤是企業家的報酬。因此,要素價格一旦確定,收入分配隨之確定,要素價格理論也就是收入入分配理論的核心。
根據邊際生產力理論,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生產某種產品的各種要素收入的合計,等於這種產品的總產值***即總收益***;反過來,任何產品的總產值,也可以全部轉化為各種要素的收入。
1.工資
就勞動力市場來說,工資水平由市場對勞動力的供求決定。
2.租金
由於土地肥瘠不同,地理位置各異,氣候條件懸殊,因此可分為不同等級。對於最劣土地的農產品來說,平均成本等於市場價格,不會發生地租。這種不會發生地租的土地,叫邊際土地。由於邊際土地以上的土地平均成本較低,所以可以得到正常利潤以外的超額利潤。市場價格與邊際土地平均成本之間的差額,就叫級差地租,成為所有者出租土地的報酬。
由於對農產品的需求有增無減,邊際土地以下更劣的土地也被利用。當可耕地全部利用以後,邊際土地便脫離邊際狀態.任何土地都會發生地租,這個地租也就成為產品價格的構成部分。這種地租不是平均成本的差額產生的,叫絕對地租。由此可見,邊際土地僅有絕對地租,沒有級差地租。而邊際土地以上的各級土地.則兼有絕對地租和級差地租。
在短期內,廠房、機器及其他耐久性裝置固定性很強,不易從這個產業轉往其他產業,類似土地。企業利用這些較好的固定要素,以較低的平均成本進行生產,取得較大的超額利潤,也類似地租,這種企業的總收益與其變動成本的差額,即固定成本與超額利潤之和,稱為經濟租。
經濟學將經濟租的觀念用於政治生活。凡是利用手中掌握的政治權力***固定要素***,權錢交易,以權謀私,假公濟私,統稱勾尋租行為。
3.利息
利息是資本的報酬。資本可分為實物資本和金融資本.利率水平由金融市場供求決定。
資本的供給來自家庭、企業、政府的存款。
資本的需求來自企業的生產投資和家庭的消費信貸。
4.利潤
利潤是企業家的報酬,相同的勞動力、土地、資本,由不同企業家經營,效益會大相徑庭。為使企業家繼續留在這個企業,必須至少讓他得到正常利潤,即平均利潤。
考察一個企業是否有超額利潤,應當從其總收益中減去總成本,包括生產成本、開發成本、交易成本和隱性成本。其中,生產成本包括原材料、基本折舊、勞動報酬***含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利息、租金、稅收和正常利潤。
隨著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在要素分配方面也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從我國的收人分配製度來說,我們堅持的是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形式並存的基本分配原則。
三、初次分配與再分配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在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的同時,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要更加註重公平。
***一***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的含義
初次分配是指企業單位內部的分配,其依據主要是效率原則,即根據備生產要素在生產中發揮的效率帶來的總收益比重進行分配,高效率獲得高回報。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礎上,政府通過稅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調節各收入主體之間現金或實物的分配過程。也是對要素收入再次調節的過程。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必將促進經濟迅速發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適當拉開收入差距,有利於實現有限資源的合理配置,鼓勵更多的人通過市場競爭走上富裕之路,激發不同生產要素所有者追求高效率的投資熱情,創造更多的財富,從而提高整個經濟執行的效率。
再分配注重公平,有利於保持社會穩定。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由於人們所擁有的稟賦不同、對生產要素佔有的差異,按生產要素分配必然帶來社會成員收入上的差距,差距過大則有失社會公平。同時,收入結構的失衡會導致消費結構的失衡,最終影響經濟總量的增長和經濟結構的平衡,反過來又影響企業的效率。所以,再分配要充分發揮政府的調節功能,實現收入分配的相對公平,防止社會各類人員之間收入差距過分懸殊,通過稅收、財政轉移支付等政策措施,使高收入者個人、階層、行政或機構收入的一部分再轉
化為社會的收入,並使低收入階層成為收入再分配的主要獲益者。
***二***初次分配與再分配的意義
強調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能調節效率與公平的矛盾,實現共同富裕。效率與公平的關係是一對矛盾。如果完全按效率原則進行分配,必然會產生較大的收入差距,與公平原則相矛盾,不符合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但分配越平均,效率越低,也不符合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強調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則將二者辯證地統一起來:初次分配效率優先。適當拉開收入差距。
對社會貢獻越大收入越高.這本身也體現了公平:再分配注重公平.照顧到大多數人的利益.有利於普遍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這時公平也是一種效率。
***三***收入分配的調控手段
黨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視收入差距的調節問題,有效調控收入差距,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需要在許多方面付出不懈的努力。當前主要應採取以下措施:
第一, 要加快發展,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
第二,要積極擴大就業。
第三,要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
第四,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既要提倡奉獻精神,又要落實分配政策;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懸殊。
四、效率—公平
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夠完善,在處理效率與公平兩者關係時,必須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
***一***效率
效率是一個實證概念,體現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屬於生產力範疇。效率通常指資源配置中的產出與投入之比:相對於既定投入,產出越高,效率越高;相對於既定產出,投入越少,效率越高。最理想的經濟效率,就是完全競爭條件下所有資源都用於最佳用途的帕累托最優狀態。
實行效率優先是由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生產力的根本任務和市場機制的作用所決定的。效率優先原則的實質,就是發展生產力優先,前先將國民收人這個“餡餅”做大。堅持效率優先,就是要打破平均主義和“大鍋飯”的分配方式,使勞動者的勞動報酬與勞動貢獻緊密結合起來,按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數量、質量、效益進行分配,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誰投資誰得益,就是按投資者投入資本所獲得的利潤進行分配,多出資多得利,少出資少得利,不出資不得利。拉開收入差距,鼓勵人們的進取精神,鼓勵通過合法勞動致富。
***二***公平
公平是一個規範概念,反映人與人的關係,屬於生產關係範疇。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證,兼顧公平就是要實現社會公平,特別是收入分配的公平,通過稅收進行再分配,保持合理收入差距,並逐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全體人民都能從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中得到實惠。
***三***效率與公平的關係
1.效率與公平相對立
按要素分配可以提高效率,但必然導致收入不平等;如果收入一律平等,又不利於提高效率。我們應當以儘可能小的不公平換取儘可能高的效率,或者以儘可能小的效率損失換取儘可能高的公平,最大限度降低效率與公平互換替代的機會成本。
2.效率與公平相統一
效率與公平兩者互為前提,互相促進。效率是實現公平的物質基礎,只有通過提高效率。創造更多的財富,才談得上分配的公平。公平又是提高效率的前提條件。只有分配合理。才能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斷提高效率。
***四***效率優先,兼顧公平
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既要提倡奉獻精神,又要落實分配政策,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懸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發揮市場的作用,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調節差距過大的收入。規範分配秩序,合理調節少數壟斷性行業的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